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大量输血现状,进一步提高临床科学、合理和安全用血水平。方法调阅2016年大量输血病历,按照相关标准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全年有大量输血病例72例,其中72例输注红细胞悬液,总输注量995.5 U,平均13.8 U/例;69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总输注量100 670 mL,平均1 398.2 mL/例;43例输注冷沉淀,总输注量713.4 U,平均9.9 U/例;26例输注单采血小板,总输注量41治疗量,平均0.6治疗量/例。大量输血病例分布于12个科室,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心血管外科占45.83%、肝胆外科占12.5%、胃肠外科占8.34%。按疾病分类,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肿瘤、主动脉夹层、肝脾破裂、消化道出血等。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数占总数的65.28%,贫血者占总数的37.5%。发生死亡19例,死亡率为26.4%,死亡数较高的病例主要以心血管外科、肝胆外科为主。结论大量输血时各成分的合理搭配使用存在较大的问题,大部分科室成分血合理输注指证与时机掌握的普遍不好,存在大量输血时冷沉淀和血小板使用不及时、使用量不够、"搭配血"中血小板和冷沉淀适应症合理性输注比率低;存在经验性、习惯性用血;围术期术前贫血及凝血功能异常未得到及时的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10784例输血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最常见的疾病为肿瘤(约占28%)。本院平均每年输注红细胞24936.5 U,血小板3795治疗量,血浆2455500 ml,冷沉淀3461.5 U。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输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液制剂,其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辐照红细胞悬液(76.4%)、血小板(67.8%)和悬浮红细胞(59.9%),肝硬化患者使用最多的是悬浮红细胞(64.2%)和新鲜冰冻血浆(59.4%)。创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血液制剂为悬浮红细胞(分别为95.7%和91.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辐照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创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创伤和肝硬化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或)血浆的比例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且均更倾向于只输注红细胞。结论:同一种疾病中,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输注血液制剂的情况存在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只输注红细胞的可能性更大,纠正缺氧是临床的主要考量,应根据患者人群制定用血计划,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输血情况,为重症中暑患者合理有效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自2015年6月-2018年8月期间采用成分输血和/或血浆置换救治的21名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部分相关血液检验结果及血液成分输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21名患者中,用血时间为3.8±2.86 d,住院天数为27.29±17.04 d。患者中6例输注悬浮红细胞RBC共计52.4 U;20例输注冰冻血浆FP共计35 840 mL,14例输注冷沉淀CRYO共计466 U,10例输注血小板APC共计18个治疗量;3例完成8次血浆置换用量为7 720.00±1 500.20 mL共计23 160 mL。按21例输血情况计算4种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分别为RBC:2.50±6.28 U,FP:1 706.67±1 240.68 mL,CRYO:22.19±21.62 U,APC:0.86±1.08个治疗量。3名行血浆置换患者,置换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两项指标变化趋势没有特异性差别。1名患者在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指导下进行成分输血,凝血功能得到及时纠正。结论输血科在密切关注重症中暑患者病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保证供血的及时有效的同时,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成分输血时机及种类选择上可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救患者成分输血量及输血疗效,为制定急救用血库存及优化急救用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219例急救用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救用血患者的病种、血型及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比较输血前后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救患者用血中A型红细胞用量略高于其他几种血型,急救用血量占各型总用血量均不足10%。多发伤红细胞平均用量为(8.27±4.77)U,明显高于产科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及其他手术意外出血组,产科大出血组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平均用量分别为(852.27±185.45)mL、(6.82±8.94)U、(6.18±8.94)U,与其他几组相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救患者经输血治疗仍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凝血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适当提高A型红细胞的急救库存比例,并根据病种不同制定应急储备血量,合理使用各种血液成分,可更好地保障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4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变化及用血特点,促进危重症患者合理用血管理;方法回顾统计2010-2013年我院ICU患者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和临床医疗基础数据和指标;使用"临床输血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及临床医疗质量效益指标。结果近4年我院ICU住院患者人数年均增长约30%,同期血液制品总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血浆输注率、血小板输注率、ICU出院患者例均输血量、输血患者例均输血量等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相同时期ICU住院患者总死亡率、平均住院日、总费用、院内感染率等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输血与未输血患者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近4年ICU患者血液管理初见成效,严格临床输血指征对ICU患者进行临床用血综合管控,有利于ICU患者总体医疗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输注血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982例输注血浆适应症患者进行输注血浆,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982例患者中,平均输注血浆1.6次2.8 U,输注量4 399 U。手术科室608例,平均输注1.8次3.0 U,输注量3 283 U;非手术科室374例,平均输注1.4次2.2 U,输注量1 116 U。手术科室输注符合率65.8%,非手术科室输注符合率81.2%。结论输血是临床治疗的必要手段,但是输血在临床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科学、合理用血,才能使治疗做到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厉勇  肖琨  唐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063-2064,2067
目的 了解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产妇因产后出血的输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因产后出血给予输血治疗的产妇63例.结果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分别占33%和27%.用血情况为出血量小于800 mL的产妇输注悬浮红细胞、全血、血浆和机采血小板量分别为25 U、200 mL、1 000 mL和3个治疗量;出血量800~2 000 mL的产妇输注悬浮红细胞、全血、血浆、冷沉淀和机采血小板量平均为47 U、1 000 mL、2 600 mL、10 U和1个治疗量;出血量大于或等于2 000 mL的产妇输注悬浮红细胞、全血、洗涤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和机采血小板量分别为188 U、8 300 mL、2 U、12 850 mL、24.5 U和1个治疗量.产后24 h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检查结果,出血量小于800 mL的产妇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分别为2.64×1012/L、78 g/L和0.22;出血量800~2 000 mL的产妇分别为2.45×1012/L、70 g/L和0.19;出血量大于2 000 mL的产妇分别为2.56×1012/L、75 g/L和0.21.结论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产妇产后出血的输血治疗不太规范,应针对产妇出血量及出血情况的不同,分别选择合理、有效的输血方案,重视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输血策略,并对输血情况、输血量、输注疗效及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该院ICU收治的68例输血患者和306例非输血患者临床资料、用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输血组按疾病诊断分为5组,对血液成分的使用情况、输血指征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U患者输血率为18.18%(68/374),人均输血量为7.47U,64.71%(44/68)的患者只输注了一种成分血。输血患者中57.35%(39/68)的患者输注了红细胞,26.47%(18/68)的患者输注了血小板,41.18%(28/68)的患者输注了血浆,17.65%(12/68)的患者输注了冷沉淀。57.35%(39/68)的患者共输注红细胞171.92U,人均输注(4.41±3.76)U;26.47%(18/68)的患者共输注血小板53个治疗量,人均输注(2.94±2.31)个治疗量;57.35%(39/68)的患者共输注血浆和/或冷沉淀281U,人均输注(7.21±6.10)U。结论 ICU呼吸道疾病患者输血策略是根据实验室数据结合病情综合考虑后确定输血的种类和输血量,输血率较低,成分输血率为100%,输血后评估达到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站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7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成分输血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78例患者输注红细胞混悬液量为1170U,输注血浆量为202800ml,冷沉淀量为1384U,机采血小板148个治疗量。成分输血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降低了大量输血所引起的并发症。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成分输血的应用较广,效果十分理想,成分输血以输注红细胞混悬液最为常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区域中心医院输血治疗的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收集1家省域中心城市三甲医院2017—2018年的3 027例住院输血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其临床用血情况,包括患者输注各种成分血的比例,以及输血适应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该三甲医院输血患者共计3 027人次,红细胞用量最多的是消化科[26.03%(2 188 U/8 405.5 U)],血浆用量最多的是肝胆科[33.71%(46 900 U/139 110 U)],血小板用量最多的是血液科[100%(71 U/71 U)],冷沉淀用量最多的是胸外科[6.56%(176 U/378 U4)。按疾病分类,贫血红细胞用量最多[24.32%(2 044 U/8 405.5 U),急性炎症血浆用量最多[32.49%(32 680 mL/139 110 mL),慢性疾病冷沉淀用量最多[46.56%(176 U/378 U)],而血小板用量最多[47.89%(34 U/71 U)则是血小板降低原因待查。本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2%(31/3 027),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均以过敏反应居多,不良反应者中男性占67.74%(21/31),反应者年龄51—80(62.06±15.43)岁。结论该省域中心医院临床用血中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较大,输血适应症多为贫血,输血不良发生率较低;输血科要强化用血监督力度,降低临床用血不合理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各类脊柱手术围手术期用血情况,以了解本院血液保护工作取得的临床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1996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本院骨科1166名围术期曾输血的脊柱手术患者血库原始资料,分析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后,不同手术种类与临床用血的变化趋势。结果10年来红细胞输注量随手术量的增加递增,但患者的平均输注量逐年降低,以术中减少为主;红细胞输注量的手术种类以脊柱肿瘤手术为主;新鲜冰冻血浆用量自2004年迅速增加,且以术中增加幅度最明显。结论血液保护工作对控制脊柱手术患者术中红细胞的输注量有一定的成效,但新鲜冰冻血浆用量的急剧增加是临床合理使用还是有滥用情况,尚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成批特重烧冲复合伤救治中血液成分的应用情况,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一批16名特重烧冲复合伤救治过程中血液成分使用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14例,死亡2例,死亡率12.5%;其中1人伤后5 d死于ARDS,1人伤后20 d死于肺部严重真菌感染。输血次数为24—59次,平均(44.8±14.1)次;输注血浆总量36—130 U,平均(88.7±27.1)U;输注浓缩红细胞6—69.5 U,平均(41.9±18.4)U;输注血小板8—56 U,平均(25.0±9.9)U。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成批特重烧冲复合伤患者较单纯烧伤患者,除应大量补充晶体及其他胶体外,更应注意加强血浆和红细胞等血液成分的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液制剂的最佳应用比例。方法对2018年5月~2021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实行大量输血方案的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产后出血病因、出血量、输注的血液制剂品种和数量,以及患者转归等资料。结果胎盘因素是导致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84%),其中69%因胎盘植入所致。10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接受了大量输血方案,其中84例患者的出血情况得到很好控制。纳入研究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2 778±1 253)mL,分别输注红细胞(8.6±4.7)U、新鲜冰冻血浆(543±334)mL、普通冰冻血浆(352±343)mL。5组接受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第1组(即红细胞:血浆=1∶1)与第3组(即红细胞∶血浆=6∶4)输血有效率较高,分别为96.88 %与94.12 %。结论合理的大量输血方案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手段,首先推荐红细胞与血浆为1∶1方案,其次是红细胞与血浆为6∶4方案,有条件应尽早搭配使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单次住院红细胞用量超过20 U外科手术患者的用血情况, 以探讨合理用血策略。  方法  2015年1月至10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单次住院红细胞用量超过20 U的患者27例, 收集其临床资料, 对围术期及术中成分输血情况和患者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  27例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5例。27例患者围术期共输注血液制品红细胞867 U, 血浆124 800 ml, 血小板50治疗量。围术期红细胞用量20~29 U 15例(55.6%), 最高用量92 U。术中累计输注红细胞334 U, 占围术期总输注量的38.5%;术中输注血浆32 000 ml, 占围术期总输注量的25.6%。平均住院时间43 d, 其中住院时间 < 7 d者1例(2.3%), >60 d者3例(11.1%)。治疗后顺利出院患者16例(59.3%), 放弃治疗患者5例(18.5%), 死亡患者6例(22.2%)。  结论  术前评估及术前多科全面会诊对于输血决策及病情评估至关重要。术中遇到大量出血时应尽快采取止血措施, 根据出血量科学把握输血时机。同时应加强用血管理, 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小儿手术围术期临床用血及血液保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提取华西医院手术患者围术期用血资料数据库中1996~2007年12个年度年龄≤14岁患者的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围术期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情况及其趋势。结果 1996~2007年间,小儿手术围术期平均输血率为11.75%,全血、RBCs、FFP输注比例分别46.40%、32.91%、19.94%,输注率最高为新生儿(39.23%),手术患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30±89 ml、0.16±0.81 U、10±89 ml,输血患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261±252)ml、(1.44±2.00)U、(86±252)ml,其中行手术的新生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36±88)ml、(0.33±0.95)U、(39±142)ml,行输血治疗新生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93±121)ml、(0.85±1.37)U、(98±214)ml。结论年龄是评估小儿手术围术期输血的重要指标;新生儿及婴幼儿临床用血应使用合理包装以防止浪费和用血过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血液成分使用情况,为指导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49例烧伤患者输注的血液成分种类、数量。结果 249例烧伤患者共用血液成分3 962.50U,其中红细胞683.00U(17.24%),血浆3 274.50U(82.64%),血小板5.00U(0.12%)。O型血患者成分血用量最多(34.80%),AB型血患者用量最少(12.22%)。3岁以下烧伤患儿例数最多,占40.16%;40~55岁年龄段患者的输血量最大。结论该院烧伤患者血浆用量较多,临床医生应权衡输注价值和输注风险,正确把握输血治疗时机,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不同的输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儿科患者的输血特征,筛选输血危险因素,为该类患者的输血风险评估和安全用血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各血液成分输血情况与其疾病诊断、年龄、性别、血气指标、凝血指标、ECMO转机时间、临床结局等相互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ECMO支持患儿全程输血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非正态分布变量需经对数转换。结果 63例V-A ECMO患儿系心脏原因47例(74.60%)、呼吸原因12例(19.00%)、体外心肺复苏(ECPR)4例(6.30%)。63例患儿中ECMO期间输血57例,输血率90.5%。ECMO期间患儿全程平均输注红细胞1.00(0.60,4.00)U,全程平均输注血浆80.00(0,190.00)mL,全程平均输注血小板0(0,10.00)U。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提示,lg(全程血浆+1)和lg(全程血小板+1)为lg(全程红细胞+1)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医院临床不合理使用新鲜冰冻血浆(FFP)情况,发现不合理用血的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眉山市三医院检验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输注FFP的511例患者的资料,以FFP输注指征及适应证为标准,判定是否合理使用FFP,分析不合理使用原因。结果511例患者共输注了1167UFFP,其中331UFFP的输注符合输注指征(占28.36%),无FFP输注指征仍输注FFP的量是836U,不合理使用FFP比例为71.64%。不合理使用原因主要有:补充蛋白增加营养(占49.62%)、补充血容量(占22.9%)、红细胞+FFP组合输注(占19.6%)。结论临床不合理使用FFP现象较为严重,临床医生输血知识较为欠缺,输血培训还需加强,用血督查还需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液使用情况,了解大量输血患者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和死亡率,为临床总结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155例大量输血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成分血使用及输血前后血液检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155例输血病例中,红细胞平均用量为23 U,血浆平均用量为2 500 m L,23名患者使用了血小板,94名患者使用了冷沉淀。血液的发放多以红细胞4 U+血浆400-800 m L输血包方式。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输血后24 h的Hb存在明显差异,(70.9±21.5)g/L vs(81.2±21.2)g/L(P0.05)。结论以红细胞4 U+血浆400-800 m L输血包方式的大量输血方案在临床应用广泛,且更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烧伤住院患者成分输血的使用及其疗效分析,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130例烧伤患者的成分输血量和临床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共输注红细胞悬液979U,冰冻血浆7 064U,机采血小板56U,冷沉淀20U。轻度、中度与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两两比较,在治疗期间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及血小板输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体液渗出期间冰冻血浆输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的输注应用于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其他组;血小板输注防止了烧伤后继发感染及脓毒血症;冰冻血浆的使用既有效扩充血容量,也使凝血指标明显改善。结论不同烧伤程度和烧伤后不同时期患者对输注的血液成分需求和输注量不同,相应临床疗效也不同。根据病情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方案是烧伤患者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