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辅助下颈侧径路手术切除位于颈动脉不同位置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内镜辅助下颈侧入路手术切除位于颈动脉不同位置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肿瘤与颈鞘的位置关系及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随访1~3年,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术中无一例损伤颈动脉,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及神经功能损害。术后随访1~3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颈侧径路颅底-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并较好的保留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内镜辅助下经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辅助下经蝶入路行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我院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合作,在原经蝶入路手术基础上,自2001年3月至2003年6月又施行内镜辅助下经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12例,术后随访1~27个月,效果十分理想.现就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8):1010-1012
目的:探讨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诊治要点。方法:19例颏下、颌下区囊肿患者经术前影像学检查及穿刺学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口内入路摘除舌下腺及部分囊壁。结果:19例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病理证实为舌下腺囊肿,术后6~12个月无复发。结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易发生误诊,其手术治疗方式与口内型一致,口内入路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根治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诊断、病理、治疗选择和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1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18例患者手术路径包括:经颈侧入路96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9例,内径辅助下经鼻入路7例,经口入路6例,经颈-腮腺入路3例;(2)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占85.6%,恶性占14.4%;(3)11.9%(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声嘶最常见。118例患者随访6个月~8年,2例失访,101例良性肿瘤中3例出现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17例恶性肿瘤在术后均采用综合治疗,其中2例失访,2例术后1年内因复发而死亡,其余无复发。结论咽旁间隙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具有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手术径路和愈后.方法:对15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8.3岁.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并有6例接受MRI扫描,所有手术均采用颈侧入路,其中有7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73.3%),恶性肿瘤4例(26.7%),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14例肿瘤完整切除,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良性肿瘤中术后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可以切除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对一些常规切口难以暴露的肿瘤可以采用切除部分下颌骨的方法,无需截断下颌骨.  相似文献   

6.
口内入路联合鼻内镜在12例颧上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成  覃冠锻  莫炼 《重庆医学》2012,41(13):1327-1328
目的探讨鼻内镜从口内进路治疗颧上颌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该院颧上颌骨骨折患者12例,在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对骨折进行固定。结果 12例患者面部皮肤均无明显手术瘢痕及面瘫症状,随访3~12个月,咬合关系和张口度均恢复正常。结论鼻内镜辅助下口内入路治疗颧上颌骨骨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基本达到恢复"功能和外形"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诊治咽旁间隙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89例。术前为32例患者行针吸活检术,50例行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腮腺入路29例,经颈入路45例,经颈-下颌骨外旋入路15例,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针吸活检32例中27例诊断正确,CT检查50例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良性肿瘤72例(81例),以恶性肿瘤、混合瘤多见37(42%)。良性肿瘤术后10例复发(14%),恶良肿瘤12例复发或转移(74%)。结论:术前针吸活检和CT检查对诊断咽旁肿瘤有意义,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方法采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6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涎腺混合瘤1例,血管纤维瘤1例,腮腺深叶恶性混合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具有术野暴露好、副损伤少及切口外形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来源于腮腺深叶的良、恶性咽旁间隙肿瘤及其他来源的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患者126例,手术采用上、下颌外旋入路分别为13、17例耳后C型切口、经颈、颅面联合入路分别为16、48、6例;上颌骨截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5例;经腮、口、颈额、额眶入路分别为5、6、4、1例.结果89例良性肿瘤,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3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存活不足1年者4例,1年、2年、3年、5年以上者分别为6、12、10、5例.结论上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下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耳后C型切口入路适用于颞骨肿瘤;额眶入路适用于切除眶顶、蝶骨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安全性及美容效果。方法:经鼻插管全麻下,对13例需行颌下腺摘除的患者,从口内自第1双尖牙近中至第2磨牙远中舌侧口底黏膜入路,分离解剖出与颌下腺有关的神经和血管,完整摘除颌下腺。结果:13例患者颌下腺均顺利摘除,切口愈合良好,口内瘢痕小、隐蔽。经平均6个月观察,局部无感染,未出现大出血、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从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颌面部皮肤无手术瘢痕,有效避免了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获得较理想的美容效果,可代替传统颌下区入路的颌下腺摘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颌下腺口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摘除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进行颌下腺摘除术的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颌下腺切除手术,入路为经颈部入路的弧形切口。观察组患者行口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患者行口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摘除非肿瘤病变的颌下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术式切口隐蔽,美容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但是术式比较复杂,对医生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患者126例,手术采用上,下颌外旋入路分别为13、17例:耳后C型切口、经颈、颅面联合入路分别为16、48、6例;上颌骨截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5例;经腮、口、颞额、额星期五入路分别为5、6、4、1例。结果:89例良性肿瘤,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3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存活不足1年者4例。1年、2年、3年、5年以上者分别为6、12、10、5例。结论:上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下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耳后C型切口入路适用于颞骨肿瘤;额眶入路适用于切除眶顶,蝶骨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5例咽旁间隙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来源分别采用颈侧入路、颈-腮腺入路和颈-下颌骨入路切除。结果:不同的手术入路有不同的手术视野,可使咽旁间隙内和相邻神经、血管、结构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对腮腺深叶来源、非哑铃状良性肿瘤和位置较低的茎突后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入路,对来自腮腺深叶、哑铃状良性肿瘤,宜采用颈侧-腮腺入路;对位置靠上、较大的茎突后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下颌骨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手术入路。方法 :对收治的 2 8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发病机理和口内口外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在临床上发生率为 19 3 1% ,口内入路摘除舌下腺及口外入路摘除囊肿及部分腺体均可治愈 ,均有一定的复发率。结论 :应充分认识到舌下腺囊肿的潜突性 ,强调穿刺和B超检查在诊断中作用 ,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口内、口外两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口内径路内镜下摘除颌下腺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 对2000~2005年间经口内径路在鼻内窥镜监视下摘除颌下腺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结果 7例患者的颌下腺均能顺利摘除,全部病人口内创口愈合良好,无血肿,无继发出血或感染等情况发生,无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舌下神经受损的表现,其中2例患者出现有不同程度的舌麻木,均于术后1个月内消失.结论 从口内径路内镜下摘除颌下腺,具有外观良好、颈部无瘢痕、不损伤面神经等优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6例。采用了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6.7%(7/42),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8.4%(3/36),恶性肿瘤复发率66.7%(4/6):术后并发症17例(38.1%)。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大型垂体腺瘤手术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大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垂体腺瘤手术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可获得与传统开颅手术相当的显微镜下暴露,垂体瘤切除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后住院较常规开颅平均缩短约3~4d。结论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是一个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4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结果45例咽旁间隙肿瘤肿良性36例(占80%)、恶性9例(占20%),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6例)及涎腺混合瘤(11例)是最常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咽侧的肿块,可伴有吞咽不适、咽痛、头面麻木、听力下降、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mer syndrome)等症状。CT或MRI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本组肿瘤均经颈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加用了放、化疗。随访1-10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33%。结论CT、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颈外侧切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简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