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肺部疾病尤其是肺癌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早期准确地对该疾病的诊断、分期和再分期、治疗疗效评价等方面仍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显像技术通过反映组织和病变的功能、代谢等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对肺部疾病的诊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及结合典型病例,对PET/CT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扫描融合显像(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CT筛查发现31例肺部孤立性占位病变,分别进行PET-CT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计算每种方法及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PET-CT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TM)测定的敏感性均为89.3%,特异性分别为91.7%和67.7%,联合PET-CT检查和TM测定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7.7。结论PET-CT和TM测定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并避免可能的过度衰减。方法30例肿瘤检查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所有受检者均先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在体表作标记,再注射^18F—FDG259-444MBq。依体表定位点定位行全身PET-CT检查,再根据体表定位点重新定位行局部多期增强CT扫描。用常规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所得PET图像分别与常规CT和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融合。比较增强前后的对位情况及衰减校正情况。将增强前后PET-CT对位情况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结果〈60岁组13例患者中,11例无体位变化,2例患者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2例,一般1例。≥60岁组17例患者中,3例体位无变化,14例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3例,一般3例,较差1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过度衰减校正现象。结论增强CT尤其是多期强化用于PET—CT显像可以明显提高PET-CT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合三维激光定位技术基本可以保证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特别是对老年身体耐受性差,检查过程中易发生移位的患者,意义更大。并可避免血管内较高的造影剂浓度引起的PET伪影,为增强PET-CT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PET-CT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扶苇  刘松涛 《山东医药》2003,43(29):50-51
正电子发射体层-多层螺旋CT图像融合全扫描装置(简称PET-CT),是将CT和PET两种不同成像原理的设备有机、互补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点、弥补不足,从而获得一种反映人体解剖图像与反映人体分子代谢情况的功能图像完全融合的全新影像学图像.PET-CT融合图像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灶定性、手术和放射计划治疗定位、小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以及一些目前仍不清楚的代谢疾病研究和受体疾病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当前国内外核医学影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占恶性肿瘤的首位,亦是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如何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合理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是多年来医学工作的重点,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随着影像学进展,CT、CT造影、MRI、PET及PET-CT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早期发现肺癌早期诊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影像学的肿瘤分期也越来越接近病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PET是评价肺癌患者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之一,但PET对病灶的精确定位有一定限制。PET-CT实现了CT解剖结构与PET功能信息的同机图像融合,可以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本文主要综述PET-CT对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18-氟-2氟-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与CT扫描融合图像(^18-FDG PET-CT)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2002年8月至2003年5月,我们对38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全身^18-FDG PET-CT显像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PET-CT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  张成琪 《山东医药》2006,46(3):75-76
近年来,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作为一种功能性检查正逐步用于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化疗后的疗效监测。而PET-CT的出现使功能与结构成像完美融合,代表了当今影像学的最高水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PET-CT的特点及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临床、影像及病理等多学科共同诊断疾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成为临床实践的主流。《胸部影像学》正是以这一模式为基础,在影像诊断为主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临床及病理学,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明确的途径。它被业内奉为最经典的肺部影像学专著,由国际最顶尖的影像学专家共同撰写。其内容包括胸部疾病的X线、CT、MRI、PET-CT及超声等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的小结,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各种胸部疾病的典型表现特点和医生须知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在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在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998年9月至2003年4月间行PET和CT检查,且诊断明确的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ET和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此期间共收集104例患者,其中肺癌64例(60%),肺部良性疾病40例(40%)。肺癌患者PET的标准摄取比值(SUV值)中位值为4.5(1.2~11.7),明显高于良性患者的1.0(0~7.7);且肺癌患者的SUV值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病灶大小均无关(P>0.05)。PET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85%和87%;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3%、28%、57%,PET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CT(P<0.05)。对于胸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CT:N1期分别为33%、73%、59%,N2期分别为80%、79%、79%,N3期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97%;PET:N1期分别为33%、82%、65%,N2期分别为60%、83%、85%,N3期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在鉴别肺内病灶良恶性质上有优势,对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要结合CT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肺部疾病的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及其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合酶链反应已广泛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本文综述肺部炎症性疾病,肺部寄生虫病,肺结核病,结节病,肺部肿瘤及胸腔积液等疾病的聚合酶链反应诊断,鉴别诊断及其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横纹肌肉瘤及肺内横纹肌肉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我们诊治的1例原发性胸膜横纹肌肉瘤病例,并行X线、PET-CT、胸、腹部多谱勒彩超及病理活组织检查,并检索近20年相似病例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双肺纹理增多,右侧胸腔中下份可见大片高密度影,右肺上叶可见絮状稍高密度模糊影。PET-CT显示:右侧胸膜见结节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放射性摄取增高,纵膈内见增大淋巴结。胸水彩超检查及穿刺定位所见:右侧胸腔可探及一巨大的实质性肿块影像。病灶穿刺病理确诊为横纹肌肉瘤。结论原发性胸膜及肺内横纹肌肉瘤发病率极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胸片表现以肺部块影居多。易误诊为其他肺部肿瘤,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到发病可能,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PET-CT一体机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医学影像学诊断仪器。自2002年8月以来,我院对297例患者采用PET—CT机行增强扫描,取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现将增强扫描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临床、影像及病理等多学科共同诊断疾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成为临床实践的主流。《胸部影像学》正是以这一模式为基础,在影像诊断为主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临床及病理学,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明确的途径。它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出版,归属于"影像学大师系列"。它被业内奉为最经典的肺部影像学专著,均由国际最顶尖的影像学专家共同撰写,代表着该领域最顶尖水平。其内容包括胸部疾病的X线、CT、MRI、PET-CT及超声等影像学表现,以及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肺部弥漫性病变是指病变累及双肺全部或几乎全部,并在胸片或CT上形成各种影像表现的肺部疾病的统称,是一种非特异性术语。肺部弥漫性病变病种繁多,而且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为相似,其胸片表现、CT征象也大同小异,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极大困难,所以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HRCT)的广泛应用,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肺小叶的细微结构,为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影像信息,是诊断肺部弥漫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与CT同机融合呼像(^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肺不张时靶区勾画的影响。方法6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行PET-CT检查,分别在CT和PET-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CT和GTVPET-CT),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6例患者GTVCT和GTVPET-CT均不同,2例GTVPET-CT大于GTVCT,4例GTVPET-CT小于GTVCT。结论与单纯CT图像相比,PET-CT可更好地区分肿瘤与不张的肺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部炎性肿块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中的表现.方法 22例通过病理或者在有效治疗随访后得到证实的肺部炎性肿块患者,分析其18 F-FDG PET/CT的病灶形态与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 22例肺部炎性肿块患者中球形肺炎6例,SUVmax为(3.54±1.34);慢性肺炎5例,SUVmax为(3.30±2.06);局限性机化性肺炎6例,SUVmax为(1.55±1.47);炎性假瘤5例,SUVmax为(2.90±2.34).结论 肺部炎性肿块也可以出现对18F-FDG的高摄取,但其PET/CT具有炎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是一种新的定量核医学显像技术,其标记的同位素多为人体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份,故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重点讨论PET技术在支气管肺癌及急性肺损伤、肺栓塞、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5):349
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承担的200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疑难肺部疾病临床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第四届学习班定于2007年6月11至14日在上海举办,由呼吸科主任李惠萍教授负责。主要内容包括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BP)以及其他疑难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进展。既有国际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又有临床经验的交流,还有实用技术的介绍。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授课老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其中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诊断的培训以及疑难病例讨论特别受到学员的欢迎。届时将邀请国内外呼吸、影像、病理等相关领域的专…  相似文献   

19.
菌阴肺结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肺部疾病与肺结核在临床症状、X线影像表现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误诊时有发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资料综合分析,加以鉴别。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尤应谨慎,须注意与以下几种重要的肺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肺科医师读片指南》,由王彤、俞同福、尉迟以浩、殷凯生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该书联合呼吸、放射两科资深专家共同撰写,融合了两科的专业实践心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阅读分析胸部影像的基础;下篇为临床各论,主要介绍每个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等。书中系统介绍了肺部影像学检查的原理和技术、肺部影像学新技术、呼吸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肺部常见异常影像及分析思路;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少见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