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手术治疗颞下窝肿瘤35例(良性20例、恶性15例),手术结果按Kaplan-Meire生存率计算,其2年生存率良性肿瘤达95%(19/20),恶性肿瘤为46.7%(7/15)。在原FischA、B、C3型的基础上对手术进路加以改进。作者根据肿瘤病变的性质及范围将所用的颞下窝手术进路归纳为耳前上、耳右下、改良Ferguson-Weber及下颌骨下进路4种,并对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I期修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中窝-侧颅底沟通性晚期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6例颅中窝-侧颅底沟通性恶性肿瘤分别采用了①耳后“C”形切口,颗骨次全切除进路与高位颈侧切开联合进路行颅中窝一侧颅底和腮腺区肿瘤切除;②颗侧舌形切口,颅中窝进路颅内外肿瘤切除;③颞-耳-下颌骨外旋进路行咽旁、颞下窝、颅中窝肿瘤切除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其中13例术后补充放射治疗。结果:16例中1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5例术后3年内死亡。按生命表法统计,3年生存率为68.75%。结论:所采用的三种手术方式,能较好地暴露颅内外病变,进行肿瘤切除。对颅底区晚期恶性肿瘤采用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等积极措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手术耳科进路的地位。方法 1991 ̄1996年期间采用迷路进路或迷路,乙状窦后联进路手术的11例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术后2 ̄7年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术后面神经功能保存率高。结论 迷路进路切除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不需开颅,对脑干和小脑的损伤小,且可以人内听道卢解剖面神经,对面神经的损伤也小,此进路适宜直径〈3.5cm,患耳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大于40dB的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4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所采用的各种进路,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用各种手术进路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46例,其中经腭进路28例,鼻侧切开进路12例,改良Biller’s切口联合腭进路l例,颅面联合进路2例,鼻内窥镜进路3例。【结果】4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均顺利切除。平均出血量712mL,复发7例。【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范围,采用合适的手术进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笔者总结了11例咽旁间隙肿瘤,通过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准确部位、大小、形态和性质,并且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进路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6例。采用了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6.7%(7/42),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8.4%(3/36),恶性肿瘤复发率66.7%(4/6):术后并发症17例(38.1%)。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诊断率及手术成功率。方法:对39例分别采用口内进路,颌后颌下进路,颌下进路及口内口外联合进路手术。结果:39例手术全部成功。结论: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侧颅底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通过影像学的初步诊断,根据肿瘤性质及范围采用颞骨及颞下窝联合进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6例侧颅底肿瘤,巨大畸胎瘤、骨母细胞瘤、巨大颈静脉球体瘤(glomus jugulare tumor)、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等均成功进行了手术,肿瘤全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依靠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提高了侧颅底罕见肿瘤的诊断率,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 4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所采用的各种进路,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用各种手术进路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 46例,其中经腭进路 28例,鼻侧切开进路 12例,改良 Biller's切口联合腭进路 1例,颅面联合进路 2例,鼻内窥镜进路 3例.[结果] 4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均顺利切除.平均出血量 712 mL,复发 7例.[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范围,采用合适的手术进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手术耳科进路的地位.方法1991~1996年期间采用迷路进路或迷路、乙状窦后联合进路手术的11例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术后2~7年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术后面神经功能保存率高.结论迷路进路切除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不需开颅,对脑干和小脑的损伤小,且可以从内听道底起解剖面神经,对面神经的损伤也小.此进路适宜直径<3.5cm,患耳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大于40dB的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瘤.  相似文献   

11.
侵及颅底的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侵及颅底的咽旁间隙是肿瘤的手术进路及操作方法。方法:对不同的进路进行比较,并对麻醉、操作、暴露肿瘤、防止并发症等进行探讨。结果:10例良性肿瘤全竞赛 除,无复发。在包膜内用手指进行分离可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口内进路可处理大部分良性肿瘤,但操作方法和进路的选择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文介绍了3种侧颅底手术方法,并对各自的适应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 11例侧颅底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侧颅底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侵犯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17例罕见的原发性颞下窝肿瘤.颞下窝肿瘤部位深在,监床上诊治困难,CT检查对其确诊及手术进路选择有重要意义.通过扩大的腮腺切除切口进路可顺利摘除包膜完整较小肿瘤,而对肿瘤较大及包膜不完整者,采用扩大的上颌骨切除切口进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并对术中及术后主要问题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10年治疗纵隔肿瘤及囊肿100例,认为其病理有着多样性及复杂性,本组以畸胎类肿瘤、胸腺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为主,共占70%。纵隔肿瘤的诊断目前仍以X线、CT、MRI及肿瘤穿刺活检、纵隔镜等为主要手段。本文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进路、对巨大肿瘤处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提出我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颅面联合进路是治疗鼻窦、眶内、颅底肿瘤的新术式。鼻腔及鼻窦由于解剖部位与前颅窝极为密切,鼻腔、鼻窦肿瘤常可侵及颅内,所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治疗的肿瘤与脑外科、眼科等学科密切相关.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常难以切除肿瘤,且远期效果不佳。我科自1985年至2003年根据肿瘤在颅底病变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手术入路方法治疗患者58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实践.充分体会到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底与近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前颅底区肿瘤58例(良性8倒,恶性50倒)采用鼻骨移位进路前颅底大块切除和附加前额开窗,颅面联合切除;侧颅底区肿瘤27例(良性12例,恶性15例),良性肿瘤采用乳突切除和颈侧切开进路切除,恶性肿瘤分别采用颞骨次全切除一高位颈侧切开进路、颅中窝进路和颢下窝-颈侧切开一下颌骨外旋联合进路等三种进路切除;鼻咽部3例巨大良性肿瘤,采用鼻腔上颁窦与软腭切开进路切除。结果:23例良性肿瘤经1—3年随访,除1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无复发。65例恶性肿瘤经5年以上随访。前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64%。五年生存率为46.8%;侧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46.7%,五年生存率为26.6%。远期疗效较低与本组多为晚期病倒有关。结论:本组病倒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侵犯范围和病理类型所采用的手术方式,能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切除,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面神经解剖方式、病变性质、肿瘤位置以及手术次数等关系。方法:对本院2001年3月~2007年7月手术治疗的264例腮腺区病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者中有127例(占48%)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行浅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比行全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机会较恶性肿瘤低,多次手术较首次手术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耳前、下颌骨后侧较耳后及耳下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高,良性病损术后多为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恶性病损,由于采用切除受累神经分支术式,术后面神经损伤多为永久性的。结论:面神经受损的危险性与手术切除范围、面神经解剖方式、病理性质、肿瘤位置及手术的次数等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应用CT扫描的方法对10例侵及颅底的颌面深区肿瘤患者进行了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切除到安全界,没有伤及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认为,CT扫描在颌面深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确定手术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进路及手术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谭汉提  卢迪  韦堡升 《西部医学》2012,24(11):2168-2169,2171
目的探讨耳前发际进路行涎腺肿物切除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对3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物(多形性腺瘤22例,脂肪瘤3例,血管瘤1例)及4例副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采用耳前发际进路行肿物切除。结果全部病变被完整切除,切口愈合良好,无面神经麻痹,无涎液潴留、涎瘘发生及Frey征出现。经6个月~4年(平均46个月)追踪复查,肿瘤无复发,切口瘢痕隐蔽,美容效果非常满意。结论经耳前发际进路切除耳前区涎腺良性病损是可行的,可获得较理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