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中的临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已经确诊的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和12名正常成年人行头颅螺旋CT平扫、CTP(CT脑容积灌注成像)和CTA(CT血管成像)检查.以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定脑动脉狭窄所致缺血状况.结果:临床64例患者,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其中8例CTP正常,另外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CTP灌注延迟.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28例,为双侧脑缺血.结论:脑CTP检查所显示的MTT和TP图能准确显示MCA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128层4D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8层4DCT全脑灌注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行CT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比较CT平扫与脑灌注图像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常规CT15例未见明显异常,有5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中8处表现为病变区密度轻度减低,脑灌注图像中发现14处异常灌注区。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降低、达峰时间和平均通过时间延迟;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5例CTA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右侧大脑前动脉狭窄4例。结论 128层4D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对早期发现脑缺血、全面评价缺血范围、避免病灶漏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患者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及cT平扫检查,对其影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18例患者经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患者经常规平扫没有异常现象发生。经cT脑灌注成像检查患者均伴有灌注区异常现象。重建CT血管造影图像显示,17例患者伴有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症状,3例患者伴有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现象,7例患者伴有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症状,5例患者伴有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症状。结论:采用CT脑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联合检查,能为急性脑梗死化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客观的病变血管及血流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进行CTP和CTA联合检查,按照MCA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及重3级,进行病变侧与健侧的脑血流量(rCBF)、局部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灌注参数对比.结果 病变侧与健侧分水岭区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rCBV、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侧枝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内血流灌注降低有相关性,轻中度狭窄与脑灌注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重建术并非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手术时机取决于脑血管储备,当脑血管储备正常时,一般建议暂行保守治疗;过早手术则可能增加因脑组织过度灌注导致出血的风险,并且还会影响侧支循环血管的建立~([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已有多种脑灌注成像用以准确评估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前后的脑血流情况,其中CT灌注成像、MRI灌注成像应用广泛,现就这两种脑血流灌注检查的优缺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崔勇  常红  付跃波  邹吉华 《中国厂矿医学》2006,19(4):302-303,I000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前期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平扫、CT增强扫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MRI及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50例平扫中CT未发现新的脑梗死灶,增强扫描均未发现新脑梗死灶,MRI发现缺血灶34个,CTA发现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大脑后动脉及后交通动脉闭塞。CT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Ⅰ1期4例、Ⅰ2期28例、Ⅱ1期14例、Ⅱ2期4例。结论脑梗死前期局部低灌注,常规CT、MRI无异常发现。CT灌注成像可超早期发现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其影像学分期可区分低灌注的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尤其对长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更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毅  侯浩宇 《海南医学》2022,33(4):486-490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07例(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参加体检的高血压患者35例(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做CTP与CTA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有无侧支代偿分为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有侧支代偿,13例无侧支代偿。1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7例有侧支代偿,3例无侧支代偿。当大脑中动脉受阻时,侧支代偿多见于血管闭塞患者,而无侧支代偿多见于动脉狭窄患者(χ2=5.632,P=0.018)。2组患者额、颞、顶、枕叶及基底节的血流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丘脑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25)。结论当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脑灌注损伤与血管狭窄程度表现不一致,联合应用2种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方法可对MCA受阻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CTA)成像对颈性眩晕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46例颈性旋晕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及CTA检查。结果: ①CT平扫显示脑梗塞4例,未见异常42例; ②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9例,异常27例;③CTA46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有21例存在椎动脉狭窄。18例患者脑血管存在局限性狭窄或部分血管未显影,未见异常7例;④CTPI显示的17例脑梗塞前期患者在CTA中均显示有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CTPI联合CTA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及脑供血情况,是判断颈性眩晕病因及脑缺血严重程度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94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4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采用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与对照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两侧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61.09±18.37)c m/s、(5 5.2 6±1 8.6 1)c m/s、(47.28±15.96)cm/s、(41.75±16.22)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42±21.55)cm/s(P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达峰时间分别为(8.24±2.39)s、(9.36±2.54)s、(10.17±2.92)s、(10.94±2.75)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12)s(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管开放情况、脑灌注参数等密切相关,TCD联合CTA及CT灌注成像可以综合评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CT平扫和CTA检查的16例烟雾病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脑出血8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及脑梗死2例,脑萎缩及脑出血2例,2例未见明显异常.CTA显示双侧大脑前中动脉狭窄、闭塞4例,单侧3例.双侧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C1段、A1或A1~A3段、M1段不同程度狭窄、闭塞9例.合并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16例均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 CTA可提供烟雾病确切的诊断,是一项实用、有效的技术,对烟雾病分析评价有重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伟  杨立民  汪长胜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14-1615,163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西门予16排螺旋CT对4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NNCT+CTP+CTA检查,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该“一站式”检查。经西门子后处理软件进行评估。结果灌注异常区的CBF(t=2.45)、CBV(t=3.07)、MTT(t=2.89)三组参数值与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12处:中度狭窄4处,重度狭窄及闭塞8处;颅内动脉狭窄25处:中度8处,重度狭窄及闭塞17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6例。灌注异常区的灌注参数仅MTT值异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低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值=0.523〉0.5,P=0.012。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程度不成正比。结论“一站式”CT检查能灵敏而准确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有效地判断头颈动脉系统是否存在狭窄和闭塞、确定病变部位和测量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CT灌注(CTP)及CT血管造影(CTA)一站式低剂量多模态CT评价慢性脑缺血(CCH)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变,并分析CCH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应用640层容积CT对266例临床拟诊CCH的患者进行全脑CTP检查,经后处理得到各个供血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和延迟时间(DT)等灌注参数以及CTA图像,以患侧/对侧算得相对比值(rCBF、rCBV、rTTP及rDT值),并分析各患者脑血管的狭窄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各个灌注参数的差异,成组t检验分析灌注不足组与灌注正常组之间各个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差异,秩合检验分析灌注不足组与灌注正常组患者供血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差异;并对灌注不足的相关临床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灌注不足组184例,CTP示两侧大脑半球灌注不对称,患侧CBF、CBV低于对侧,而TTP、DT高于对侧,各灌注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前循环灌注不足98例,后循环灌注不足61例,多供血区灌注不足25例;②灌注不足组rCBF、rCBV相对值低于灌注正常组,而rTTP、rDT高于灌注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3、-3.862、2.790、4.558,P<0.01);③184例灌注不足组患者中,血管评估显示轻度狭窄24例,中度狭窄47例,重度狭窄65例以及闭塞48例;82例灌注正常组患者中,轻度狭窄54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5例及闭塞2例,2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在灌注不足组患者与灌注正常组之间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高血脂是脑灌注不足的危险因素。结论:多模态CT不仅可以显示脑血管狭窄程度,而且还可以直观和定量反映CCH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为CCH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7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溶栓前后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及3D-pcASL灌注成像,观察溶栓前病变大小及信号特征、动脉闭塞及血流灌注情况;评价血流灌注与责任动脉是否一致;比较3D-pcASL与DWI上病变的范围,确定两者匹配情况,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观察溶栓后闭塞动脉是否再通、病变大小及血流灌注的变化、是否存在低灌注和(或)高灌注;评价血流灌注与病变大小、动脉再通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溶栓前7例MRA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其中1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闭塞;DWI显示同侧大脑半球多发、散在点片状高信号区;3D-pcASL显示大面积低灌注区,3D-pcASL上低灌注区与动脉闭塞一致,且低灌注区范围均明显较DWI上高信号区大,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5例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远端分支显示,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再通,部分远端分支未显示,1例大脑中动脉M1段和同侧颈内动脉再通,大脑中动脉部分远端分支未显示;7例DWI显示高信号区缩小;3例3D-pcASL显示大面积高灌注区,低灌注区消失,4例低灌注区缩小,其中1例出现条片状高灌注区;3D-pcASL上出现高灌注区或低灌注区缩小与DWI上高信号区缩小一致,且与动脉再通程度一致。 结论 3D-pcASL能较可靠地反映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流低灌注,并能评价缺血再灌注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是一种完全无创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酰唑胺(ACZ)激发试验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CCI患者5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8名为对照组。使用ACZ激发试验CT灌流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全面检查;选取脑桥及基底核层面作为感兴趣层,选取椎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供血区进行标记,采用镜像法测量左右对称区达峰时间、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结果:在使用ACZ激发前,观察组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血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达峰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激发后,2组各区域的脑区相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ACZ激发后再采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CCCI的临床检出率,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在早期即可有效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