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皮肤紫癜、肾脏损害发生时序其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对124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依其皮肤紫癜、肾脏损害发生时序不同,分为4组,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四组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关节症状、水肿,血清白蛋白、尿沉渣镜检、24h尿蛋白定量的实验室检查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高血压、肉眼血尿发生率中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患儿明显高于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患儿,血清肌酐水平也较高,预后较差。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中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者与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其发病机理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HSP各表型的特点及紫癜性肾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6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HSP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SP起病年龄为2~13岁,秋冬季发病为主,前驱感染者是主要诱因;患儿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94.0%(441/469);关节不适12例(2.6%),腹部症状16例(3.4%),HSP复发患儿12.3%(58/469),其中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2.6%(12/469);所有患儿均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总IgE阳性率50.7%(238/469);腹型HSP患儿白细胞及D-二聚体增高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年龄、D-二聚体、胱抑素C(CysC)为紫癜性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混合型HSP较其他类型更易发生肾损害。结论 HSP患儿皮疹易复发,尤其多发生于肾损害患儿;腹型HSP中白细胞、D-二聚体升高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出现相关异常时,需警惕HSPN的发生;HSP为自限性疾病,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小儿过敏性紫癜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肾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8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肾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常规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组6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二组的疗效。【结果】128例均有皮肤紫癜,88例合并消化道症状(68.7%),78例合并关节症状(61%);肾损害57例(44.5%),其中男性(64.9%)高于女性(35.1%)(P<0.05),紫癜复发者(61.53%)高于初发者(32.89%)(P<0.01);同时发现紫癜合并其他系统症状越多,肾损害发生率越高(P<0.01)。治疗上加用西咪替丁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SP发病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春冬季节发病为多,原因以感染为多见,男性及反复复发者、合并多系统症状者肾损害发生率较高。加用西咪替丁能明显提高疗效且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0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回顾性分析,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将10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相关检查、治疗方法作总结分析。结果 10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中,除皮肤紫癜外,关节肿痛38.9%;消化道症状21.3%,其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儿入院前有6例误诊;肾脏受累28.7%,伴有肾损害者病程延长,个别病例肾损害迁延数年。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在皮肤紫癜出现前可先以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易导致误诊,肾损害影响预后及病程,故过敏性紫癜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邓莉  杨方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9):1575-1576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时期一种较为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HSP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进一步提高对HSP的临床特征的认识,本文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收治的85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过敏性紫癜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传梅  唐红平 《临床荟萃》2001,16(17):783-783
对我科 1995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HSP) 4 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 2 8例 ,女 17例 ,发病最小年龄 4岁 ,最大为 14岁 ,平均7.8岁 ,男女之比为 1.6∶ 1。1.1 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 :45例患者均先后出现皮肤紫癜 ,紫癜多见于双下肢和臀部 ,以单纯性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者 2 5例(仅占 5 5 .6 % )。关节症状 :肿胀、疼痛或功能障碍 18例 (占40 % ) ,受累依次为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关节症状首发 3例 ,早于皮肤紫癜 1~ 7天。其中 1例曾在早期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胃肠道症状 :腹痛 2 3例 ,便血 13例 …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常见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少部分病人易误诊.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童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全国105所医院调查结果表明,HSPN占儿科住院泌尿系统疾病的8%,居第3位[1,2].本院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期间共收治HSP 47例,其中确诊为HSPN 31例,现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期对HSPN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周莉  储进 《临床医学》2011,31(7):36-37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及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开封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4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肾脏受累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儿童过敏性紫癜好发于秋冬季节,高发人群为学龄期儿童,发病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且感染多发生于发病前1周内。②HSP首发症状多为皮疹,少数为腹痛、关节痛等,临床上混合型病例多见,尤其是合并肾损害者多达45%。③对易感因素进行非条件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发病年龄〉8岁,反复紫癜超过1个月,消化道出血为肾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肾脏损害及其相关程度是影响患儿临床转归的最重要因素,而HSP患儿年龄〉8岁,皮疹反复超过1个月者,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HSP患儿肾脏损伤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早确诊,减少误诊。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本院儿科住院的8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皮肤表现中误诊为肾炎1例,单纯荨麻疹1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者误诊为胃肠痉挛4例,胃炎、肠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各2例,胰腺炎、胆道蛔虫症各1例,胃肠功能紊乱3例。以关节症状为首发者外科误诊为扭伤3例。结论 单纯皮肤紫癜诊断并不困难,而先于皮肤紫癜出现消化道关节症状及皮肤血管神经性水肿者极易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小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为进一步提高对HSP的认识,本次研究对收治的53例HSP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10年1月近6年来就诊的HSP患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HSP按临床表现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春秋季多发,发病前均有感染、过敏等症状。成人(15岁)23例,小儿(15岁)220例。患者皮肤都存在紫癜,以双下肢多见,5例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皮疹,关节受累46例(18.9%),消化道受累34例(14.0%),脐周腹痛为主,17例碳呼气试验阳性,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肾脏受累32例(13.2%)。肾型病情重、疗程长,需免疫抑制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非免疫抑制药物联合治疗。糖皮质激素可预防肾病变的发生,但不能改善和预防肾病变,也不能改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病程和预后,不能预防紫癜的复发。结论 HSP好发于小儿,有季节性,发病前都有感染、过敏等前期症状。除肾型外,该病病情不重,预后良好。肾型常伴血尿和(或)蛋白尿,而且有的可能会发展为急进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需各种药物联合治疗,还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王大庆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19-1021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和误诊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0-2008年诊断的过敏性紫癜病人60例,根据有无消化道症状分为腹型组及非腹型组,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结果】腹型组与非腹型组过敏性紫癜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诱发因素、合并肾脏及关节损害、蛋白尿、血尿等方面均无差异,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白细胞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表现为皮疹(100%)、腹痛(100%)、消化道出血(72.9%)、呕吐(32.4%)和腹泻(35.1%)等,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率高(51.4%)。【结论】腹型紫癜患者白细胞升高及白蛋白降低较非腹型组更为明显,消化道症状重,而体征轻微,以腹痛为首发表现者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过敏性紫癜(HSP)病儿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黄芪治疗组同时口服黄芪颗粒,每次3~4 g,每日2次,共8周。随访9~12个月,观察两组肾损害发生情况和HSP反复情况。结果黄芪治疗组随访期间11例(22.0%)发生HSP反复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156,P〈0.05);黄芪治疗组HSP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97,P〈0.05);黄芪治疗组病儿HSPN出现时间为发病后(68.1±43.6)d,对照组为(115.8±49.1)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93,P〈0.05);对照组并HSPN者中53.3%的病儿发生在HSP发病后3个月内,而黄芪治疗组并HSPN者中71.4%的病儿发生在起病3个月内。两组病儿发生肾损害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黄芪能有效减少HSP反复,预防或降低HSPN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病儿急性期血浆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的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1例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和IL-15水平进行检测,对不同临床类型HSP间血浆IL-13和IL-15水平进行比较,并以2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49,P〈0.01)。有、无肾损害组血浆IL-13水平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53.92,q=13.87、3.40,P〈0.01、0.05);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q=11.86,P〈0.01)。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5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8.98,P〈0.01);有、无肾损害组血浆IL-15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40.45,q=12.18、3.46,P〈0.01);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q=9.95,P〈0.01)。结论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和IL-15水平显著升高在HSP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LE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SLE病儿,女∶男=5.4∶1,中位数年龄为11.5岁;首发症状以皮疹(37.5%)、发热(37.5%)、关节痛(15.6%)、水肿(12.5%)最多见;临床表现以发热(71.9%)、皮疹(62.5%)、水肿(28.1%)、头痛(28.1%)、出血(25.0%)、关节痛(25.0%)最多见。辅助检查:血液系统以贫血最多见(40.6%);泌尿系统以血尿(56.3%)、蛋白尿(43.8%)最多见;免疫学指标以抗核抗体(ANA)阳性(96.9%)、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84.4%)、抗核小体抗体阳性(43.8%)、抗SSA抗体阳性(34.4%)多见;C3下降(65.6%),C4下降(59.4%),ESR增快(62.5%)。易误诊疾病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发热、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结论儿童SLE临床表现复杂,以发热、皮疹、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最多见,其中狼疮性肾炎是儿童SLE诊治重点。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常规检查,分为尿检正常组和紫癜肾损害组;紫癜肾损害组分为一过性尿异常组及持续性尿异常组。观察相应的临床因素,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紫癜肾损害组年龄,皮疹反复、皮疹持续时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尿检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持续性尿异常组皮疹持续时间、血尿并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一过性尿异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皮肤紫癜者、紫癜加关节症状者、紫癜加消化道症状者以及同时有紫癜、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者肾损害发生率分别是33.3%、41.7%、54.5%和75.0%,混合型和单纯紫癜者肾损害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发病年龄较大,皮疹反复及持续时间长,消化道出血者易发生肾损害;除皮肤紫癜外,合并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者易发生肾损害;皮疹持续时间长、血尿合并蛋白尿与肾脏持续受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成人HSP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HPS复发率、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IgA、补体C3、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变化。结果皮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为(6.0±2.1)d、(12.0±3.3)d,对照组分别为(7.0±2.3)d、(13.0±3.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HSP复发率和HSPN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23.3%(7/30)、20.0%(6/30),对照组分别为50.0%(15/30)、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血清IgA、补体C3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SP效果良好,且可减少HSP复发率及HSPN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及血清IgA和总IgE在腹型过敏性紫癜(又称腹型紫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5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69例无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入院时的血清淀粉酶、血清IgA和总IgE水平,并与47例急性腹痛(胃、肠炎)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腹型组血清淀粉酶含量平均值为180.3±15.8IU,明显高于非腹型组和急性腹痛组(F=32.214,P=0.009);腹型组血清IgA增高病例占44.2%,与非腹型组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均高于急性腹痛组(χ^2=13.73,P=0.001);腹型组总IgE增高病例占40.4%,三组差异无统计意义(χ^2=1.80,P=0.41)。结论血清淀粉酶增高结合血清IgA增高可作为以腹痛起病的儿童过敏性紫癜诊断的参考指标,而血清总IgE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苍旻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262-263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6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例(LP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三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比较发现,观察组大血小板比例和血小板体积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变化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关,检测PLT、LPCR、MPV能够为疾病治疗及血小板功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及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循证、参照临床医疗路径、专家咨询等方法制订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护理路径,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的6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的68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属满意度及护理人员书写护理记录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护理人员书写护理记录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缩短了护理人员书写时间,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