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江西特色药材四块瓦疗效确切,在民间使用较广泛,为了发掘这一民间药资源,该实验对不同基原的四块瓦药材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了4种金粟兰属植物的药材性状、根及根茎的组织和粉末显微特征结果。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了四块瓦药用部位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为四块瓦的种质鉴别、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葛属资源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和历代本草学的研究认为,南北朝以前时期用的葛根品种为野葛,南北朝至汉唐时期记载为甘葛藤,宋代及明清以后本草记载葛根品种开始多样化发展,出现家种和野生两品种并列的情况,为甘葛藤和野葛,药食两用一直沿用至今。《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以江浙、南康、庐陵为道地,当今道地产区不明显。葛类中药古今用药功效基本一致。野葛和甘葛藤为主流品种,该属其它资源是否都能药用需进一步临床验证。《中国药典》分列葛根和粉葛两药,应以临床为导向更加完善质量标准。该研究为葛类中药的进一步鉴别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不同种源丹参在四川中江石泉引种栽培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不同种源丹参引种栽培后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含量,运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引种前后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变化情况,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样品之间的亲疏程度。结果不同种源的丹参引种后的有效成分含量仍存在差异,山东、河南、四川中江集凤镇等产地丹参在四川中江引种后,有效成分含量依然较高,而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的丹参在引种后由引种前质量较佳变为引种后质量较次或者由较次变为较佳。结论丹参的质量受到遗传和环境饰变的双重作用,环境的饰变也是影响丹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芩-黄连药对对D-半乳糖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每天1次,连续8周诱导小鼠痴呆模型,与此同时分别灌胃黄芩-黄连药对5、10、20 g生药/kg,吡拉西坦0.75 g/kg,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在给药后4、8周时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并于试验结束时测定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以及脑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连续注射D-半乳糖4、8周后,黄芩-黄连药对能显著缩短D-半乳糖痴呆小鼠在定向航行和空间探索的潜伏期(P0.05或P0.01)。连续注射D-半乳糖8周,黄芩-黄连药对可非常显著升高血浆SOD活性和降低MDA水平(P0.01),同时,可降低脑组织Ach E活性,并升高GSH-Px活性(P0.01)。结论黄芩-黄连药对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和增加脑海马组织乙酰胆碱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四川中江丹参栽培地轮作期间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丹参轮作期间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生理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培养法计算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真菌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生理细菌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结论:丹参栽培中轮作的微生物机制是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生理类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过程;栽培丹参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恢复间隔年限至少为2年,与传统的种植经验吻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栽培丹参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方法 采集中国丹参主产地的丹参根际土和对照土,采用人工培养法培养土壤微生物,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 栽培丹参可使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增加;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细菌、好氧纤维素分解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铁细菌和硅酸盐分解菌减少,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增加;增加了根际土的细菌多样性,影响其分布;抑制硅酸盐分解菌繁殖,促进硝化细菌繁殖;栽培丹参与野生丹参的根际微生物有较大差异.结论 栽培丹参可筛选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了原有的种群结构;硅酸盐分解菌是丹参栽培的有益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全国丹参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体现中药特点的丹参药材规范化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采样和访问方式,对全国栽培丹参产量大的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等8省21个样点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结果 掌握了主要的商品产地,栽培规模和栽培方法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相同品种丹参不同地域差异较大,因此从栽培和商品量对丹参药材划分5个一级区系.结论 栽种时应因地制宜,在规范化的模式下,就区系栽培带地理标志的商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国不同产地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地域分布特点。〖HTH〗方法〖HTSS〗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丹参脂溶性成分的量,运用SAS统计软件分析丹参脂溶性成分相关性及其地域分布特点。结果回归分析表明,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量与二氢丹参酮Ⅰ量呈负相关,与其他两种呈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3个野生药材与山东和河南大部分产地、四川中江集凤镇栽培药材脂溶性成分较高聚为一类。建议丹参药材中二氢丹参酮Ⅰ≥0.02%,丹参酮Ⅰ≥0.03%,隐丹参酮≥0.02%,丹参酮ⅡA≥0.2%。结论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呈现地域性差异,传统道地产区的量较高。丹参药材中二氢丹参酮Ⅰ≥0.045%,丹参酮Ⅰ≥0.12%,隐丹参酮≥0.10%,丹参酮ⅡA≥0.35%,才能符合历史上药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地域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全国不同产地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地域分布特点。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丹参脂溶性成分的量,运用SAS统计软件分析丹参脂溶性成分相关性及其地域分布特点。结果回归分析表明,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量与二氢丹参酮Ⅰ量呈负相关,与其他两种呈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3个野生药材与山东和河南大部分产地、四川中江集凤镇栽培药材脂溶性成分较高聚为一类。建议丹参药材中二氢丹参酮Ⅰ≥0.02%,丹参酮Ⅰ≥0.03%,隐丹参酮≥0.02%,丹参酮ⅡA≥0.2%。结论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呈现地域性差异,传统道地产区的量较高。丹参药材中二氢丹参酮Ⅰ≥0.045%,丹参酮Ⅰ≥0.12%,隐丹参酮≥0.10%,丹参酮ⅡA≥0.35%,才能符合历史上药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