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已确诊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家长对该病的认知程度与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依从性等的关系,为不同患儿家长采取相应的哮喘防治教育方法和对患儿进行个体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地区80名被诊断哮喘并进行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患儿家长进行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掌握的本病知识水平与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依从性无关,患儿支气管病哮喘控制和患儿家长掌握的本病知识水平有关。结论: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对哮喘病的认知程度和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哮喘控制测试方法在我国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全国不同地区15家基层医院的403例哮喘患者进行哮喘控制测试和肺功能测试;同时由哮喘专家根据2006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的评估标准,对同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价哮喘控制测试方法的筛查作用,并确定最佳临界点。结果哮喘控制测试方法与专家评估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97。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哮喘控制水平和治疗调整方案不同的患者之间哮喘控制测试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控制测试得分≥20分提示患者的哮喘得到控制。结论哮喘控制测试方法可以用于我国基层医院的哮喘控制评估。  相似文献   

3.
张齐 《浙江医学》2009,31(4):482-483
2006年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强调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状态,并根据哮喘临床控制程度分级进行哮喘管理,并再次强调医师与患者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教育、管理对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对笔者近年来收治的哮喘患者予规范治疗后进行哮喘控制测试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来国外哮喘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从制备哮喘模型常用动物的选择、制备模型的要素到哮喘模型的研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各种常用哮喘实验动物在哮喘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目前豚鼠仍是常用的哮喘实验动物,但是大小鼠的应用也日渐增多。在文献数据等结论基础上评价各种制备方法之特点,对改进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及评价。最后对动物模型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应用,尤其是免疫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与哮喘动物模型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哮喘临床类型及研究目的选用相应的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致敏及激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哮喘患儿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护理指导,减少儿童哮喘发作次数。方法: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入院宣教,日常生活护理,讲解哮喘相关知识,做好哮喘日记等方面进行指导。结果: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对哮喘患儿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护理指导,能够减少哮喘发病次数,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症是哮喘的危险因素。本文对肥胖症影响哮喘的时间趋势图、肥胖类型与哮喘的关系、肥胖症性别、种族与哮喘的关系、肥胖症哮喘患者共存病以及肥胖症哮喘患者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现有的研究对哮喘与先兆子痫间关系的观点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哮喘定义的不同以及混杂因素控制不足,尤其是药物治疗不同而产生。本研究对哮喘(诊断、严重程度、症状及药物治疗)与先兆子痫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共1708例孕妇被纳入本研究,其中656例患哮喘、1052例无哮喘。参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对哮喘的症状、治疗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摘录患者的病例,同时严格按照《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机构指南》对先兆子痫患者进行分类。结果:568例哮喘孕妇及353例非哮喘孕妇在妊娠期出现了哮喘症状或服用了哮喘药物。…  相似文献   

8.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及干预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与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差异,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原则,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分别为84名哮喘儿童及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18名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3-4个月的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哮喘的不同程度,不同性别,其行为问题不完全相同,对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变哮喘的症状。结论:哮喘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控制哮喘症状,干预和矫治不良行为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与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差异,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原则,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分别对84名哮喘儿童及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18名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3~4个月的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哮喘的不同程度、不同性别,其行为问题不完全相同。对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变哮喘的症状。结论哮喘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控制哮喘症状,干预和矫治不良行为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仕勇  季秀梅  李小兵 《浙江医学》2004,26(12):947-948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变应原是引起儿童哮喘的重要因素.在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变应原检测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指标[1].对哮喘患儿进行变应原检测是防治哮喘的重要步骤.为此笔者在2000年8月~2002年12月对90例哮喘患儿进行变应原检测,并对其过敏状态及变应原阳性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该阶段导致哮喘的主要变应原,为临床预防哮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1):74
2006年8月11日~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呼吸科和儿科专家齐聚湖南长沙,参加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1次大会。与会代表对国内近几年哮喘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对支气管哮喘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对我国以后哮喘防治工作重点达成了共识。总体认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哮喘发病机制已基本清楚,哮喘规范化治疗可以使哮喘达到完全控制。我国今后哮喘防治的重点是普及哮喘联合治疗观念和推广哮喘规范化治疗,使更多病人达到良好控制或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12.
哮喘治疗的新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有1.3亿人患哮喘,工业化城市中6%~12%的成人有哮喘症状。近年来,对哮喘发病机理在分子、细胞水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哮喘的发病机制涉及T辅助细胞(T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异常。目前已在实验室和动物模型中对多种哮喘相关的分子进行了干预,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在哮喘错综复杂的调节网络中选择某些分子作为靶点进行特异性的生物修饰,可能是今后20年哮喘治疗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小梅  朱丁  汤云 《求医问药》2014,(15):193-194
目的:评价社区-学校联合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教育管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控制的水平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由无锡市南长区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南长区12所小学、6所初中利用学校健康教育课定时定点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哮喘专科教育,并将接受哮喘宣传教育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纳入教育组(108例)。将在上述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门诊哮喘教育管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纳入对照组(48例),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两组患儿近8周病情控制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教育组患儿病情的良好控制率较高,病情控制水平的评分较优。结论:采用社区-学校联合的方式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教育管理可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评估对未诊断为哮喘的儿童进行哮喘预防性干预后的肺功能状态及哮喘发病率。通过随机化实验对哮喘和非哮喘儿童原始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包括510例有症状并被诊断为哮喘的儿童及299例有症状但没有诊断为哮喘的儿童。中至重度哮喘患者与非哮喘患者在基本功能及发病率方面均相似。有个别非哮喘患者有变态反应、季节周期性症状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所有的P<0.01)。在非哮喘患者干预组的中及重度患者,其肺功能状态如白天症状(P=0.02)、夜间症状(P<0.01)及活动受限时间(P<0.01)等,在随访期间明显减轻,但在非哮喘患者未干预组则不然…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81年开设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门诊,并对哮喘患者进行特异性过敏原检查和减敏治疗,现将资料较完整、治疗坚持1年以上的185例哮喘进行临床分析。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外源性哮喘80例,混合性哮喘105例。男性102例占55.14%,女性83例占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阶梯式治疗及系统教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对40以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按病程严重度分类,采用阶梯式治疗并对哮喘进行系统教育。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地估计病情,及应用平喘药物,呼气峰流速的测定,如何使用定量雾化器和储雾罐,如何预防哮喘复发等。通过教育显著提高了哮喘地其疾病认识水平,学会在家中监测病情变化,掌握哮喘急性发作或恶化时自己进行简单处理的方法。该研究表明采用哮喘阶梯式治疗,开展哮喘教育是实防治哮喘措施,提高防治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哮喘患者引入医学生哮喘讲授课堂并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招募哮喘患者使他们与医学生共同参加支气管哮喘的授课活动。安排医学生在课间和课后与哮喘患者进行交流,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此次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医学生及哮喘患者均对此次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满意率分别为94.9%和93.0%,学生和患者均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双方对哮喘疾病的认识,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结论此次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和哮喘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认识,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长进行教育与管理,提高哮喘患儿及家长的认知水平和防治技能。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和个体化相结合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指导教育,建立哮喘患儿的专科病历,要求哮喘患儿记录儿童哮喘日记,并做好定期复诊及随访。结果:通过系统地对哮喘患儿及家长教育与管理后,使患儿及家长均能了解哮喘疾病的有关知识,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了解药物的用途以及如何正确及合理的用药。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长进行教育与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患儿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家长的配合,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的掌握是对哮喘患儿长期有效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哮喘患者引入医学生哮喘讲授课堂并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 招募哮喘患者使他们与医学生共同参加支气管哮喘的授课活动。安排医学生在课间和课后与哮喘患者进行交流,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此次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医学生及哮喘患者均对此次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满意率分别为94.9%和93.0%,学生和患者均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双方对哮喘疾病的认识,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结论 此次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和哮喘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认识,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有效的家庭护理指导,减少儿童哮喘发作次数。方法: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同时讲解哮喘有关知识,做好哮喘日记等方面进行指导。结果: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有效的家庭护理指导能够减少患儿发病次数,控制哮喘发作,提高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