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凤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8-546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590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BMI增幅<4)、超重组(4≤BMI增幅<6)和肥胖组(BMI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孕前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孕期BMI的增幅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长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运动,限制期限BMI增长,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钱哨  于珊  段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60-1262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3组,孕前BMI≥25者36例为孕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150例为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38例为正常组。探讨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及孕期BMI增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4(Ⅰ组)、4≤BMI≤6(Ⅱ组)、>6(Ⅲ组)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4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多(P<0.05),孕前正常组孕期BMI增幅>6者剖宫产、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孕前肥胖组、孕期BMI增幅>6的孕妇,其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母婴预后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芮燕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917-5918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的变化对产科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0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按照孕前体重指数标准分为4组,每组200例,A组为体重消瘦组,BMI<18.5;B组为体重正常组,18.5≤BMI<23;C组为体重超重组,23≤BMI<25;D组为体重肥胖组,BMI≥25。根据孕期的增重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Ⅰ组260例,为体重增加<15 kg;Ⅱ组260例,为体重增加15~20 kg;Ⅲ组280例,为体重增加>20 kg。观察和比较组间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D组妊娠期糖尿病及产程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但A组发生率与B组比较,C组发生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巨大儿、难产、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孕期体重的增加而上升(P<0.05);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胎位窘迫的发生率则与孕期体重的增加无关(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的体重变化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孕前及孕期的体重增加进行适当的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生命安全,改善产妇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该院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孕妇590例。孕前体重指数BMI≥25者为孕前超重组共114例,BMI<25者为对照组共476例,比较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于孕前正常体重者孕期体重增长按15 kg再分组比较对妊娠结局影响。结果:①孕前超重组在糖尿病筛查、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宫高+腹围≥140cm的比例及巨大儿、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孕前正常体质量者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上述指标也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P<0.05);③孕期食用水果多的6、7、8月孕妇糖筛、OGTT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1);④偏爱吃维生素C水果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减少GDM的发生及降低剖宫产率。孕前、孕期应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80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孕前体重:孕前肥胖组、超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危新生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GDM发生率孕前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孕前超重组高于消瘦组(P<0.05);产后出血率孕前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及消瘦组(P<0.05);低体重儿发生率孕前消瘦组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②孕期BM I增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发生率、GDM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孕期BM I增幅>6者高于增幅为4~6及<4者(P<0.05),增幅4~6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者(P<0.05);增幅<4者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增幅4~6者及>6者,增幅4~6者高于增幅>6者(P<0.05)。增幅>6者的产后出血及高危新生儿发生率高于增幅4~6者(P<0.05)。结论:合理的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幅利于优化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迟心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41-3942
目的:为了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123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23.9组(正常组)、BMI≥24组(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单纯饮食治疗组(GDM1组)、饮食+胰岛素治疗组(GDM2组);分析正常BMI组与肥胖组、GDM1组与GDM2组分娩巨大儿的临床风险性。结果:巨大儿总的发生率为27.5%;妊娠28周前发现并治疗的GDM,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9.0%,妊娠28周后发现并治疗的患者,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0.2%,增加11.2%,但无统计学意义。GDM1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8.8%,GDM2组巨大儿的发生率17.4%,下降11.4%,亦无统计学差异。GDM孕前体重指数与巨大儿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DM孕前体重指数过高是分娩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孕期重视对孕前BMI的评估,及早发现GDM并强化胰岛素治疗,使孕期体重适当增长,可有效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及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围产保健门诊建卡接受定期产前检查并在该院分娩的9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将参与研究的孕妇分为3组:孕前体重过轻组167例,孕前体重正常组631例以及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05例。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将孕前体重过轻组孕妇分为2个亚组:增重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正常组孕妇分为3个亚组:增重<10 kg、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超重和肥胖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增重<5 kg、5~9.99 kg、10~14.99 kg和≥15 kg。记录孕妇姓名、年龄、孕周基本信息,记录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和巨大儿]。结果903例孕妇中,孕期增重<10 kg 70例,占7.8%,孕期增重10~14.99 kg 285例,占31.6%,孕期增重≥15 kg 548例,占60.7%。孕前体重过轻组2个亚组孕妇GDM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正常组3个亚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和肥胖各亚组孕妇FGR发生率较低,但各组间高血压发生率、GDM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孕妇剖宫产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前体重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少或者过多也会增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孕期孕妇增重合适范围为10~15 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对母儿及分娩的影响。方法:对632例单胎、足月妊娠、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孕妇自妊娠13周前开始至分娩定期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l),观察不同BMI组的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BMI≥28及分娩时BMI≥30者羊水过多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娩时BMI≥25以上特别是BMI≥30者及整个孕期体重增长≥20kg、整个孕期BMI增长在7以上者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增加。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重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是妊娠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根据本资料分析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20kg以内、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应控制在7以内。  相似文献   

15.
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变化对头位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其孕期增加的幅度对头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头位、单胎、初产、妊娠足月的孕妇根据不同的孕前体重指数分为3组,根据体重指数在孕期增长的不同幅度分为3组,分别比较3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发生率、产程超过12 h的发生率、产后出血率。结果:孕前超重组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程过长的发生率均大于正常组,孕前超重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大于正常组。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的增幅对头位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孕妇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该院孕妇1 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对比孕前、不同孕期4组孕妇GDM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比非GDM患者孕前、孕期不同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对比孕前及不同孕期各层次BMI的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结果 (1)孕前及孕早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巨大儿及GDM发生率均明显较消瘦组和正常组高;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最高,随BMI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高;分娩前4 h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P0.05)。(2)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高;孕早期、中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另两组高;分娩前4h巨大儿发生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0.05)。(3)GDM妇女巨大儿发生率较非GDM孕妇高,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均为最高(P0.05)。结论(1)孕前及早期超重、孕中期肥胖增加了GDM发病率,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晚期体质量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2)非GDM孕妇中,孕前肥胖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早期、中期、晚期BMI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3)GDM中,孕前及孕期肥胖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为孕妇体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顺利分娩的GDM孕妇124例,对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并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结果肥胖组剖宫产率为81.25%,显著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过低组顺产率为43.75%,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孕妇孕前BMI有一定关系。孕妇孕前BMI≥28会增加剖宫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对孕前BMI过高的孕妇给予积极治疗,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及孕期合理饮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该院就诊并分娩的孕妇727例,分为3组,调查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总产程延长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孕期合理饮食后,孕前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总产程延长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予饮食指导者。结论:孕前肥胖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孕期合理饮食有助于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并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1~2006.1.1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数量分为3组,孕前BMI≥25为孕前肥胖组;产前BMI>28为产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为正常组.分别探讨各组的剖官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产前肥胖组孕妇的剖官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