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液内环境水循环同中医阴阳理论,感应理论密切相关,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构成了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理论基础,整体学说,感应理论将中医理论推向发展,爱因斯坦的超弦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感应关系是深化研究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关键。从相对论到超弦理论,从物质到精神,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感应作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学术界的重视。水为至阴、火为极阳、湿分寒热、热辨虚实,四诊八纲的多层次、多靶点复杂辨证体系是中医理论的特色和优势。体液微循环是介干血液微循环和细胞膜功能研誊的一门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2.
体液内环境水循环同中医阴阳理论,感应理论密切相关,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构成了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理论基础,整体学说,感应理论将中医理论推向发展,爱因斯坦的超弦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感应关系是深化研究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关键。从相对论到超弦理论,从物质到精碱,物质问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感应作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学术界的重视。水为至阴、火为极阳、湿分寒热、热辨虚实,四诊八纲的多层次、多靶点复杂辨证体系是中医理论的特色和优势。体液微循环是介于血液微循环和细胞膜功能研究的一门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3.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9):F0004-F0004
体液内环境水循环同中医阴阳理论.感应理论密切相关,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构成了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理论基础,整体学说.感应理论将中医理论推向发展,爱因斯坦的超弦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感应关系是深化研究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关键。从相对论到超弦理论,从物质到精神,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感应作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体液内环境水循环同中医阴阳理论,感应理论密切相关,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构成了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理论基础,整体学说,感应理论将中医理论推向发展,爱因斯坦的超弦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感应关系是深化研究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关键。从相对论到超弦理论.从物质到精神,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感应作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8):F0004-F0004
体液内环境水循环同中医阴阳理论,感应理论密切相关,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构成了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理论基础,整体学说,感应理论将中医理论推向发展,爱因斯坦的超弦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感应关系是深化研究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体液内环境水循环同中医阴阳理论,感应理论密切相关,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构成了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理论基础,整体学说,感应理论将中医理论推向发展,爱因斯坦的超弦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人与疾病,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感应关系是深化研究体液内环境水循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体液学说(Hilit talimati)是维吾尔医学最基本而最重要的学说之一。体液学说是指认识人体所有的四种体液并运用于生理病理现象的学说。维吾尔医认为,体液是在火、气、水、土等自然界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摄取的各种饮食为基础,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所产生的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等四种体液。  相似文献   

8.
中医中药在体液失衡处理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液平衡在现代医学中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多依靠输液进行治疗体液失衡。笔者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体会到单纯液体疗法在有些病理变化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目的,而需根据中医理论进行中药应用。中医对于体液失衡的认识历史悠久,对于人体中津液的保护非常重视,对于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脏腑虚废,外感时邪,清窍失养。其与玄府郁闭,气机不利,无以运行气血、精神的“玄府理论”相合。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多从交感神经刺激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出发,与中医“玄府理论”有相似之处,故认为交感神经分布、神经体液调节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可视为“玄府理论”的微观体现。因此,“玄府理论”可为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入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1.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2.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理论性质的哲学分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哲学关于现象与实在、可能世界等的论述,并结合科学史的具体事例,分析中医理论的科学属性。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命题,以及证、病、药性理论都有明确的经验基础;面对相同的经验现象,中医运用多个公理系统作为解释经验现象的结构框架(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基本原理),并引进不同的范畴(如空间位置、物质、时间、能量等)来规约经验现象的要素特征。中医特殊的本体论实质则是该结构框架和范畴之下的分类术语,其产生与事物运动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自由特性、语言使用的历史文化特性有关,并据此分析中医理论的优势、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情志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洁  苏娟平 《山西中医》2009,25(11):4-6
中医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情志理论入手,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当代“肝主疏泄”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式,作者通过比较各个版本的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分析肝主疏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认为,“疏肝解郁”等治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肝主疏泄”的临床基础,“西医知识”和“命门学说”是重构当代“肝主疏泄”的主要知识基础,当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机理论是当代“肝主疏泄”的构建方法。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肝主疏泄是当代学者,采用当代阴阳五行学说,整合古代肝脏理论、当代肝脏疾病诊治知识、西医学相关知识以及当代哲学思想,创造性构建的一个新理论。当代“肝主疏泄”理论框架构架分析从理论构建的角度证明了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采用新方法分析新知识、新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构建新理论。这无论是对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薛益明 《江苏中医药》2006,27(12):46-47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定位及其与中医经典理论的关系,以及中医各家学说的地位、现状、学习研究的意义等,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支撑的中医理论形成之后,关键就是如何灵活应用其性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而历代名医就是活用理论的成功典范,是“知常达变”的集中代表。因而,中医各家学说具有与中医经典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中医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胡勇  邢玉瑞  张惜燕 《中医杂志》2023,(9):870-874+895
通过对古今玄府从汗孔门户到气血津液精神之通道的概念诠释,从眼科玄府到多科玄府学说建构过程的剖析,并对其构建及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医理论概念演变的特征、中医理论建构的逻辑问题、中医理论建构的实体缺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反思,提出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中医概念的规范化研究、中医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研究以及理论建构中实体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8-28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医之"神"的概念原型。通过对源域即宗教的和哲学的神与目标域即中医之"神"的映射,阐释了中医之"神"的概念来源、概念内涵和概念变迁。《内经》的神概念是基于物质层面的神,通常意义上的精神是物质神的功能之一。形神合一是以物质神为前提的对神的产生、运动以及功能、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高度概括。对其概念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原有中医理论的理解,还有助于使其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使其在现今获得新的发展,以充实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9.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主要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毛细淋巴管,近10年来已应用于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研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经络理论与微循环研究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别,中医络脉理论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袁氏认为络脉在人体的广泛分布性就类似于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论证中医理论的核心为阴阳学说,其他理论如:五行、气血、八纲、脏腑、六经等,都可视为阴阳学说的衍化.故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核心就是阴阳问题的研究,但由于中医基本理论和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目前理论研究的难点,应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分层次的具体化,从而找出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具体化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