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手术径路和愈后.方法:对15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8.3岁.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并有6例接受MRI扫描,所有手术均采用颈侧入路,其中有7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73.3%),恶性肿瘤4例(26.7%),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14例肿瘤完整切除,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良性肿瘤中术后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可以切除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对一些常规切口难以暴露的肿瘤可以采用切除部分下颌骨的方法,无需截断下颌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方法采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6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涎腺混合瘤1例,血管纤维瘤1例,腮腺深叶恶性混合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具有术野暴露好、副损伤少及切口外形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来源于腮腺深叶的良、恶性咽旁间隙肿瘤及其他来源的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5例咽旁间隙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来源分别采用颈侧入路、颈-腮腺入路和颈-下颌骨入路切除。结果:不同的手术入路有不同的手术视野,可使咽旁间隙内和相邻神经、血管、结构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对腮腺深叶来源、非哑铃状良性肿瘤和位置较低的茎突后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入路,对来自腮腺深叶、哑铃状良性肿瘤,宜采用颈侧-腮腺入路;对位置靠上、较大的茎突后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下颌骨入路。  相似文献   

4.
咽旁间隙肿物临床上较常见 ,由于该间隙解剖结构深在复杂 ,其间生长的巨大肿物给手术带来不便 ,我们采用联合入路方式 ,成功地切除此间隙巨大肿物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患者 ,女 ,32岁。偶然发现左侧咽旁隆起就医。局部检查 :咽侧壁隆起 ,腭扁桃体及软腭向中线移位。双手合诊检查 :肿物较大 ,质硬 ,无搏动 ,可活动 ,有被膜。CT扫描后又行MRI检查 ,肿物挤压邻近组织 ,颅底骨质有破坏 ,但无粘连浸润状态。肿物本身被膜完整 ,约 13.1cm× 10cm大。彩色Doppler检查 ,肿物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静脉无粘连无浸润…  相似文献   

5.
许作奎  林志俊 《广东医学》1997,18(8):526-526
松果体区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左右,肿瘤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研究切除此区域肿瘤在近10年来,不少学者有不同报道[1-3]。我科近2年来用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1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4一犯岁。病程1个月至半年,其中1例为复发癌。临床表现均有颅内高压征,2例有继发性视神经乳头萎缩,8例有双眼球垂直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经头颅工或MBI确诊。l二手术治疗与结果:全部病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为:脑膜瘤3例,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2月至1996年1月我科经筛窦—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3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垂体腺瘤3例,男2例,女1例,年龄为26岁、38岁、48岁。按分泌功能分为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1例。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腺瘤1例(1.5cm)...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口内入路摘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疗效、技巧及适应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和湘潭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例采用内镜辅助口内入路病历资料。结果15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均切除,随访0.5~3年,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口内入路摘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时具有视野好、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咽旁间隙重要的神经及血管、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9.
改良经皮层脑室入路切除丘脑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丘脑肿瘤的切除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7例丘脑肿瘤采用改良经皮层脑室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并获得6个月至3年的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1除、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经皮层脑室入路可提高丘脑肿瘤的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除斜坡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经扩大口咽入路成功切除1例斜坡脊索瘤,评价术中暴露情况,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通过扩大口咽入路能使肿瘤充分暴露,并安全而完整地切除肿瘤,术中出血600 mL.[结论]扩大口咽入路能对斜坡下部获得较好的暴露,是切除斜坡下部肿瘤理想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咽旁间隙结核性脓肿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为咽旁间隙结核性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经手术切除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结果:2例治疗后随访5年,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对脓肿形成和慢性感染性炎症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作用有限,经颈外径路切除结合抗结核药物综合治疗疗效良好,不仅缩短了疾病痛程,而且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47例,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2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例,涎腺混合瘤9例,其它5例;恶性肿瘤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颈侧切开为一较好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4.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面颈联合野照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受面颈联合野照射长期疗效。方法:从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CT诊断咽旁间隙侵犯,实行面颈联合野照射的鼻咽癌病人49例,按临床分期分层随机抽取同时期非面颈联合野射49例病人为对照组。5年局控率、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法,Log-rank作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面颈联合野组生存率、局控率曲线图明显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5)  相似文献   

16.
肖日国  徐银鸣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33-1034,1038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切面,经咽隐窝等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咽旁间隙的面积。结杲:咽隐窝层面的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横断面及CT面积分别为(447.6±2.18)mm。(左)、(446.4±2.10)mm。(右)和(42.6±3.12)mm。(左)、(43.1±2.96)mm。(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腮腺间隙良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间隙常见良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良性肿瘤20例,包括多形性腺瘤13例、乳头状淋巴囊腺瘤3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瘤1例、脂肪瘤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典型MR特征结合病史确诊1例。结果13例多形性腺瘤中有11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深叶;9例表现为均匀等T1长T2信号.4例在T2WI上信号明显不均匀;静脉注射Gd—UIPA后3例瘤实质均匀强化,4例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Warthin瘤中2例发生于一侧,1例累及双侧腮腺,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等于或低于正常腺实质,增强后无明显强化。2例淋巴管瘤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并有多房现象。1例血管瘤信号不均质,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静1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往往显著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强度。结论运用MR成像研究腮腺间隙的良性肿瘤,有利于疾病的定位,有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