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人骶后孔与骶管裂孔的观察及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观察测量了200例成年人骶骨(其中发现2例骶脊柱裂畸形)的骶后孔和骶管裂孔.发现骶管裂孔无论其形状、大小或位置,变化都很大.因此当进行骶管阻滞麻醉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和适当进针角度与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的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2例尸体标本,剔除骶骨周围的软组织,直至骶骨及骶后孔清楚的显露出来,骶骨正中线为Y轴,髂嵴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为X1轴,骶角水平线为X2轴,测量各个指标。结果男性骶后孔大小:第1骶后孔〉第4骶后孔〉第2骶后孔〉第3骶后孔;女性骶后孔大小:第1骶后孔〉第2骶后孔〉第3骶后孔〉第4骶后孔,且第2、3、4骶后孔面积差别不大。结论经骶后孔进针骶管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为第2、3骶后孔,最好采用倒“工”型双重坐标法定位,穿刺角度宜向内,角度为30°-40°,进针深度以9.3mm、6.4mm为宜。  相似文献   

3.
关于骶骨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所报道,但是,结合临床应用文章甚少,而骶管裂孔的观察对施行骶管阻滞麻醉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故我们重点观察及测量了686例(男性594例,女性92例)骶管裂孔的大小及形态变化,结合临床应用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骶管麻醉是肛肠科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用药量小,麻醉效果好,安全简便,现将我院应用的20例报告如下。一、解剖、骶裂孔的体表投影左右髂后上棘与骶骨角,男性呈等腰三角形,女性呈等边三角形。在两骶骨角之间,有凹陷处,即骶裂孔。二、麻醉用药术前15~2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取1%利多卡因20ml,内加1%肾上腺素1~2滴,混均备用。三、操作方法①找准骶裂孔,常规皮肤消毒后,将穿刺针先与皮肤呈90度角刺入,深达皮下后针干向上倾斜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B 超定位引导骶裂孔穿刺法和传统体表定位法穿刺骶管麻醉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方法选取该院肛肠科和泌尿外科97 例会阴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超定位)51 例,对照组(传统方法)46例。观察组采取线性高频B超探头纵横十字交叉法定位。探及骶裂孔后,将纵置的探头下部置于骶裂孔上方,采用声场内平面技术,将注射针头经超声探头下缘,与皮肤呈45°角缓慢进针。根据超声实时显像图像,引导和调整穿刺方向及深度,直至针尖完全位于骶管腔中。对照组采取传统体表定位法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管损伤率、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1 例穿刺失败,是因为初次实施B超定位穿刺时,未注意避开静脉丛,导致血管损伤。结论B 超引导下骶管麻醉,不但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节约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减少血管损伤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简易骶管麻醉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易骶管麻醉(以下简称骶麻)是硬膜外麻醉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其具有操作简便、镇痛完全、肌肉松驰完善而广泛应用于肛肠会阴部手术。我院7年来共开展骶麻1058例,有几点体会,现提出供大家参考。1准确定位骶裂孔为骶管麻醉的穿刺部位,因此骶裂孔的定位是骶管麻醉...  相似文献   

7.
骶管麻醉,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从骶裂孔进针,循着骶管的方向刺入骶管腔。常因骶管下段弯曲,前后径小,骶裂孔狭窄或偏歪,造成穿刺受阻、针口堵塞、损伤血管等,麻醉不全和失败率高达30%。作者创造了从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院在肛门、会阴部手术中应用骶管麻醉手术 2 0 0例 ,麻醉效果满意 ,手术顺利。1 临床资料本组 2 0 0例中男 12 0例 ,女 80例。年龄最大 78例 ,最小 7岁。包皮环切术 12例 ,睾丸鞘膜积液 8例 ,痔疮 (包括内痔 ,外痔 ,混合痔 ) 45例 ,肛裂 2 0例 ,瘘管 10例 ,肛周脓肿 12例 ,其他 13例。麻醉方法 :寻找骶管位置 :术前常规备皮 ,患者取左侧卧位 ,弯腰低头曲背 ,两手抱膝。先寻找尾骨 ,从尾骨尖沿脊柱向上摸 ,触到两侧骶骨角 ,两骶骨角中有一凹陷 ,即骶管裂孔 ,根据患者高低 ,骶管裂孔在距离尾骨尖约 6cm。骶管裂孔的进入 :常规消…  相似文献   

9.
骶管麻醉是成年人肛门和会阴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笔者于1981年以来对肛门手术16例病人,采用了新的骶管麻醉操作方法,与常规骶管麻醉操作方法比较,具有简便、易行,安全范围大,对组织损伤小,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方法与效果1.方法病员俯卧位,骨盆下垫一枕头,两拇趾相对,两外踝尽量偏于外侧,使骶部突出。摸清骶骨角,确定骶裂孔。常规消毒皮肤,铺消毒巾。术者右手持一接7号肌注针头、装有1.33%利多卡因局麻药的5毫升注射器(内留一小气泡),左手固定针头,于双侧骶骨角中央约近于上缘,针体与皮肤呈70度角左右,作皮内、皮下局部浸润麻醉。此时要连续推动注射器芯,以感觉辨别各层次阻力。一般进针约  相似文献   

10.
骶管麻醉因为阻滞范围局限,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具有循环稳定的优势。传统骶管阻滞根据骨性标志来定位。大多数成年人解剖标志不清楚,或因为患者肥胖、解剖变异、畸形等情况,常难以扪及骶角,骶裂孔定位不准,导致穿刺困难,麻醉失败率高,临床上骶管阻滞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较少应用于成人。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床边超声以便携、无创、安全、可视化、可重复的强大优势在临床麻醉中被广泛应用。超声扫描,可以识别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关节等组织。超声引导下的骶管阻滞,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识别骶管结构,骶管内空间,测量空间深度,准确定位骶裂孔,指导穿刺路径,直视穿刺过程,减少反复穿刺,显著降低骶管阻滞的失败率,减少血管神经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等情况,同时可观察和监测药物注入过程,客观评估麻醉效果,极大提高了骶管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超声引导下,从单次骶管阻滞到连续骶管阻滞,从短小手术到长时间复杂手术,骶管麻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随着设备的普及,快速康复理念的深入,未来亦可用于门诊检查、疼痛治疗、康复医学,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适用人群会逐步扩展到全体患者。本文就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骶裂孔穿刺选择性硬膜外前间隙造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或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106例,经骶裂孔穿刺置管选择硬膜外前间隙造影进一步验证临床诊断。结果骶裂孔穿刺置管硬膜外前间隙造影成功者1862(88.4%)例,与所做CT、MRI诊断不相符者86(4.2%)例。结论经骶裂孔穿刺置管硬膜外前间隙造影是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行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骶管阻滞麻醉穿刺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肛门、会阴部和直肠手术的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经典法组用经典的骶管阻滞穿刺方法,改进法组用改进的骶管穿刺方法,比较两组在进针深度、改麻醉的例数、穿刺失败的例数、术后尿潴留例数的差别。结果:进针深度上经典法组为2.5~3.5cm,改进法组为0.3~0.5cm(P〈0.05);在改麻醉例数上,经典法组为7例,改进法组为0例(P〈0.05);在穿刺失败例数上,经典法组为5例,改进法组为0例(P〈0.05);在术后尿潴留的例数上,经典法组为6例,改进法组为5例(P〉0.05)。结论:在行骶管麻醉时采用改进的穿刺操作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麻醉的成功率和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成形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尿道下裂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组(GC组)和喉罩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50例。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入麻醉恢复室(PACU)后15、30、45及60 min的心率、FLACC疼痛评分与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两组患儿补救镇痛例数、阴茎痛性勃起例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儿术中各时点HR、MBP及PETCO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的用量少于G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相比,GC组FLACC疼痛评分和心率在入PACU 后15、30、45和60 min对应时点较低(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在入PACU后30、45和60 min对应时点较高(P<0.05),且术后24 h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数和阴茎痛性勃起例数均较少(P<0.05)。GC组患儿未观察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和局部麻醉药中毒等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喉罩全麻比较,在小儿行尿道下裂成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术后早期镇静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李晓军 《中外医疗》2013,32(13):40-41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骶管麻醉下新生儿苏醒期躁动。方法选择40例腹部手术新生儿,随机等分为全麻组(Ⅰ组)、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Ⅱ组)。Ⅰ组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Ⅱ组取左测卧位行骶管穿刺,确认进入骶腔后注入0.20%~0.25%罗哌卡因(2~3mg/kg),均含1∶20万肾上腺素。骶管注药后诱导插管,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记录镇静、躁动评分(SAS)、视觉模拟评分(VAS)、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结果两组停药后SAS评分、VAS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手术全麻复合骶管麻醉,可以降低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在复杂骨盆骨折精确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骨盆骨折患者行骨盆CT扫描,采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重建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模拟复位,将三维重建的螺钉、钢板内固定模板与之拟合,明确内固定置人的方向、长度、角度等数据,建立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系统,初步指导临床应用.结果:重建出骨盆骨折的三维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可进行多种长度、角度、体积等数字化测量,与数字化内固定模板拟合良好,术中所见与虚拟三维重建图像及快速成型骨盆模型非常相似.结论: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可个体化设计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是辅助治疗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改良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3681例行改良骶管阻滞的患者,俯卧或侧卧位下用带7号针头的5ml注射器穿刺,突破骶尾韧带,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注药阻力小,患者局部或放射状酸麻胀感,皮下无气肿即可判断为穿刺成功,一次性注入1%利多卡因15~20ml及0.375%~0.5%罗哌卡因5~10ml,总量约25ml,记录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分级等,常规监测血压(BP)、脉搏(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电图(ECG)等,咪达唑仑镇静至RamsayⅢ~Ⅳ级。结果麻醉效果达Ⅰ级者2869例(77.94%)、Ⅱ级者597例(16.22%),共3466例,总成功率为94.16%;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反应176例(4.78%)。结论改良骶管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作为肛肠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穿刺术前定位辅助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肺小结节(SSPN)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SPN患者于术前行CT引导下带钩钢丝(Hook-wire)定位,然后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结果:术前CT穿刺定位成功率为100%,平均定位时间为(30.15±5.16)min。2例患者定位后发生微量气胸并发症,无须特殊处理。VATS楔形切除术成功率为100%。20例患者中16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腺癌,继续行VATS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4例病理学检查为炎性肉芽肿。无一例中转开胸。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SSPN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穿刺一针成功率 ,提高硬膜外阻滞临床效果。方法 :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测量穿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的夹角度 ,进针深度 ,硬膜外腔留置导管的长度。结果 :穿刺针针体和皮肤的夹角主要与棘突倾斜度有关 ,进针深度和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有关 ,硬膜外腔留置导管不宜超过 4cm。结论 :参照穿刺点不同角度、深度 ,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缩短穿刺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及并发症 ,硬外腔留置导管最好 2~ 3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