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NSM)治疗早期乳腺癌(T0/1/2 N0/1 M0)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进行MWA或NSM治疗的8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MWA组30例,NSM组53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按1∶1平衡两组基线特征。主要评价指标为肿瘤进展,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总生存、美容满意度和并发症。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平均肿瘤大小2.3 cm(0.3~5.0 cm);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各19例,基线特征平衡。中位随访时间34.1(四分位数23.1~41.1)月。所有肿瘤均取得技术成功。转移性淋巴结处理,两组各消融/切除腋窝淋巴结4例(4/19,21.0%)。MWA组术后辅助全身性治疗比NSM组少(36.8% vs 73.7%,P=0.02)。共有6例发生肿瘤进展,其中MWA组3例,NSM组3例。MWA组术后42月发生1例局部肿瘤进展,28月发生1例同侧乳房转移,32.8月发生1例脑转移;NSM术后10.2月、31.2月各发生1例同侧乳房转移,34月发生1例骨转移,两组肿瘤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两组均无乳腺癌相关死亡和严重并发症(P>0.05)。但MWA组手术时间短(32 min vs 133 min,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短(3 d vs 5 d,P < 0.001)、美容满意度更好(P < 0.001)。  结论  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中位随访期间MWA取得了与NSM相似的治疗效果及更好的美容满意度,MWA为不愿或不耐受手术患者提供了微创安全可耐受的局部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病理诊断为ICC的26例患者47个结节(最大径1.0~9.9 cm,平均2.9±1.8 cm)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消融治疗范围超过癌周1.0 cm.治疗后定期随访4~35个月,随访期间微波消融灶内或周边超声造影增强影像出现新发病变视为局部肿瘤进展.结果 超声引导下对26例ICC 45个结节行根治性微波消融治疗,消融后1个月超声造影或增强MRI显示40个消融灶内或边缘无增强表现,达到完全消融;5个消融灶内或边缘有增强表现,为局部肿瘤进展,消融治疗有效率为88.9%(40/45);另2个结节行姑息性微波消融治疗.随访期内6个结节消融后发生局部肿瘤进展,局部进展率为13.3%(6/45).全组26例患者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6、12和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0.8%(21/26)、61.5%(16/26)和53.8%(14/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包括肝脓肿4例(抗感染和置管引流后均治愈),针道种植1例(外科手术切除治愈).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ICC安全有效,可作为不适合手术切除ICC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为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788例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的788例MPTC患者,年龄8~81岁(46.28±12.49岁),其中男性138例(17.51%),年龄43.58±13.62岁;女性650例(82.49%),年龄46.86±12.17岁。≤45岁的287例(36.4%),>45岁的501例(63.6%)。双侧多灶患者495例(62.8%),单侧多灶293例(37.2%)。肿瘤直径>1 cm 377例(47.8%),肿瘤直径≤1 cm 411例(52.2%)。病灶数为2个的524例(66.5%),病灶数≥3个的264例(33.5%)。双侧多灶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肿瘤直径>1 cm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多灶组(P<0.01)。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1)。多灶组中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P<0 01=">1 cm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约是≤1 cm的3.805倍(P<0.01);病灶数≥3个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是≤2的9.848倍。结论男性、肿瘤最大径>1 cm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易发生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且随着癌灶数量的增加,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性别、病灶数量、大小、双侧分布均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至2014年在我院普外科住院并接受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治疗的转移性肝癌患者86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病灶局部热凝坏死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86例患者共337个转移瘤中,累积两次微波热凝治疗后完全消融率为90.8%(306/337),直径小于3 cm的转移瘤完全消融率为92.9%(209/225),直径大于3 cm的转移瘤完全消融率为86.6%(97/11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对于治疗转移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为治疗组,并采取微波消融治疗,另外选取2015年1月之前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6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传统手术组;微波消融组实施PDCA循环,传统手术组患者未实施PDCA 循环。术后随访6月,统计患者术后治疗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微波消融治疗组消融率为95.38%,并发症发病率是7.77%,术后6月随访满意度为98.5%。传统手术组完全切除率为85.54%,并发症发生率为16.6%,术后6月随访满意度为81.5%。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7,P=0.003)。 结论 PDCA循环管理可提高微波消融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术后满意度,减少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肿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2例肾肿瘤患者(22个病灶),其中肾癌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肿瘤直径1.0~3.8 cm.治疗时在超声引导下将水冷式微波天线植入肿瘤内,瘤周放置测温针实时监测温度,肿瘤直径小于2 cm者使用一根微波天线,肿瘤直径大于2 cm者使用2根微波天线.微波消融后3 d内行超声造影观察有无残存肿瘤,造影无肿瘤残存者治疗后1、3、6个月,随后每6个月行增强CT/MR或超声造影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20例病灶在一次消融后完全坏死,2例病灶在二次消融后完全坏死,微波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内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肿瘤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在肾上腺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的13例患者(17个病灶)。结果 5例患者需行消融前穿刺活检,每次穿刺组织条数2~3条,组织条大小0.4 cm×0.1 cm~2.0 cm×0.1 cm,均取得明确的组织病理诊断。17个病灶中,2个行单纯消融治疗,5个行超声造影引导下消融,10个消融时联合术中测温、无水乙醇注射及造影引导等技术。15个病灶一次消融后完全坏死,2个病灶两次消融后完全坏死,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具有实时、微创、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物位于不同象限的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于评估腋窝淋巴结有无癌转移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吲哚菁绿辅以美蓝作为示踪剂寻找乳腺前哨淋巴结,对90例肿瘤直径≤5.0cm、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再与腋窝清扫后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比较,观察外上象限、内上象限和外下象限肿瘤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准确性。结果 90例乳腺癌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探查失败,前哨淋巴结发现率96.7%(87/90),32例患者检测出阳性前哨淋巴结。肿瘤距乳晕≤3 cm的患者62例,肿瘤距乳晕3cm的患者28例。外上象限肿瘤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准确性为94.6%,内上象限肿瘤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准确性为89.5%,外下象限肿瘤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准确性为66.7%。结论肿瘤位于不同象限并不影响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准确性,无论肿瘤位于哪个象限,前哨淋巴结均可较准确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肝癌患者共21个结节采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结果 20例患者,1次消融(含多点)18例,2次消融2例。20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CT、磁共振检查显示,直径≤5 cm肿瘤完全消融率为100%,1例8 cm肿瘤患者和1例6 cm肿瘤患者行第2次消融。本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穿刺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36个月,死亡5例,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80%、75%。结论微波消融术是治疗肝癌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对较大肿瘤局部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方法将采取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65例患者,结节最大直径1.0cm。根据患者自愿,消融组30例,手术组35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并发症、术后甲状腺相关激素变化及消融组术后肿瘤的体积缩小情况。结果消融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甲状腺相关激素波动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较手术有明显优势,为不愿手术及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的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动态三维超声造影(D-3D-CEUS)与增强CT(CECT)诊断肝细胞癌及评价微波消融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80例,均行D-3D-CEUS和CE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情况、动脉期肿瘤内部显示、肿瘤供血血管情况及肿瘤边界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临床随访的最终诊断结果为标准,应用D-3D-CEUS和CECT评价肝细胞癌微波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80例患者均经D-3D-CEUS诊断为肝细胞癌,其中直径3 cm 55例,直径≥3 cm 25例,肿瘤内部坏死21例;80例患者均经CECT诊断为肝细胞癌,其中直径3 cm 53例,直径≥3 cm 27例,肿瘤内部坏死22例;两种方法测量肝细胞癌直径及内部坏死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3D-CEUS显示肝细胞癌肿瘤供血血管清晰度优于CECT,CECT显示肿瘤边界清晰度优于D-3D-CE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方法显示动脉期肿瘤内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后,80例患者最终诊断为局部残留11例,消融完全69例;D-3D-CEUS疗效评价准确率为91.25%(73/80),CECT疗效评价准确率为90.00%(7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3D-CEUS显示肝细胞癌肿瘤供血血管清晰度优于CECT,CECT显示肿瘤边界清晰度优于D-3D-CEUS,两者对肝细胞癌微波消融后疗效评价均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结合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40例,分为两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保乳术术后结合放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根治术。术后保证放疗和随访的跟进,综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保乳术后患者放射治疗内乳照射的必要性,肿瘤位置放置银夹与否及腋窝清扫后腋窝照射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远期转移率及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行内乳照射,患者的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肿瘤位置放置银夹与否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腋窝清扫患者行腋窝照射并不降低其复发率。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结合放射治疗较改良根治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术后放疗不必要行内乳房照射,肿瘤位置可不放置银夹,已行腋窝清扫患者不需要行腋窝照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13例,均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手术并发症、黄疸缓解情况并密切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支架畅通情况及生存时期。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无胆道穿孔、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t=5.156,P<0.01),黄疸缓解率为61.5%。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支架通畅率均为100%,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0%(8/10)。1个月存活率为100%(13/13),3个月存活率为92%(12/13),6个月存活率为77%(10/13),其中2例分别于65 d、132 d后死于晚期肿瘤严重消耗,1例97 d后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患者在术后4~5个月内黄疸复发,再次行RFA并重新放入金属支架。 结论射频消融导管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在短期内能有效且安全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无症状时间,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临床诊治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8月解放军总院海南医院肝胆外科2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外科诊治情况。结果20例均行外科手术,4例行左(右)半肝切除+胆管取栓,7例行肝脏肿瘤切除+胆管取栓,4例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胆管取栓,3例单纯行胆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2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术后随访至今,其中左(右)半肝切除及胆管取栓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6.2月,肝脏肿瘤切除及胆管取栓平均生存时间34.6月,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及胆管取栓平均生存时间28.2月,单纯行胆管取栓平均生存时间13.6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减黄平均生存时间5.8月。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早期诊断,积极切除肿瘤及清除胆管癌栓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54例经活检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输出功率30 W,行多点和扩大消融,超声造影评估疗效。术后激素控制。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计算消融灶缩小率、术后复发率及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54例病例均一次完全消融,治疗期间和术后无主要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包括轻度疼痛(6/54,11.1%)、声音嘶哑(4/54,7.4%)、饮水呛咳(1/54,1.9%)。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消融灶体积6个月后较消融前结节增大80%,12个月体积平均缩小率为70%。1例术后颈部淋结转移(1.9%);1例术后12个月对侧叶新生病灶,并行第二次消融治疗;1例术后行侧叶切除,病理证实完全消融。结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CEUS)与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在肝透明细胞型癌(PCCCL)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PCCCL患者100例,另选取同期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42例,分别行CEUS、MSCT肝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US、MSCT对PCCCL患者不同直径病灶、腹腔积液、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边缘不清的诊断效果;统计CEUS、MSCT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术后1年复诊时采用CEUS、MSCT结果对PCCCL患者的手术疗效(肿瘤复发、转移)进行评价。结果MSCT对直径 < 1 cm的病灶、腹腔积液、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边缘不清检出情况优于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CT对PCCCL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EUS(P < 0.05),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EUS(P < 0.05);MSCT对PCCCL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检出率高于CEUS(P < 0.05)。结论CEUS及MSCT对于PCCCL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SCT对于微小病灶及异常影像学表现的诊断效果更好,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对手术疗效的评估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微波消融(PMA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PMAT的36例NSCLC患者,分为直径3 cm及以下组(小病变组,19例),直径3~5 cm组(中病变组,11例)和直径大于5 cm组(大病变组,6例),按照RECIST标准对肿瘤的局部疗效进行评价,随访3~50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期,并比较不同肿瘤直径患者微波消融术后1年、2年、3年和4年生存率差异。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微波消融术,所有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24个月内,患者肿瘤局部进展率为27.8%,小病变组和中病变组局部进展率无统计学差异(21.5%比21.7%,χ~2=0.036,P=0.850);大病变组局部进展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患者(χ~2=4.360,P=0.037;χ~2=3.996,P=0.046)。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7个月,1~4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5.6%、36.1%和19.4%;小病变组与中病变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36个月,1~4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89.5%、63.2%、47.4%、26.3%比81.8%、54.5%、45.5%、22.7%,χ~2=0.045,P=0.832);大病变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其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3.3%明显低于小病变组和中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8,P=0.005;χ~2=4.494,P=0.034)。微波消融术中及术后1个月无患者死亡,未见针道内出血、胸腔内出血和针道肿瘤种植转移情况。消融后综合征是最常见并发症(9例),其次为微波消融术中局部疼痛和热感(7例),4例患者术后胸部CT扫描发现轻度气胸。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NSCLC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有望成为肿瘤直径≤5 cm的不可手术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皮微波热消融(WMA)和手术切除治疗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结果.方法 对≥65岁的老年女性乳腺癌37例(37个肿瘤)患者,采用手术切除21例(手术组)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16例(微波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组和消融组首次治疗肿瘤完全清除率为100%(21/21)与100%(16/16);局部复发率手术组为0,消融组1例;远处转移手术组2例,消融组1例;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95.2%、90.5%与100%、93.7%、87.5%(P=0.728);治疗所需平均时间为(99.7±21.3)min与(32.1±8.3)min,P=0.027;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19.1%与18.7%,P=0.846,平均住院时间(13.2±2.6)d与(4.2±1.3)d,P=0.013.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可获得与手术切除相近的局部疗效和3年生存率,并具有微创、简便和经济的特点,可应用于非医学原因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技术在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情况:本组病例86例,男73例,女13例。年龄33~74岁,平均51.4岁。原发性肝癌67例,转移性肝癌16例。癌灶最大径5~15cm。其中:5~10cm63例,>10cm23例,癌结节数≤5。临床分期:86例中Ⅱa期48例,Ⅱb期29例,Ⅲa期9例。肝功能Child分级A或B级,大部分病例经外科会诊不适宜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病理确诊。仪器设备:UMC-1及ECO-100型微波消融治疗仪,频率均为2450MHz,输出功率50~80W,连续可调。治疗操作: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小尖刀刺开皮肤1~2mm,超声引导下穿刺导入微波天线,在设定的参数下开始治疗。以双针同时治疗为主,功率50~60 W;每个点时间:10~20min;布点原则:先深后浅,先边缘后中央,完整覆盖。治疗过程中超声全程实时监视,见肿瘤病灶的回声明显提高,范围覆盖肿瘤病灶5min后停止治疗。疗效评价:每例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一次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或增强MR和AFP等肿瘤标记物及肝功能等。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及复查上述项目1次,术后1年以后每6个月随访及复查1次,并了解症状、体征情况,综合评价。结果 术中情况:86例共进行235次治疗,平均每例治疗2.73次。大部分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少数患者术中心率及血压有波动,经用药等处理后,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无手术意外。较严重的并发症:胆瘘2例,1例位于肝包膜下,1例包裹于腹腔内;局部感染3例:肝脓疡1例,针眼感染2例。术后1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情况:肿瘤灭活40例;肿瘤部分灭活46例。术后3个月复查临床疗效评价情况:有效81例(94.19%);无效5例(5.81%)。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是可行和安全的;大肝癌微波消融有待解决的问题:①提高一次肿瘤灭活率:本组86例,一次肿瘤灭活率仅为46.51%。影响的因素有:肿瘤较大,布针距离过宽,有消融遗漏区;紧邻大血管区域热流失;肿瘤部分区域被骨骼、肺、胆囊、肠道等遮挡,微波天线不能到达;设备因素;术中即刻疗效评价等。随着设备改善消融效率提高,其他方法如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配合,布针布点更合理,及术中超声造影即刻评价及时处理等,有望提高。②较高的复发率:本组86例1年、3年的累计复发率为33.72%(29/86)、59.30%(51/86),与文献报道的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相似。高复发率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微波治疗后转移复发的规律,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