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果林  欧伟红  蓝雪容 《河北医学》2009,15(9):1075-1078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出现左氧氟沙星ADR患者70例进行研究,总结分析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类型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本组年龄〈60岁患者有25例(35.71%),年龄≥60岁患者有45例(64.29%);静脉用药发生ADR患者64例(91.43%),口服用药者6例(8.57%);联合用药致ADR 52例(74.29%),单独用药18例(25.71%)。本组皮肤反应25例(35.71%),发生率位居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15例(21.43%),全身性损害12例(17.14%)等。所有患者经调整滴速、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左氧氟沙星ADR发生率日趋升高,临床医护应积极掌握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措施,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易正洪 《中外医疗》2016,(15):70-72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ADR和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的2147份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ADR发生率,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ADR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发生ADR,发生率为2.1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65岁)(OR=1.352,95%CI 1.258~1.453)、用药疗程(>7 d)(OR=1.528,95%CI 1.316~1.774)、用药剂量(>400 mg)(OR=3.365,95%CI 1.982~5.713)、联合用药(联合≥2种)(OR=2.856,95%CI 1.639~3.234)和联合用药(联合1种)(OR=1.386,95%CI 1.203~1.597)是ADR的危险因素。结论左氧氟沙星ADR发生率相对较高,并且与年龄、用药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原因,为我院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2009年上报的ADR报告分别就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13例ADR中,男性患者有198例(47.94%),女性患者有215例(52.06%),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生ADR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81岁,60岁以上的患者有147例(占35.59%);413例ADR共涉及药品14类115种,其中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62.96%,中药制剂占16 22%:ADR主要发生于静脉滴注343例(83.05%)和口服给药49例(11.87%)为主;413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等;新的ADR有36例(8.72%),严重的ADR有7例(1.6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药品种类、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31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例ADR中大于60岁老年患者132例(占4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82例(占89.5%);涉及用药品种以抗菌药物最多,有104例(占33.0%);其次是中药制剂,有92例(占29.2%).累及气管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2例(占32.3%).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坚持能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的原则,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0年收集的35例ARD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1.43%),抗菌药物的发生率最高(37.15%).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的发生、发展的特点,探讨ADR发生的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9年至2013年间收集的17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10岁共计92例(52%),21 ~40岁女性61例(35%);抗菌药物91例(52%),中成药54例(31%);静脉给药150例(85%);主要ADR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7例(77%).结论:发生ADR的因素涉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等,因此需要加强ADR的监测力度,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 对2010年1月至12月间我中心门诊及住院患者应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出现ADR患者59例进行研究,总结分析ADR发生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治疗、护理体会.结果 186例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男性109例,女性77例.呼吸道感染116例,泌尿系感染25例,消化道感染45例.出现ADR患者59例,其中皮肤反应29例(49.15%),发生率位居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15例(25.42%),全身性损害5例(8.47%)等.所有患者经调整滴速、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ADR发生率日趋升高,临床医护应积极掌握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措施,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德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97-4198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分析其中发生的182例不良反应。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中,31.32%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hDP.)发生在消化系统,17.03%的ADR发生在皮肤和附件,66岁-77岁年龄组别中ADK发生率最高达26.37%。多因素L0函dc回归分析显示不合理用药、联合用药、过敏史是导致ADK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为了减少ADR.的发生,临床上应规范左氧氟沙星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吉非替尼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医嘱风险及安全分析,讨论引发不良反应(ADR)/医嘱错误(ADE)的原因,为临床提供吉非替尼用药警戒,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某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使用吉非替尼的住院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方案、ADR、联合用药相关信息等进行分析。结果:收集62例住院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男性35人,女性27人,平均年龄(60±12)岁。排名前三位的是非小细胞肺癌42例(67.74%)、肾小细胞癌9例(14.52%)、小细胞肺癌11例(17.74%)。吉非替尼相关ADR的总发生率为35.48%(22例患者,23例次),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病(3例次,4.83%)、胃肠道反应(15例次,24.19%)、肝功能异常(5例次,8.06%)。TKI的ADR/ADE由个体差异、联合用药、超说明书用药引发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较常见。结论:吉非替尼在某医院临床实际应用广泛,具体用药相对谨慎,TKI发生ADR/ADE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仍应对其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加以警戒,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的18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种类和剂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83例ADR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涉及的药品有58种,抗肿瘤药居首位(57例,31.15%),其次为抗菌药物(47例,25.68%)及中药注射剂(42例,22.95%);注射剂引起的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以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26.1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4.39%)皮肤及附件损害(23.81%)较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制剂;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评刊之感     
欣逢《中国医院》创刊6周年、公开发行两周年之际,谈点评刊之感,以兹庆贺、纪念。 从2001年7月起,我有幸担任本刊评刊员,真诚感谢给我这一“老有所学”机会,期期通读,收获甚丰。24期,千篇文章(含动态、短讯),颇有走进没设课桌的动态医院管理大学之感。《中国医院》杂志突出特点,一是政策性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对医院改革发展,乃至整个卫生改革发展的部署,传递信息,答疑释惑;二是科学性强,理论阐述,经验介绍,感悟体会,都遵循经济社会规律和医学科学规律;三是权威性高,政府官员,学会领导,院士、博士专家,优秀院长、主任,国内国际名士,均为本刊撰稿。本刊对医院管理者和卫生管理者及时而良好的指导作用,已为业内人士所公认和赞许。  相似文献   

12.
依从性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其对临床效果及疾病康复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预测患者依从性状况并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医护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善预后。对依从性的定义和测量工具、依从性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等系列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特定疾病的依从 性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方法,使病变诊断定量计算更为简便。方法本文拟在T2测量方面借助Matlab进行测算,依据T2的数学表达式特征,采用单双指数曲线拟合法、最小二乘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三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通过Origin9.0软件评估,数值波动双指数拟合最小、最稳定;最小二乘法较大;单指数拟合最大。但最小二乘法和单指数拟合地更快。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测出横向弛豫时间T2的值。  相似文献   

15.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中使用双腔球囊导管置管和注药过程中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方法:搜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本院行HSG的患者2 308例,均使用双腔球囊导管。比较不同球囊大小、导管顶端插入深度和不同通液速度对HSG的影响。结果:不同球囊大小造影剂外溢、导管脱出、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和宫腔显影不全的比例有明显差异,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顶端位于输卵管开口处者82.69%(640/774)同侧输卵管、宫角不显影,经调整后71.45%(553/774)同侧宫角显影,55.17%(427/774)同侧输卵管显影;导管顶端位于宫腔内、宫颈管内者有37例和7例宫腔部分显影或不显影,经调整后宫腔均正常显影;不同通液速度疼痛和输卵管再通的比例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淋巴静脉返流的比例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根据宫腔大小和位置选用适当的球囊大小、导管位置和通液速度,获得最好的显影效果同时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国外医院患者入院过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明  陈洁 《中国医院》2012,16(2):77-78
合理有效的做好患者人院安排是医院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笔者简单介绍了国外医院的入院过程,并提出改进患者人院过程应准确的记录患者信息、有效的使用各种技术、以及最优化医院的资源等策略,以期为中国医院患者入院以及挂号过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高血压性头颈痛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高血压头颈痛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葛根素治疗)、对照组42例(β体阻滞剂治疗)。结果:5天内总的症状消失率治疗组82.4%,对照组5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的停药反跳率分别为8.8%和42.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峡谷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对高血压性头颈痛疗效优于β受体阻滞剂而且稳定,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