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 总结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同时行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着中央区阳性淋巴结个数的增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多区转移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102例侧颈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Ⅱ区阳性55例(53.92%),Ⅲ区阳性62例(60.78%),Ⅳ区阳性76例(74.51%),Ⅴ区阳性17例(16.67%).在侧颈转移过程中,Ⅳ区为最易受侵犯的区域,其次为Ⅲ区,再次为Ⅱ区,最后为Ⅴ区.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首次治疗中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特别是阳性淋巴结较多(>3)患者应同时行患侧Ⅱ~Ⅴ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对54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回顾分析。结果48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6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3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4.1%),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3例,暂时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治疗后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9.3%。结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依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数量将转移组患者分为3组,A组(淋巴结转移数=1个)27例,B组(淋巴结转移数=2个)14例,C组(淋巴结转移数≥3个)24例。比较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A、B、C 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转移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 <0.05)。转移组患者65例,其中A组27例,B组14例,C组24例,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85%、71.43%和83.33%。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5例,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51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75.38%。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越多,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术中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侧区淋巴结清扫术,预防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检查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为进一步推广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这一术式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收集术前未确定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42例患者的完整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组( A组,n=85)和未进行预防性清扫组(B组,n=57),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长期存活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确定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随访时间10~58个月。 A组85例患者经病理证实有38例(44.7%)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永久性声音嘶哑,A组患者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5例,B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损伤方面,A组出现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13例,B组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钙血症均经对症处理后改善,无永久性低钙血症患者。142例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因甲状腺本身疾病死亡病例;A组随访中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10例,9例进一步行单侧或双侧改良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出现低钙血症2例,经补钙后恢复,无声音嘶哑及永久性低钙血症患者。 B组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行改良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出现声音嘶哑1例,暂时性低钙血症1例,两组并发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不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机会,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51-5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Ⅲ、Ⅳ区择区清扫的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6 年12 月我院行同侧中央区及Ⅲ、Ⅳ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36 例,分为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组(n=56)和未转移组(n=8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00 例同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未行颈Ⅲ、Ⅳ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比较,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 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组肿瘤最大径、包膜累犯、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比例、平均年龄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病灶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区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低钙血症和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未清扫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漏发生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最大径、多灶性、包膜累犯、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年龄等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胸锁乳突肌内侧入路行Ⅲ、Ⅳ区淋巴结择区清扫创伤小、并发症少,在部分患者中可以替代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或>1.0cm无关(χ2=0.42,P>0.05);与原发灶是否侵犯包膜(χ2=8.76,P<0.01)及年龄<45岁或≥45岁(χ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活性纳米碳在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进行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经细胞穿刺确诊为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按手术顺序的单双号分2组.单号为实验组,双号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患侧甲状腺注射活性纳米碳.观察2组术后淋巴转移、甲状旁腺功能及喉返神经损伤性声嘶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切除的淋巴结总数量为327枚,对照组为238枚;实验组及对照组阳性的淋巴结分别为120(36.7%)及56(23.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85);实验组及对照组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数及百分率分别为42(56%)及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 9);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每个患者阳性淋巴数量分别为(2.86±0.13)及(1.87±0.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4.7%及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声嘶发生率分别为2.7%及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活性纳米碳可在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中起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阳性淋巴结的清扫,还能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但无助于降低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中心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4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术后病理证实对侧微小癌32例(6.63%)。证实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63例(33.75%)。单侧多发癌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单侧单发病灶(分别为49.24%、3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7,P<0.05)。单发病灶中,微小癌和直径大于1 cm的乳头状癌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66,P>0.05)。多发病灶中,微小癌和合并有微小癌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灶直径均大于1cm的病例,全为微小癌的病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合并有微小癌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6,P<0.05)。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13.87%;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0.62%;短暂性饮水呛咳发生率3.73%,无永久性饮水呛咳的病例。喉返神经短暂性麻痹发生率3.1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易早期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活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19例45岁以上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中在肿瘤周围4点注射2%美蓝,获取染色淋巴结,再行肿瘤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及改良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分区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19例中,18例显示了SLN,平均每例2.5枚,13例SLN阳性,1例非SLN阳性,1例未检出SLN发现有淋巴结转移。SLN活检的灵敏度为86.6%,准确度为94.4%,阴性预测值为80%,阳性预测值为100%。结论SLN活检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状态,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13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13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7.9%(23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多灶性、包膜侵犯等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包膜侵犯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具备年龄<45岁、包膜侵犯等特征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超声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12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前超声诊断资料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积分为2.5作为临界点,积分≥2.5分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临床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86.0%、90.0%。结论临床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用超声积分能够有效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漏的临床特点、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行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乳糜漏分为乳糜漏组(7例)和对照组(140)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乳糜漏组和对照组体重、体重指数、颈清侧别、淋巴结清扫个数、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否清扫Ⅴ区淋巴结、是否清扫Ⅵ区淋巴结、Ⅳ区淋巴结有无转移、Ⅴ区淋巴结有无转移、Ⅵ区淋巴结有无转移,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体重指数、颈清侧别、淋巴结清扫和转移个数、淋巴结清扫和转移区域对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是否发生乳糜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