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强化降糖治疗与常规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已有血管并发症或具备血管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97例具备大血管疾病或微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标准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晨尿自蛋白/肌酐比值(Alb/Cr)、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 两组人组时FBG、HbAlc、BMI、血脂、血压、尿Alh/cr及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收缩压及舒张压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2年后,强化组HbAlc控制达标率显著高于标准组;两组的尿Alb/Cr较前均下降,强化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低血糖次数强化组比标准组高3.33倍,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 进一步强化降糖治疗能更有效地减少高危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延缓肾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561例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997年美国ADA标准确诊,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分成4组: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结果: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6.68%,而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病程<0.5年)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27%,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5.5%.②随糖尿病病程延长或增龄,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③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与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龄和长病程有关,而微血管并发症主要与高血糖、长病程有关.结论:在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之前,部分患者可能已出现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并随病程延长或增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龄和病程延长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高血糖,病程延长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期强化降糖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强化降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年,治疗前后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骨密度。结果①两组的腰椎和髋骨骨密度与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年后,两组男女的腰髋部骨密度均下降(P<0.05)。③男性患者中对照组腰椎骨密度下降速度快于强化降糖治疗组(P<0.05)。女性患者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有2名患者发生非暴力性股骨颈骨折,强化降糖治疗组无骨折病例。结论血糖水平可能是通过影响骨质量来影响骨强度。强化降糖治疗有利于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强度降低,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以降低低血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6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期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低血糖的6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高龄、病程较长及身体质量指数较低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其中饮食失常、运动过度及用药不当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6.98%、17.46%和55.56%。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控制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从而达到科学、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中效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的疗效和低血糖发生率.方法 选取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别给予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中效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降糖治疗,比较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情况,体质量变化,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结果 3组降糖效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特胰岛素组体质量增加明显低于甘精胰岛素组和中效胰岛素组(P<0.05);中效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前2组明显升高,地特胰岛素组和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相近.结论 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地特胰岛素在安全性及体质量增加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及低血糖症发作时的血糖,分析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30例40~80岁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病例进入本次研究.以10d为观察期限,监测各时点手指血糖,交互式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结果糖尿病无交互式发症组发生低血糖频率显著低于有交互式发症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40~59岁年龄段组在运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其他2个年龄段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①2型糖尿病病例经胰岛素强化治疗之后,年龄和是否有交互式发症是决定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素.②对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卫生宣教,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糖,选用诺和锐30R优于其它剂型,并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初次入院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及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用量、降糖所需时间的变化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泵强化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糖显著下降;血糖控制所需时间缩短,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减少,部分初发糖尿病患者还获得了蜜月期.结论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满意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及低血糖发作时的血糖,分析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例进入本次研究。以21天为观察期限,监测各时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及处理。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发生低血糖频率显著低于有并发症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年龄及是否有并发症是低血糖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素。(2)对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卫生宣教,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血糖,在胰岛素治疗中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9.
刘俊彪  吴靖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57-1659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个月以上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共190例,调查年龄、性别、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结果:达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42例(22.1%),女性体重指数较男性显著升高(P<0.05),高龄组及长病程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同的病程和年龄段患病率有所不同.进一步加强精神分裂症人群,特别是长病程、高龄人群有关代谢综合征的监测和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时,低血糖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不同于非糖尿病人群,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同时也不能感知低血糖的发生,从而导致血糖进一步降低,引发低血糖脑损伤。而近期的相关研究揭示,上述现象的存在和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脑组织的代谢方式改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prove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iabetic microvascular and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hich could affect quality of life (QOL).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therapy on QOL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nhui Province.
Methods  Ninety-seve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nhui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and intensive therapy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five years on average. Correlated information has been collected during the regular follow-up.
Results  Patients with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lower 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 (EQ-5D) scores and had more problems with usual activities, pain and anxiety than those without complications (P <0.05). Patients having experienced hypoglycemic episodes had significantly more problems with anxiety than those without hypoglycemic episodes (P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all dimensions in quality of life, as well as in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at the fifth year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irst year in both groups. Women had more feelings of pain and anxiety than men (P <0.05) and longer disease cours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pain and anxiety (P <0.05), as well as with lower QOL. In addition, patients with higher body mass index (BMI) had more problems with daily activities than patients with lower BMI (P <0.05).
Conclusions  Anxiety is common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y experienced frequent hypoglycemic episodes.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 significantly affect QOL of the patients.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QOL of the diabetic patients. Female, older age, long disease course, less education and high BMI are all factors caused reduced QOL and patients with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given more psychological support. Frequent mild hypoglycemic episodes do not cause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危险因素。方法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作为认知功能的测评工具,筛选老年T2DM合并MCI患者200例(MCI组),和2型糖尿病无MCI患者60例(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病史,检测血压、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肌酐、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HbA1c、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程、收缩压、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BMI、舒张压、FPG、血脂、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叶酸水平与MoCA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年龄、HbA1c、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程、收缩压、HCY水平与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bA1c、高血压病史、HCY水平是MoCA量表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高血压、高HCY血症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M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的26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及疾病相关资料问卷、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及是否在岗患者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家族史、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数量、是否吸烟、不同的用药途径、不同的病程、是否已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及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管理得分最高,而血糖监测的得分最低。无并发症、不吸烟、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及不在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有并发症、吸烟、没有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及在岗的患者比较自我管理水平明显较高(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处于中等,有待提高,我们为其实施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应更具有个性化、系统化,使其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积极性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尿酸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9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尿酸患者设为高尿酸组,127例血尿酸正常2型糖尿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管并发症及各临床生化指标差异,研究尿酸与各指标关系。结果高尿酸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BMI、HbA1c、TG、TC、CRP、IL-6、IL-8及TN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高尿酸组较高;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BMI、TG、TC、CRP、IL-6、IL-8及TNF与UA呈正相关(P〈0.05);高尿酸组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尿酸水平,对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罗格列酮片4 mg,每日1次,口服,如4周后血糖改善不理想者增至8 mg,每日1次,疗程共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经罗格列酮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BG)、睡前血糖、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空腹C肽(FCP)和餐后C肽(PCP)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血浆白介素-6(IL-6)、(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罗格列酮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翔  赵光斌  王建东 《四川医学》2010,31(11):1645-1647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两组2型糖尿病采用常规治疗和社区健康教育加常规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倩谊 《吉林医学》2014,(18):4051-405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200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分析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和糖尿病控制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饮食控制、遵医用药、定期检查、定期检测血糖及合理运动情况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干预后,空腹和用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及血脂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血糖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导致的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就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最优模式进行探讨,为科学有效地控制疾病发生、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起到重要指导意义。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5月选择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住院的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采用“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闭环式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糖尿病管理。干预12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BMI,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BMI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遵医用药合格率、血糖达标合格率、饮食控制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闭环式管理模式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BMI,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24例)和标准降糖组(25例),进行为期5年的分组血糖管理,强化降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为≤6.5%,标准降糖组进行一般降糖治疗,HbA1 c控制目标为≤7.0%.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做眼底照相,评估有无新发DR(微动脉瘤、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分组血糖控制5年后,两组再进行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之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析比较长期强化与标准血糖控制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续作用.结果 ①分组血糖控制中,强化降糖组的HbA1c水平从第2年开始明显低于标准降糖组[(6.3±0.6)%与(7.1±2.0)%,t=2.09,P<0.05],并一直维持了4年.②分组血糖控制5年间,强化降糖组无新发眼底出血和糖尿病性失明;发生微动脉瘤、黄斑水肿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少(分别为5例次比10例次,1例次比3例次),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及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例次比23例次,15例次比25例次,Z=-4.459,P<0.05).③开放式血糖控制后半年,强化降糖组患者血糖水平上升达到与原标准降糖组相似的水平[HbA1c分别为(7.2±1.1)%比(7.3±1.3)%,=0.25,P=0.806],并维持到末次随访时(2009年11月).④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期间,两组均无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的发生.强化降糖组新发微动脉瘤、眼底出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3例次比14例次,1例次比7例次,2例次比4例次,3例次比11例次,合计9例次比36例次,x2=4.719,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5年严格强化血糖控制,对降低DR发生风险的“后遗效应”可持续到开放式血糖控制后2年.  相似文献   

20.
钟晓卫  李莎  付徐泉 《西部医学》2009,21(10):1653-1654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0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糖尿病肾病56例,另一组为非糖尿病肾病组52例。观察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DN组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DM病程(DOD)、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IR)、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非DN组(P〈0.001)。结论高血压、血脂、血糖和病程是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