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参酮Ⅱ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杜天信  桂伟 《河南中医》2002,22(5):72-74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 .的根。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功效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在中成药中以丹参为君药配伍者不胜枚举。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1~ 2 ] 。水溶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醛 ,原儿茶酸 ,丹参酸甲 (丹参素 )、乙、丙等 ;脂溶性成分是非醌类化合物 ,已分离出 2 0多种 ,主要有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 ,异丹参酮Ⅰ、ⅡA,异隐丹参酮 ,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 ,二氢丹参酮Ⅰ ,丹参新醌甲、乙、丙等[3 ] 。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含…  相似文献   

2.
丹参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丹参中含有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在水溶性成分中主要有丹酚酸A,丹酚酸B,salvinal等,在脂溶性成分中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次丹参酮、隐丹参酮、凤眼草内酯、新丹参内酯、含氮化合物等.这些抗肿瘤活性成分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不同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丹参中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发现,对丹参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滇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超  陈科力 《中药材》2007,30(9):1088-1091
目的:对不同来源滇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的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两者脂溶性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P-HPLC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两种药材中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结果:两种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平均含量约为滇丹参的17倍、2倍、3倍。结论:滇丹参能否作为丹参的代用品还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药丹参中提取的化学成分有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镁一丹参酚性酸B(LSA—R)等。通过对丹参的有效成分的研究,发现丹参不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而且近年来对丹参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对肝细胞的损伤;抑制和改善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癌的作用;调节免疫反应;抗感染和抗肿瘤、抗炎及抗过敏等方面。因此对其的药理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技术分析16批丹参和18批紫丹参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并进行比较。液相条件:Thermo Accucore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6μm);流动相为0.026%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2μL;柱温25℃。液质条件:Q Exactive Orbitrap LC-MS/MS,流动相为0.1%的甲酸水(A),0.1%甲酸和乙腈(B),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丹参脂溶性成分有10个共有峰,16批不同产地丹参与丹参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42、平均相似度为0.973;紫丹参脂溶性成分有12个共有峰,18批紫丹参与紫丹参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37、平均相似度为0.976;丹参对照图谱和紫丹参对照图谱间的相似度为0.900。紫丹参中有3个丹参中没有的脂溶性成分,其中一个结构为α-拉帕醌;丹参中有1个紫丹参中没有的脂溶性成分丹参新酮;2种药材含有丹参酮Ⅱ_A、去甲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去甲丹参酮在内的8个共同脂溶性成分,其中紫丹参的丹参酮Ⅱ_A(P0.05)、丹参酮Ⅰ(P0.05)、去甲丹参酮Ⅰ(P0.05)、隐丹参酮(P0.01)、二氢丹参酮Ⅰ(P0.01)的含量显著低于丹参。丹参、紫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地域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全国不同产地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地域分布特点。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丹参脂溶性成分的量,运用SAS统计软件分析丹参脂溶性成分相关性及其地域分布特点。结果回归分析表明,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量与二氢丹参酮Ⅰ量呈负相关,与其他两种呈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3个野生药材与山东和河南大部分产地、四川中江集凤镇栽培药材脂溶性成分较高聚为一类。建议丹参药材中二氢丹参酮Ⅰ≥0.02%,丹参酮Ⅰ≥0.03%,隐丹参酮≥0.02%,丹参酮ⅡA≥0.2%。结论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呈现地域性差异,传统道地产区的量较高。丹参药材中二氢丹参酮Ⅰ≥0.045%,丹参酮Ⅰ≥0.12%,隐丹参酮≥0.10%,丹参酮ⅡA≥0.35%,才能符合历史上药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丹参醇提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琳  肖晓丽  罗杰  林青 《中成药》2006,28(9):1385-1387
丹参为复方丹参片的主要原料,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水溶性及脂溶性两部分。丹参脂溶性成分多用乙醇提取,在水中不溶;以丹酚酸B为主的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乙醇中均有一定溶解性。为研究醇提条件对丹参多种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考察,研究高浓度醇提条件对丹参5个指标成分提取率的影响。1仪器与试药DIONEX SUMMIT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酚酸B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丹参药材购于广州市药材公司;乙腈(色谱纯,Fisher);甲醇(色谱纯,Fisher);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2实验方法2.1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河南鼠尾草根及根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氯仿超声提取丹参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以及结晶、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及化合物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弥罗汉酚(Ⅰ)、丹参酮ⅡA(Ⅱ)、隐丹参酮(Ⅲ)、丹参酮Ⅰ(Ⅳ)、次甲基丹参酮(Ⅴ)。结论:弥罗汉酚、丹参酮Ⅰ和次甲基丹参酮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同时测定丹参酒炙前后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4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丹参酮ⅡA为内标,建立一测多评HPLC法测定丹参酒炙前后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并研究了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酒炙对这4种成分的含量均有影响,酒炙后不同产地丹参的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含量升高,隐丹参酮含量降低。结论 :一测多评法作为丹参酒炙前后的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更简便、经济。丹参酒炙后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其炮制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5,(8)
目的探讨丹参根部直径大小与其活性成分含有量间的相关性。方法 HPLC法测定4个平均直径(1.366、1.085、0.808和0.360 cm)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含有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径最小的丹参根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的含有量分别是直径最大的150%、193.71%、533.33%,200%和377.78%。结论丹参加工时不应将细条及须根丢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成分及作用。方法采用实验性小白鼠为研究对象,对丹参粉末萃取有效成分后,灌注到小白鼠心肌细胞中,为期2 d,之后对丹参的主要成分以及作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文研究显示,丹参主要含有两大类药理成分,即水溶性酚酸类和脂溶性丹参酮类等成分,前者主要包括异阿魏酸、熊果酸、丹参酸C、丹参酸B、丹参素等;后者主要包括丹参酸甲酸、异隐丹参酮、异丹参酮、羟基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V、丹参酮Ⅱ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等十余种。针对冠心病,丹参的治疗机理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调节钙离子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等。结论针对冠心病采用丹参治疗十分有效,且无严重毒副作用,因此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丹参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疗效确切。但用于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珠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等,既往报道较少,甚至认为不直使用。近年来有报道证实,丹参注射液用治急性出血性脑病,也有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治疗出血性脑病的机理探讨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ange的根。至今已从丹参中分离出30多种化学成分.其脂溶性成分多为配类红黄色物质.如丹参酮Ⅰ、ⅡA、ⅡB,丹参醌A、B、C,丹参酸甲酯,异丹参酮Ⅰ、Ⅱ,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其水溶性成分大…  相似文献   

13.
丹参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茂金  苏美英  刘昌孝 《中草药》2003,34(10):附24-附25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 ,是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的比较深入的一种中草药。从 2 0世纪 30年代起人们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即开始进行研究 ,已阐明结构的成分近 5 0种。研究表明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 ;水溶性成分主要为酚性芳香酸类化合物 ,多含有苯丙烷结构 ,以及该类酸缩合形成的多酚芳酸。从丹参中分离得到的脂溶性成分主要有异丹参酮 、异丹参酮 A、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 A、左旋二氢丹参酮 等 ,其中隐丹参酮的抑菌活性最强 ,且含量较高 ,因此是总丹参酮中抑菌活…  相似文献   

14.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 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态间作模式对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薄荷、紫苏及苜蓿作为间作物,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生态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及活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及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结果:生态间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丹参根部生物量积累,丹参-薄荷、丹参-紫苏、丹参-苜蓿间作处理丹参根部鲜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8.0%、92.3%和338.2%,根部干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6.4%、99.8%和340.8%,其中丹参-苜蓿间作处理增重幅度最大。间作处理后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含量显著提高,其中丹参-薄荷间作处理丹参根中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1.08%,较单作处理提高163.41%。结论:高效间作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生物量的积累及脂溶性成分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丹参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药用其根 ,具有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清心除烦、养神定志、通利关脉等作用。长期以来医药界对丹参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发现其有广泛和较高价值的药理活性。现将国内近年来对丹参的药理研究加以概述。1 化学成分丹参含有二萜醌类和酚性成分。二萜醌类系脂溶性化合物 ,主要含有丹参酮类 :丹参酮 、丹参酮 A、丹参酮 -B、羟基丹参酮 -A、隐丹参酮、丹参酸甲脂、异丹参酮 、异丹参酮 -A、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等 ;酚性成分系水溶性主要含有儿茶醛、丹参酚 、丹参酚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酮类单体成分及其在脂溶性提取物中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量,求得各自的表观吸收速率常数Ka及吸收半衰期t1/2,探索各成分在小肠内的吸收机制;并研究脂溶性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对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吸收半衰期t1/2延长,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Ka无显著性差异;丹参酮Ⅰ在大鼠小肠内具有良好的吸收;有效部位中其他成分对3种测定成分的吸收过程有明显作用,其中对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的吸收起促进作用,但对丹参酮Ⅰ则有抑制作用。结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小肠吸收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机体内的转运机制类似于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丹参有效部位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对"药效成分"的吸收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可能同时存在拮抗、协同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丹参及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干燥根部,是临床最常用活血化瘀中药.30年代初,日本学者中尾万山等开始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目前阐明结构的已有50多种,其有效成分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主要是丹参酮、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其除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外,还具有类雌激素样和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水溶性部分(酚性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主要活性成分有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及甲酯、丹酚酸A,B,C等.国内有关丹参及提取物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报道很多,现将近10年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丹参地上部分资源,分析比较了丹参地上部分、根中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丹参地上部分中未检出丹参酮Ⅱ_A、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但含有酚酸类成分;水溶性总酚含量约为根的50%。  相似文献   

20.
唐晓清  王康才  陈暄  吴健  余伯阳 《中草药》2006,37(5):753-758
目的为了选育出适合于江苏省栽培的优质丹参品种,也为丹参品种的系统选育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对不同类型丹参根内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其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的量进行分析,同时对4种类型丹参后期生物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xce l和SPSS软件对其生物量与脂溶性、水溶性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4种类型的丹参的后期生物量积累不完全一致,并且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素和总丹酚酸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生物量与有效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量与成分间呈负相关,脂溶性成分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各类型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ZY)、0.942(DY)、0.715(XY)、0.960(ZC);水溶性成分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类型丹参的丹参素与丹酚酸B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ZY)、0.416(DY)、0.841(XY)、0.618(ZC)。但是两大类成分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各类型的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积累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类型丹参中以小叶型为最佳,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量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其他类型的质量也远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