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METRX)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方法;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技术进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引导准确定位,仅做长1.8cm纵行切口,沿导针逐级更换套管扩张后放入金属手术通道及内窥镜镜头,于电视监视下显露椎板间隙,咬除少量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板间隙,显露硬脊膜,神经根以及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并予以摘除,清理及扩大侧隐窝。结果:本组共治疗5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随访2~15个月,平均7.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39例,良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8%。结论: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ED)在保证神经根通道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具有手术创伤小,组织剥离少,保持脊柱后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出血少,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相同节段侧隐窝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2.
后路腰椎间盘镜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减压彻底,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好,恢复快,而得到越来越多同道的认可[1~3].2006年3月~2006年11月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腰椎管狭窄1例,分别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进行"开窗"减压髓核取出术及神经根减压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MED镜结合膨胀式融合器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经改良MED镜结合膨胀式融合器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30 ml,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2 a,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估:优38例,良5例,可3例,手术优良率93.5%。结论改良MED镜结合膨胀式融合器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是治疗老年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与髓核摘除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 ,于后正中做1~ 2个长约 1 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 ,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 ,钻除部分椎板 ,置入内窥镜 ,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732例 ,随访 3个月~ 3年。按NAKAI标准评定 :优 6 40例 ,良 6 9例 ,可 18例 ,差 5例。优良率为 97%。 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 该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可减少创伤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 患者俯卧位,通道管经棘突1cm旁做长约1.8cm纵形切口,安全骨钻开骨窗进入椎管后,沿神经根的走向即侧隐窝进行充分减压,松解神经根,合并椎间盘突出则行髓核切除.疗效采用NaKai评定标准评价.结果 随访3个月至4年8个月,平均18个月.本组优60例,良3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1.1%.结论 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既保证神经根的充分减压,又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椎间盘镜下手术(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中出现情况的处理,以及并发症等,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切口采取棘突旁进入,放置工作管道,电视监视下将实物放大,显露椎板间隙,咬除黄韧带、椎板下缘,显露硬脊膜、神经根、突出的椎间盘,摘除并松解神经根.结果 本组86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24个月,根据macnab手术后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97.7%.结论 MED具有创伤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直接摘除突出物,充分松解神经根,最大限度的保持脊柱后路的稳定性,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单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视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伴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对82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伴骨质疏松的患者行电视椎间盘镜手术,可单侧、双侧,亦可多节段施行手术.患者取俯卧位,在局麻强化下,在间隙棘突旁开0.5 cm处做长约1.8 cm的纵行切口,置入工作通道,开窗进入椎管,椎管狭窄处给予减压,神经根减压松解,将突出间...  相似文献   

8.
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对近5年来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3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参照Nakai标准,优2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创伤小、术时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后中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线做1~2个长约1.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32例,随访3个月~3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640例,良69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为97%。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本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ED)结合MED专用高速电动磨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7年3月间应用MED+MED专用高速电动磨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患者28例,术前均行x线腰椎照片,腰椎管造影及CTM检查。结果和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Nakai分级,优2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6.4%,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的临床应用、适应症选择、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应用MED摘除突出髓核、松解神经根粘连、扩大神经根管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45例中36例获随访,其中合并同节段侧隐窝狭窄者12例,合并间盘钙化者5例,按Nakai分级标准,优:29例,良:7例,并发术中脑脊液漏2例。结论 MED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近期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应症较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采用微创通道(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与后路椎间盘镜 (MED)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微创通道下经皮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微创通道组)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同时期采用椎间盘镜下经皮椎弓根钉TLIF(椎间盘镜组)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各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JOA 评分、腰椎前凸角、病变椎间隙高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通道组优于椎间盘镜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12个月随访时:两组术后M-JOA 评分、腰椎前凸角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变化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微创通道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不但具有使用MED辅助下手术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时间短,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微创且较 MED容易掌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超 《河南医学研究》2003,12(3):247-249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后路椎间盘手术系统 (microedoscopydiscectomy ,MED)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手术适应症和临床早期效果。方法 :术前通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定位 ,在局部麻醉或浅硬外麻醉下于腰部后正中做一长约 1 5cm的小切口 ,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下用自制微型骨刀凿去部分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钙化的后纵韧带 ,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的压迫。结果 :48例获随访 ,时间 3~ 40个月 ,平均 15个月 ,按照Nakai评价标准 :优 3 4例 ,良 8例 ,差 6例。优良率 87 5 %。结论 :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在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能尽可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且较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切除不同术式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传统腰椎间盘切除术和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种不同方法手术治疗的84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其中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MSLD)31例,传统腰椎间盘切除(Conventional open lami-notomy and discectomy,COLD)29例,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24例。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结果MSLD与MED组较COLD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卧床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MED组有1例复发而再次手术治愈。术后优良率MSLD与MED组高于COLD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但MSLD与ME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MSLD与MED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两者疗效相当,但均优于传统腰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并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随访4~12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3%。46例中硬脊膜囊破裂2例,间盘残留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神经损伤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后路椎间盘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但巨大中央型突出合并钙化者不适合内窥镜下操作。  相似文献   

16.
连东  高开拓 《中原医刊》2005,32(23):18-20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C"形手臂X线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做长约1.5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示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平均随访8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1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MED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ED手术系统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方法:在手术间隙的腰背后正中线旁约1.5~2.0cm处插入定位导针,C臂X线机透视定位无误后,作一1.5cm长小切口,序贯扩张建立工作通道,放置内窥镜,镜下切除部分椎板、内侧小关节及黄韧带,显露硬膜囊、神经根及椎间盘,摘除髓核及变性椎间盘组织,同时行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共198个间隙。根据Nakai分级:优146例,良26例,可8例,差0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MED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稳定性好、易掌握、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易接受,近期疗效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ED手术系统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方法:在手术间隙的腰背后正中线旁约1.5~2.0cm处插入定位导针,C臂X线机透视定位无误后,作一1.5cm长小切口,序贯扩张建立工作通道,放置内窥镜,镜下切除部分椎板、内侧小关节及黄韧带,显露硬膜囊、神经根及椎间盘,摘除髓核及变性椎间盘组织,同时行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共198个间隙。根据Nakai分级:优146例,良26例,可8例,差0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MED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稳定性好、易掌握、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易接受,近期疗效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MED对 ,4 1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髓核摘除和神经根扩大手术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4 0例 ,随访 3- 8月。结论 :MED手术只有创伤小 ,恢复快 ,效果好优点 ,适用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第二代中后路椎间盘镜(MED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技巧和有关并发症防治。方法:采用MED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97例。结果:随访9~30个月,按NaKal分级,优良率达94%。97例中1例因术后瘢痕增生而复发。全部病例无神经根和大血管损伤,无硬脊膜破裂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EDⅡ用于椎间盘突出并椎管节段性狭窄的治疗具有较安全、损伤小、恢复快、后遗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