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切开、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椎板植骨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88例颈、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长1~11 cm,平均3.2 cm)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沿关节突内侧2~3 mm切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并在椎板切开部位植骨融合。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次全切除7例。切除椎板数1~5个,平均2.5个。未出现因超声骨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中位数3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未见不稳定或畸形,可见植骨融合。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椎管后路切开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辅以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多节段室管膜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0例McCormic分级Ⅰ级、长度在3个和3个节段以上的室管膜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未行放疗。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核磁共振检查并采用McCormic分级法评估神经功能,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32个月,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的肿瘤主体均位于颈髓髓内,肿瘤瘤体长度跨越3~8个椎体节段,平均4.2个椎体节段,肿瘤一期均得到了全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室管膜瘤,WHO分级Ⅰ~Ⅱ级。有18例病例术后得到了随访,2例因联系方式变更而失访,但病历记录术后出院时恢复良好。随访结果表明,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恢复良好,术前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未留下明显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未出现功能障碍,磁共振检查结果表明未见肿瘤复发;主要并发症是留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深感觉障碍,可以认为手术未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明显影响。结论 对于早期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全切除术后极少复发,术后不需要放疗。  相似文献   
3.
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2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资料。对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医学影像进行复习,通过手术后随访评价患者脊柱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62例按椎板切除数分为:A组(〈3个)及B组(≥3个);按病变部位分为:C组(髓内)及D组(髓外)。患者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均满意。随访3个月至12年,颈椎不稳定发生率A组3.1%,B组16.7%,B组高于A组(P〈0.05);C组36.4%,D组4.3%,C组高于D组(P〈0.05)。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A组为3.1%,B组为23.3%,B组高于A组(P〈0.05);C组45.5%,D组6.4%,C组高于D组(P〈0.05)。结论椎板切除术式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的变化。椎板切除数≥3个,髓内占位或同时累及颈2及颈7时应注意术后不稳定或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1-2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C1-2哑铃型肿瘤手术病例共16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及范围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常规病人先行俯卧位,首先行后正中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充分显露肿瘤后,切除硬膜外部分,待有足够空间,再切除硬膜下部分;如果肿瘤在椎管内部分超过椎管的一半以上,则须切除部分C1-2棘突基底以利显露手术区域,以防脊髓损伤。硬膜如有缺损则需修补,肌肉缝合要做到解剖复位,以利颈椎的稳定性;如果肿瘤侵及椎管外超过4 cm或完全包绕椎动脉Ⅰ期手术无法全切,则需再联合侧方入路切除肿瘤。结果:共治疗C1-2哑铃型肿瘤16例,其中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病人术后颈部疼痛、上肢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3~48个月,未出现颈椎不稳定和肿瘤复发。结论:后正中半椎板入路或联合侧方入路能较好地切除C1-2哑铃型肿瘤,同时能较好地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圆锥马尾常见胚源性肿瘤发病情况及预后的因素,寻找提高疗效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23例圆锥马尾常见胚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了解各临床因素与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后病理结果为表皮样囊肿11例,畸胎瘤9例,皮样囊肿3例。术前感觉运动功能与发病时间相关,术前大小便功能与肿瘤纵径相关。均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其恢复程度与术前功能状态和发病时间相关。大小便功能恢复欠佳,与术前大小便功能状态相关。术前神经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均与病理类型无关。结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早期诊断早期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内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3例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患者中,脑膜瘤SimpsonⅠ级切除者21例,Ⅱ级切除者19例,Ⅲ级切除者12例,Ⅳ级切除者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巨大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显微手术切除,手术技巧决定了肿瘤切除的范围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组合对颈脊髓进行减压,并评价探讨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22例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了解患者首发症状及病程演变情况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体征进行分析比较,常规行X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一期以不同术式组合(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3例,枕颁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1例,枕颈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5例,枕颈减压、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1例,枕颈减压、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颈前路间盘摘除、植骨、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3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3例)对两种病变造成的颈脊髓等神经系统压迫进行允分减压.术后全部患者均随访调查,并以改善、稳定、进展时患者术后中期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效果优6例(手术前后JOA分值差≥2),好13例(JOA分值差=1),一般3例(JOA分值差为0).随访2~48月,进一步改善20例,稳定2例.结论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术式组合一期手术治疗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影响多节段髓内良性肿瘤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病程、肿瘤部位与性质和手术切除程度等对多节段髓内良性肿瘤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总结54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以上)髓内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将二便功能状态分为4级[正常、尿频和(或)便秘等轻度异常、排便困难等中度异常、失禁],以改良JOA(IJOA)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状况,以IJOA分值差(术后和术前IJ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患者随访4~76个月。以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学数据。结果临床病程(X^2=10.37,P=0.02)和肿瘤长径(X^2=19.58,P=0.02)是术前二便功能的有效影响因素。二便功能(t=-4.62,P=0.000)直接影响术前神经功能状况(IJOA值)。肿瘤长径(X^2=11.23,P=0.02)有效影响手术效果(UOA分值差),瘤径较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恶化,但术后2年内一般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肿瘤瘤体较长或病程较长会恶化患者的二便功能,间接影响患者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应争取早期诊治多节段髓内良性肿瘤,避免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1890年,有研究首先对Chiari畸形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但人们对该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一直没有一致意见.目前国外主要的观点是:枕骨发育异常导致后颅窝狭小,与正常发育的后脑不相适应,从而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1,2].目前国内在此方面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1992年2月~2002年7月,7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被同期分为小骨窗开颅组与传统大骨窗开颅组,行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在显露及清除血肿方面、对出血动脉止血方面、对周围脑组织保护和手术减压方面的效果,同时对两组的术中出血、手术所用的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测量总结小骨窗开颅的适宜尺寸.结果小骨窗开颅组39例,开颅窗最大径(3.20±0.42)cm;传统大骨窗开颅组31例,开颅窗最大径为(7.95±0.47)cm.两组在术前一般情况、术前意识状态、血肿部位及血肿量、手术时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方面,两组在血肿显露、清除及对出血动脉止血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骨窗开颅组血肿清除术后减压满意.小骨窗开颅组有手术时间短、出血较少、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P<0.01),在远期效果方面小骨窗组也优于传统开颅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术可达到传统大骨窗开颅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标准.由于小骨窗开颅设计建立在术前对病变精确的空间定位基础上,以最适宜的手术入路、最适合的开颅尺寸进行血肿清除,所以,与传统大骨窗开颅手术相比较,显微手术既能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又能使血肿清除术后减压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