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家庭负担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和家庭负担量表(FBS),对13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和家庭负担进行评定,并选择正常家庭的126名家庭成员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的AP-GAR总分及5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家庭功能严重障碍发生率(41.79%)也高于对照组(5.5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FBS的6个因子中,除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因子外,其余5个因子分及阳性回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家庭功能总分与家庭负担总分及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3个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对家庭功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家庭负担的增加,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患者及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实施完善的整体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和社会功能改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6个月,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APGAR)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得到较多的家庭支持,从而执行较多的社会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家庭支持与社会功能呈正相关(r=0.36,P<0.01).结论 家庭干预有利于指导家属向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和社会功能改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6个月,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APGAR)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得到较多的家庭支持,从而执行较多的社会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家庭支持与社会功能呈正相关(r=0.36,P<0.01)。结论家庭干预有利于指导家属向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支持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治愈出院后均维持药物治疗,并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观察1a。于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症状,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定家庭支持功能。结果干预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家庭支持功能,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60名抑郁症患者家属(研究组)及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研究组家庭功能量表评分,除情感卷入维度外,其他维度评分均在不健康家庭功能的范围之内;对照组除行为控制维度外,其他维度评分及总体功能评分均在正常家庭功能范围内.研究组家庭功能量表总体功能及问题解决、交流、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维度分和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社会支持与家庭功能量表的问题解决、交流、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和总体功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家属体验到社会支持程度较低,家庭功能有缺陷,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帮助患者家属恢复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在护理干预科病房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干预组,60例在非护理干预科病房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于干预前、出院后随访6mo末及1a末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出院后随访6mo末及1a末干预组总分及阴性症状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出院后随访6mo末及1a末干预组职业和工作、社会活动、家庭职能、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生活质量和精神症状的相关性,为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1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随机选取170名身心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进行测评分析,对研究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症状.结果 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及各维度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和因子II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因子I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和因子II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因子I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阳性症状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因子III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阴性症状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生活质量和精神症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精神症状越严重,述情障碍越明显,生活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Morningside康复量表(MRSS)评估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1年后研究组患者各指标分值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干预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疾病及恢复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康复模块及其康复成效.方法 对日间康复照料机构的10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按康复模块内容和流程进行康复干预,观察12个月.于康复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估病情及服药依从性,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估当前治疗和照料的需要,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估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家庭负担会谈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家庭负担及家属情绪.结果 康复干预后,入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t=4.78,P<0.01),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t=7.57,P<0.0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的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社会活动、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变(P<0.05);患者家属家庭负担会谈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系统、规范的康复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改善家属的情绪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维持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观察2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自知力,并统计复发状况。结果健康教育24周末,两组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均较入组时显著降低(P <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入组时显著升高(P <0.05或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 >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研究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6.7%,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提高自知力,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复退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l例复退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观察1a。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a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及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职业和工作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复退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对照组按自我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和健康问卷(SF-36)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BPRS、SDS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BPRS、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同步实施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对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家庭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门诊随访,于出院后1年和2年末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观察两组的复发率、社会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的高低.结果 2年末研究组复发率17.00%,对照组复发率29.55%,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4.18,P<0.01);研究组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同步实施家庭干预能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改善社会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属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病情的影响。方法将78名参加健康教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设为研究组,143名未参加健康教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设为对照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a。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家庭关怀指数及患者病情,统计患者再住院率。结果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参与率为35.29%。随访1a末,研究组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分较出院时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升高(P〈0.01),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再住院率为14.10%,对照组为23.7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家庭功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降低再住院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剧治疗对改善抑郁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5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4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心理剧治疗。对两组完成研究的患者(各23例)进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测试、比较。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治疗因素对家庭关怀度指数中的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及APGAR总分存在主效应(P<0.05,P<0.01),时间因素对家庭关怀度指数各因子和总分存在主效应(P<0.01),治疗因素和时间因素对家庭关怀度指数中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及APGAR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心理剧治疗、治疗前家庭功能分数对家庭关怀度指数总分、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及情感度增加值具有预测作用(P<0.05,P<0.01),病程仅对亲密度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家庭心理剧治疗能够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随机选取31名在校中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的功能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因子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问题解决、沟通因子分与症状白评量表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情感反应因子分与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情感介入因子分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惧、偏执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行为控制因子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的功能因子分与除精神病性因子分外的其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存在家庭功能失调现象,其情绪障碍与家庭功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璨  高镇松 《新医学》2007,38(7):470-471,488
目的:探讨分区化管治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康复辅助疗效.方法:27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分区化管治(研究组),79例未实施分区化管治(对照组),应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比较2组管治前和管治4年后的社会功能差异、复发率、病残率、不依从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社会功能缺陷.2组管治后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均较管治前下降.研究组管治后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为(4.3±1.1)分,对照组为(5.7±1.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研究组以职业功能、社会活动、家庭活动、生活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复发率为5.4%(15/278)、病残率为18.3%(51/278)、不依从率为25.9%(72/278);对照组则分别为17.7%(14/79)、31.6%(25/79)、44.3%(35/79),以上各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P《0.05.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对患者实施分区化管治可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 将120例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研究组口服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治疗.出院后随访12个月.于治疗前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定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定社会功能缺陷状况.结果 随访3个月末、6个月末、12个月末,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同期研究组阴性症状因子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生活质量总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仅独立性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同期研究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生活质量总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的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过少、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7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为41.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1.381,P<0.01).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显著,与氟哌啶醇相当,对阴性症状效果更好,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氮平治疗和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2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8例)及对照组(107例).研究组给予氯氮平治疗和康复护理干预,给予氯氮平治疗和常规护理.应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在康复前和干预3个月后各评定一次,分析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以职业功能差、社会活动受损、生活能力低下、社交退缩为主.研究组SDSS总分康复前为6.47±1.64,康复后降为4.21±1.08(P<0.01);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6.42±1.56降为5.73±1.35)(P<0.01).其中,研究组以职业功能、社会活动、家庭活动、生活能力等功能的改善较明显(P<0.05,P<0.01).结论 氯氮平治疗和康复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首次发病且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8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45例)和对照组(144例),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出院后每3个月深人家庭进行家访或给予针对性具体指导,随访时间为2年.采用自制家庭用经神分裂症健康知识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ehialric Rating Scale,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the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the 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坎伯威家庭问卷中文版(CFI -CV),服药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院时、半年、1年、2年进行评定.统计分析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2年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复发率、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家庭功能等指标.结果 人组时,精神分裂症的健康知识、BPR8、SDSS,GQOOL评分以及家庭功能障碍,高情感表达的构成比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年后,研究组健康知识评分,GQO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BPRS、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严重家庭功能障碍,情撼表达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