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Segond骨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Segond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时机。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6例Segond骨折,6例于伤后1周内行关节镜探查发现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半月板损伤;10例于伤后8~10周行关节镜探查,发现4例前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4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不全断裂的1例半月板未见明显损伤,1例合并腓骨头骨折与外侧副韧带损伤。所有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不全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探查后行交叉韧带重建术,5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半月板缝合或成形术。术后采用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伤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的6例术后3d时膝关节肿胀明显,关节腔穿刺抽吸有淡血性液抽出,术后1周时始佩戴护具下床活动。伤后8-10周内行手术治疗的10例术后3d时膝关节无明显肿胀,关节腔穿刺抽吸无淡血性液抽出,术后3d即佩戴护具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高于术前。所有病例获得满意效果。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十分重要,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及半月板修复的最佳手术时间宜在术后8-10周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78例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MRI诊断,关节镜手术治疗。根据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89例。研究组采用常规及本体感觉强化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半月板损伤及处理的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安全性。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随访6~12月,研究组愈合时间为(2.16±1.05)月,对照组为(3.87±1.24)月,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6月、治疗后12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40.38±8.12)分、(65.19±7.54)分、(84.15±6.78)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45.12±5.98)分、(72.38±6.26)分、(89.41±7.50)分;而对照组在此三个时间点的IKDC评分分别为(41.04±8.33)分、(54.06±7.82)分、(70.21±6.90)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45.67±6.44)分、(65.49±7.03)分、(76.35±6.82)分,研究组治疗后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韧带断裂、关节粘连、滑膜炎等并发症。结论: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效果较佳,能有效减轻膝关节功能障碍,预后良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外侧髁压迹异常程度与前交叉韧带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研究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患者的X线片和MRI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左膝关节5例,右膝关节11例;年龄19~52岁,平均28.3岁.膝关节侧位X线或MRI矢状位提示股骨外侧髁压迹有异常,使用影像PACS系统中测量工具测量压迹的深度,并分析患者病历资料、体格检查及关节镜术中影像学资料.结果:4例侧位X线片和MRI矢状位可见股骨外侧髁压迹异常并深度2.0 mm,MRI示前交叉韧带撕裂,前抽屉试验和拉姆征均阳性,关节镜探查手术证实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2例侧位X线片股骨外侧髁压迹未见异常,但MRI矢状位示股骨外侧髁压迹异常并深度1.0 mm,MRI示前交叉韧带撕裂,前抽屉试验和拉姆征均阳性,MRI示前交叉韧带撕裂,其中1例关节镜探查手术证实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另1例因未行手术探查而无法证实是否完全断裂.结论: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股骨外侧髁压迹异常加深与前交叉韧带撕裂有密切相关,异常加深的股骨外侧髁压迹是前交叉韧带撕裂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且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9.5 d.术后平均随访34.5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术前患者屈膝活动度(123.6±2.5)°,Lysholm评分(52.8±2.2)分,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5.9±0.5)分,术前为(1.2±0.9)分.结果 术后患者屈膝活动度(117.9±2.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4).术后Lachman试验阴性者13例(92.9%),后抽屉试验阴性者12例(85.7%).KT-1000屈膝25°双侧胫骨前后松弛度差值在2 mm以内9例,3~5 mm 4例,6 mm1例.屈膝70°差值2 mm以内10例,3~5 mm 3例,6 mm 1例.Lysholm评分术后提高至(92.9±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09,P<0.001).术后Tegner评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5.4±0.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P<0.01).11例恢复到受伤前运动水平(78.6%),另外3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有所降低.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更接近后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分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14例(14膝)。男8例,女6例;年龄20~49岁,平均(31.8±8.1)岁。患者均行X线、MR检查,提示10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后外侧角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Ⅰ期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术后固定3周后开始主被动功能锻炼,3~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且存在明显松弛时Ⅱ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和(或)后交叉韧带。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80个月,平均48.9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达87.1±2.8,优于术前19.6±0.9(t=12.3,P0.01)。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级:9例接近正常,5例异常。结论 :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可吸收锚钉修复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2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0~44岁,平均27.5岁。左膝8例、右膝1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13 d,平均9.8 d。合并半月板损伤16例。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锚钉修复损伤的前交叉韧带。采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主观满意度;采用KT-1000测量仪评估膝关节松弛度,并行MRI检查评价韧带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术后12个月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受伤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VAS评分为9~10分,中位数为9.5分;双侧胫骨前移差值为0~6 mm,中位数为0.5 mm。MRI结果提示22例患者连续性、纤维化信号强度分级均为1级。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锚钉修复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可行,术后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者满意度高,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Segond骨折及合并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斌  吴旭东  沈万祥 《中国骨伤》2016,29(2):149-153
目的 :研究Segond骨折的手术时间与方法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10例Segond骨折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6~69岁,平均42岁。其中,伤后7~10 d行关节镜探查发现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及半月板损伤6例;伤后7~10 d行关节镜探查发现前交叉韧带胫骨侧止点撕脱骨折并半月板损伤2例;伤后4~8周行关节镜探查手术2例,发现前交叉韧带及后交叉韧带同时完全断裂并半月板损伤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无后交叉韧带断裂1例。针对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探查后行交叉韧带重建术,9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给予半月板成形术或缝合术,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病例则在关节镜下采用爱惜邦捆绑固定技术进行复位与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伤后10 d手术干预的8例,膝关节在术后3 d时肿胀明显,给予关节腔穿刺发现淡血性液,术后1周开始护具保护并下床。伤后4~8周行手术处理的2例,膝关节在术后3 d时无明显肿胀,进行关节腔穿刺抽吸未发现淡血性液,术后3 d能在护具保护下活动及下床。术后1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后高于术前,治疗结果满意。结论:关于Segond骨折,正确且早期诊断对治疗至关重要;Segond骨折往往伴发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包括交叉韧带重建和半月板修复等)的最佳手术时间宜在伤后4周~2个月内进行,且需要依据不同并发症挑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下应用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的体会。方法对3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镜下自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术后定期随访,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30例6~24个月获随访,无化脓性关节炎、移植物断裂、螺钉松动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前抽屉试验均阴性,发生后抽屉试验阳性1例,Lachman试验阳性1例,侧方应力试验阴性。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术前Lysholm评分(22.3±4.6)分,术后(83.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功能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损伤小,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魏民  朱娟丽  刘洋 《中国骨伤》2017,30(1):25-28
目的:观察袖套状保留残端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4岁,平均受伤时间5.5周(2~12周)。采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同时保留胫骨侧韧带残端,通过滑膜袖套恢复残端张力。治疗前及治疗后2、6、12个月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结果:术后2、6、12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37.8±7.1,Tegner评分2.1±0.4;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96.8±6.1,Tegner评分6.2±0.9,均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复查MRI显示前交叉韧带显影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袖套状保残重建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一期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采用关节镜辅助下一期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经改良Carlson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8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32~58岁,平均(44.5±9.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例,运动伤3例;其中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术后随访并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变化;通过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评分、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膝关节活动度,通过Lachmann试验及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2.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25°~135°,平均(130±4.63)°。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  相似文献   

11.
傅利锋  胡劲涛  王政  陈鑫 《中国骨伤》2017,30(8):721-725
目的:观察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成形组。对照组30例,为半月板完整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22~43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随访时间12~19个月。成形组34例,为接受半月板成形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23~42岁;左侧22例,右侧12例;随访时间12~20个月。观测术前患侧胫骨前移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胫骨前移度、主动本体感觉和膝关节功能评分。胫骨前移度采用KT-1000测量,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和KOOS量表评估,主动本体感觉测量膝关节重复30°、45°、60°的3个角度的误差。结果:对照组术后患侧胫骨前移度(1.4±0.2)mm,低于成形组的(2.2±0.4)mm(P0.05)。对照组和成形组术后膝关节Lysholm总分分别为93.7±2.7和92.3±3.0,均较术前的52.8±3.9和51.6±5.1提高(P0.05),但术后对照组Lysholm总分与成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OOS量表的评分中,对照组术后症状、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为90.7±5.5、93.2±4.3、96.8±2.2、90.9±5.3和91.8±4.5,高于术前的72.7±6.0、70.6±7.3、72.5±7.4、52.8±5.4和36.2±6.5(P0.05);成形组术后症状、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为88.9±5.8、92.6±3.5、96.5±2.1、89.3±7.2和90.6±4.1,高于治疗前的71.9±5.1、71.2±7.1、71.3±6.2、53.1±6.1和35.6±4.7(P0.05),对照组术后KOOS量表各项评分与成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健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为(12.2±3.4)°,与成形组健侧的(12.8±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为(13.5±3.7)°,小于成形组患侧的(17.1±4.2)°(P0.05);对照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形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明显大于健侧(P0.05)。结论: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但膝关节本体感觉及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12.
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克氏针网状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采用克氏针束网状支撑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在自行设计的骨折模型上,分别用8枚1.5mm克氏针网状固定和2枚3.5mm皮质骨螺钉固定,分别进行面压缩试验和点压缩试验,对这两种固定方式在最大抗压缩力、固定强度等方面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面压缩试验中,平均最大抗压缩力,螺钉固定为(1925.31±444.26)N,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1609.62±277.72)N;平均最大固定强度,螺钉固定为(2.28±0.53)N/mm2,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1.90±0.33)N/mm2,两种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性能接近(P〉0.05);在点压缩试验组中平均最大抗压缩力,螺钉固定为(411.13±233.88)N,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1105.58±290.66)N;平均最大固定强度,螺钉固定为(2.66±1.52)N/mm2,克氏针束网状固定为(7.18±1.89)N/mm2,网状固定明显具有生物力学优势(P〈0.01)。结论:克氏针网状支撑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对骨折施行生物学固定,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局限性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行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23~45岁。比较术前与术后10年KSS评分。结果:本组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0~10.7(10.2±0.3)年。KSS评分临床总分由术前的38.86±4.09上升至术后10年的85.07±2.19,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33±4.88上升至术后10年的82.67±4.58,KSS总分由术前的42.20±7.84提高至术后10年的167.73±6.29(P0.05);而膝关节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随访患者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对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长期随访后发现,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是一种有效的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常规MRI及f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常规MRI及DWI、1 H-MRS、PWI表现。结果 21例患者共39个PCNSL病灶的ADC值为(0.78±0.14)×10-3 mm2/s,对侧半球正常脑白质ADC值为(0.89±0.21)×10-3 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P0.05)。相对于正常脑白质,PCNSL病灶1 H-MRS波谱表现为Cho/Cr值增高(4.62±2.05vs 0.83±0.25)、Cho/NAA值增高(6.86±2.36vs 0.63±0.34)、NAA/Cr值减低(0.67±1.73vs 0.63±.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NSL病灶PWI表现为相对低灌注,脑血容量低于周围正常脑实质。结论采用MR DWI、1 H-MRS、PWI可从不同方面反映PCNSL的特征,结合常规MRI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肾盂移行细胞癌(T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R检查、经病理证实为ccRCC及TCC的患者38例(ccRCC 29例,TCC 9例)。患者均行MR T1W脂肪抑制和T2W脂肪抑制序列扫描、LAVA增强扫描、DTI序列扫描(b=0、600s/mm~2)。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AW 4.4工作站采用Functool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2名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ccRCC和TCC ADC值及FA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FA值对ccRCC与T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2名观察者测量各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ccRCC的ADC值[(2.03±0.49)×10~(-3) mm~2/s]高于TCC[(1.57±0.43)×10~(-3 )mm~2/s;P=0.015)],但ccRCC的FA值(0.24±0.10)低于TCC(0.42±0.22);P=0.002)。ADC值曲线下面积0.761(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77.8%,阈值为1.59×10~(-3) mm~2/s。FA值曲线下面积为0.762(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93.1%,阈值为0.326。结论 MR DTI可有效鉴别ccRCC和肾盂TCC,其中FA值对鉴别两者的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电针疗法对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双盲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0~66(36.46±6.29)岁;术后采取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训练。试验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8(37.62±7.08)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P物质(substance P,SP)、缓激肽(bradykinin,BK),关节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24.15±1.36)分,高于对照组(21.25±2.20)分(P<0.001);试验组干预4周后VAS (2.04±0.51)分,低于对照组(2.7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岁;28例采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C_4-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改良开门组),30例采用传统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传统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采用颈椎MRI横断面测量C_3节段最狭窄处(包括C_(3,4)椎间盘水平)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价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RR)。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其中改良开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5±1.8)个月,传统开门组为(14.5±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119±10)minVS(126±12) min]、轴性症状发生率[7.1%(2/28) vs 26.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开门组患者手术前后C_3水平脊髓有效空间分别为(93.61±9.02) mm~3和(153.5±12.76) mm~3,术后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开门组和传统开门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4.36±1.70和14.03±1.82,NDI评分分别为10.36±2.55和12.47±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68.36±0.12)%VS(65.01±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不仅能够充分地解除脊髓压迫,而且通过减少C_2棘突肌肉止点的剥离,在预防轴性症状等并发症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致密度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将50名(100侧乳腺)女性志愿者按腺体致密度分为致密型(40侧)、中间型(36侧)、脂肪型(24侧),分别在月经期、增殖期及分泌期行T2WI-TIRM、DWI检查,并对各期乳腺腺体的ADC值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各月经周期中不同腺体类型的ADC值及同一腺体类型在不同月经周期ADC值的差异。结果月经期时致密型、中间型及脂肪型腺体的ADC值分别为(2.08±0.07)×10-3 mm2/s、(2.09±0.09)×10-3 mm2/s、(1.90±0.35)×10-3 mm2/s;增殖期时各类腺体的ADC值分别为(1.97±0.16)×10-3 mm2/s、(2.00±0.17)×10-3 mm2/s、(1.81±0.54)×10-3 mm2/s;分泌期时各类腺体的ADC值分别为(2.01±0.08)×10-3 mm2/s、(2.02±0.05)×10-3 mm2/s、(1.82±0.21)×10-3 mm2/s;各腺体类型在月经期ADC值与增殖期及分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月经周期脂肪型腺体的ADC值与致密型及中间型腺体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进行乳腺DWI检查时应考虑腺体致密度及月经周期对乳腺的影响,尽量选择月经结束后1周内完成。  相似文献   

19.
魏民  刘洋 《中国骨伤》2019,32(1):43-47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伴有软骨下骨囊性缺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的22例伴有软骨下骨囊性缺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34~58(46.4±6.9)岁;所有患者存在踝关节疼痛肿胀,7例踝关节活动部分受限,2例踝关节不稳,2例后足力线不良。所有患者的距骨骨软骨损伤位于距骨内侧,关节软骨损伤面积为64~132(101.6±27.1) mm~2,囊性病变直径9~15(10.5±1.8) mm。术前,术后12、2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取出内踝空心钉的同时行踝关节镜探查评估移植物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60(42.5±9.9)个月。术后12个月MRI显示植骨愈合良好,部分可见散在的小的囊性区域。二次关节镜探查发现,植骨与距骨愈合良好,表面纤维软骨形成良好。术后24个月MRI显示植骨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仍可见散在的小的囊性区域,但较前有所减少。术后12个月VAS评分2.8±0.8,优于术前6.2±1.5,而与术后24个月2.6±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3.0±5.6,优于术前55.3±13.7,与术后24个月83.7±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伴有软骨下骨囊性缺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和表面纤维软骨形成,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其中腰椎不稳症8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5例;男5例,女8例;年龄56~73岁,平均62.1岁;均为单节段融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及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变化。结果: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2.8±5.2)min,平均失血量(82.5±22.6)ml。术后1例大腿内侧麻木,1例屈髋肌力下降,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31±0.75)分降低至(2.31±0.75)分(P0.05),ODI由术前的(42.58±1.55)%降低至(12.55±0.84)%(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完全融合,5例患者部分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94.86±2.44)mm~2提高至术后的(150.70±7.02)mm2(P0.05)。结论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