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10年2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结果 26例中,25例诊断考虑肾癌,4例发现有浸润,21例肿瘤直径小于4cm。随访1~156个月,均无转移与复发。结论部分肾嗜酸细胞腺瘤会有浸润,但不影响其良性性质。临床上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困难,结合临床表现、CT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典型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剂由四周向中心充填,中央放射状纤维瘢痕区域始终无造影剂充填,呈"轮辐状"改变,与病理大体标本表现一致.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2.5~7 cm,平均4.2 cm,分别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肾上极4例、肾下极5例、肾中极2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大体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质地均匀,2例肿瘤中央可见白色星芒状瘢痕样病灶,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结合15例确诊病例及相关文献,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经验。结果 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行肾切除术。病理结果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其中2例合并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双侧多发肿瘤。随访时间9个月至11年,肿瘤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肿瘤具有多发倾向,且易合并肾恶性肿瘤,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均单侧单发,边界清晰。5例呈等或稍高密度,中度强化;3例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影。肿瘤常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少有钙化,无周围结构受侵及转移,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行肾切除术。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作为一种少见的肾肿瘤,从临床及典型CT表现仍可发现其有别于其他肾肿瘤的一些特点,特别是中心星状瘢痕。术前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全肾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嫌色细胞癌和3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检查资料,比较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多层螺旋CT检查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多层螺旋CT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肾嫌色细胞癌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文献复习及诊治分析。结果 2例均于术前误诊为良性肿瘤,术中冰冻切片提示嗜酸细胞瘤,术后病理为肾嫌色细胞癌。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细胞学特征及影像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0例RO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8岁.病变位于左肾6例,右肾4例.大体见瘤组织边界清楚,切面均质、棕红色或褐色,3例瘤中心可见纤维性瘢痕...  相似文献   

9.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实质肿瘤,但近年报道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国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近年也成倍增加〔1~5〕。由于国内关于本病报道很少,本文通过2例报告并结合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戴晴、姜玉新...  相似文献   

10.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理学特点并与其它具有嗜酸性细胞浆的肾上皮性肿瘤鉴别。方法观察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在光镜观察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tokeratin及Vimentin,并行Hale胶体铁染色及电镜检查,与形态上类似的肾肿瘤进行鉴别。结果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点为:胞浆强嗜酸性,粗颗粒,腺泡状或实性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像或核分裂像罕见;Cytokeratin8阳性,Vimentin阴性,Hale胶体铁染色阴性,电镜下有多量粗大线粒体。据此,可与颗粒型肾细胞癌、混合型肾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鉴别。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有病理特点的良性肾肿瘤,根据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及电镜特点可与胞浆嗜酸性的肾癌鉴别,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细胞癌(RCC)的免疫表型特征及胶状铁染色情况.方法 收集肾嗜酸细胞腺瘤9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CC)1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Ⅰ型8例、PRCCⅡ型和透明性肾细胞癌(CCRCC)各12例,共53例,观察组织学特征,并检测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和胶状铁染色结果.结果 CK阳性染色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定位于胞质,在ChRCC、PPCC和CCRCC定位于胞膜.CD10阳性染色在肾嗜酸细胞腺瘤和ChRCC定位于胞质,在PRCC和CRCC则定位于胞膜.结论 ①肾嗜酸细胞腺瘤和ChRCC的免疫表型及胶状铁染色结果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以帮助二者鉴别诊断.CK(-)或胞质(+)、CK7和胶状铁染色(-)支持肾嗜酸细胞腺瘤,而CK胞膜(+)、CK7(+)和胶状铁染色(+)支持ChRCC.②ChRCC、PRCC和CCRCC的免疫表型和胶状铁染色结果不同,这些差异可实现三者之间的鉴别.CK7和CD117(+)、CD10(-)或胞质(+)、vimentin和Rcc.ma(-)及胶状铁染色(+)支持ChRCC;CK7和CD117(-)、CD10胞膜、vimentin和Rcc.ma(+)及胶状铁染色(-)支持PRCC或CCRCC.③CCRCC和PRCC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而CD15(+)支持CCRCC.④PRCC-I型和Ⅱ型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而CK7(+)支持PRCC-Ⅰ型.多数情况下,单凭组织形态学就能做出上述4种肿瘤的病理诊断,因此组织形态学仍然是基础,而免疫组化和胶状铁染色只是辅助鉴别手段,用于少数形态学诊断困难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肾脏良性肿瘤,来源于集合管的间质细胞,发生率约占肾肿瘤的3%~7%,较为少见。国内报道嗜酸细胞瘤病例数较少,术前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次研究共收治8例肾脏嗜酸细胞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的认识水平,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共17个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①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CT形态表现比较:16例共1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88.2%(15/1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2/1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52.9%(9/17)不均匀强化,11.8%(2/1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30例早期肾细胞癌平扫时76.7%(23/30)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9/30)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86.7%呈不均匀强化(26/30),13.3%(4/30)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例出现轮辐状强化,其中1例可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②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值〈0.05。增强扫描各时相二者CT值无明显差异,但是嗜酸细胞腺瘤的增强峰值出现在皮髓期,而肾细胞癌的增强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诊断很困难,平扫多为等密度、没有包膜、没有钙化、增强扫描的峰值为皮髓期的肿块可提示嗜酸细胞腺瘤,但确诊还需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与多层螺旋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嫌色细胞癌和3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资料,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均予以超声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CT征象,观察平扫、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等时期的LKR值、△AT、△TTP、△PI,以及分析各期LKR值、△AT、△TTP、△PI、联合诊断的ROC曲线。结果 常规超声表现: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在病灶性质、回声、形态及边界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表现: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在增强方式、减退方式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在峰值强度、增强均匀度、假包膜、△AT、△TTP、△PI比较中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T征象分析可见,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在星芒状瘢痕、均匀强化比较中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在囊变、坏死、钙化、包膜、轮辐状强化、节段性增强反转、出血所占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嫌色细胞癌的平扫LK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嗜酸细胞腺瘤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LKR值高于肾嫌色细胞癌(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层螺旋CT中平扫、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的LKR AUC值分别为(0.525、0.931、0.800、0.850,P<0.05);△AT、△TTP、△PI的AUC值分别为(0.990、0.673、0.909,P<0.05);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955,P<0.05)。结论 超声与多层螺旋CT在嫌色细胞癌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尤其是超声造影,能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的鉴别提供重要信息,但为了避免漏诊情况发生,建议上述两种方法临床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及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05例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中无症状型(偶发)占57.14%,腰痛为主型占30.48%,血尿为主型占4.76%,肿块为主型占7.62%;B超表现为均质、边界清楚的实性回声,肿瘤内有星状回声者占15.24%,肿瘤内见钙化者占5.71%;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块状影,增强后肿瘤均匀强化,瘤中心见星状低密度灶者占19.05%;术前误诊为肾癌者42例、肾盂癌者1例、肾上腺肿瘤者3例,术前确诊者9例;行肾癌根治术治疗者89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者16例;光镜下瘤细胞呈腺泡状及梁束状排列,胞质含嗜酸性颗粒,核圆形、大小一致、位于中央;行免疫组化cytokeration8染色者96例均呈阳性,vimentine染色者96例均为阴性,EMA染色者82例均呈阳性;随访1~87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易被误诊为肾癌的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特点,诊断需靠病理检查,治疗时可行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检索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7例中13例为偶发,体检B超发现包膜完整、均匀回声肿块,CT、MRI检查均可见中央星状瘢痕。光镜、电镜下可与嫌色细胞癌鉴别。手术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随访8个月~9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为一种较特殊的良性肿瘤,B超、CT、MRI检查仍具一定特征性,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肾脏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良性经过。目前的资料显示:以前被当作肾癌的实性肾实质肿瘤,其中3%~7%实际上是肾嗜酸细胞瘤。临床上肾嗜酸细胞瘤并不罕见,但国内文献报道不多。2004年4月至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上皮性肿瘤,约占肾实质性肿瘤的5%。临床症状一般不典型,大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肾占位性病变。常由于对其缺乏认识而误诊为肾癌。本文报道1例单肾双发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等。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15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复习 1 5例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存档的HE切片 ,其中 1 2例行vimentin、S 1 0 0、TG、TTF 1、CEA和p2 1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本组有 7例嗜酸细胞腺瘤 ,5例嗜酸细胞性滤泡癌 ,3例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癌。良性和恶性嗜酸细胞肿瘤均表达TG、vimentin、S 1 0 0和p2 1 ,CEA阳性表达见于多数嗜酸细胞腺瘤和癌。除CEA外 ,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结论 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与甲状腺其他相对应类型的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20.
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卵泡素基因突变是本病致病原因,常见受累器官包括肺、肾、皮肤等。国内BHD综合征仅有数个家系报道,肺囊肿和气胸为此病常见临床表现,而皮肤损害和肾脏肿瘤则比较少见。本文报道一例BHD综合征合并肾嗜酸/嫌色细胞混合性肿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家系情况、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提示临床应重视BHD综合征的诊断,对合并肾肿瘤患者,早期发现以及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为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