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军民 《当代医学》2011,17(29):30-31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位居我国各类肿瘤发病率首位,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临床发现时已是胃癌晚期,而且胃癌预后较差,当患者胃裸区被肿瘤组织侵犯时其预后更差。临床上胃镜、胃肠钡餐检查、B超等在胃癌检查诊断上各具优势,但在胃癌侵犯胃裸区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劣势,本文就对CT影像学检查在胃癌侵犯胃裸区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价值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和胃癌侵犯胃裸区后胃裸区形态变化;观察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方法:选择术前螺旋CT诊断的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的胃癌患者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以不同压力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最后统计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受肿瘤侵犯的胃裸区(A组)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未受肿瘤侵犯的胃裸区(B组)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2)A组胃裸区与B组相比的形态变化如下:裸区内淋巴结肿大、胃壁与膈肌之间脂肪变薄、胃膈韧带增厚;(3)A、B两组胃癌的病理分型,A组: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3例;B组:低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3例、黏液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21例。结论: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与未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不同,且胃裸区形态差异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中胃裸区以及左肾上腺受累的腹部CT特点以及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AP患者1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本组115例患者中,34例(29.6%)胃裸区受累,21例(18.3%)左肾上腺受累;胃裸区受累与左肾上腺受累对并发症及死亡的预测特异度、准确度与阳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CT检查可显示AP患者胃裸区与左肾上腺受累,且受累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中胃裸区以及左肾上腺受累的腹部CT特点以及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AP患者1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本组115例患者中,34例(29.6%)胃裸区受累,21例(18.3%)左肾上腺受累;胃裸区受累与左肾上腺受累对并发症及死亡的预测特异度、准确度与阳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CT检查可显示AP患者胃裸区与左肾上腺受累,且受累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时侵及胃裸区的多层螺旋CT特点,阐明其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临床实验室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具有完整的AP临床和螺旋CT资料,重点观察胃裸区受累的48例CT表现。结果:本组轻度AP 10例,中度AP 74例,重度AP 22例。胃裸区受累分别为1例、32例、15例,总的受累率为45.3%(48/106)。结论:急性胰腺炎侵及胃裸区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显示胃裸区的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6.
蒋宇 《西部医学》2017,29(4):539-542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侵犯胃裸区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MRI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39例,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对胃裸区的侵犯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侵犯胃裸区有31例,其中MRI正确诊断占30例(968%);胃裸区未受侵犯8例,MRI诊断正确占6例(75.0%)。MRI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否侵犯胃裸区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36/39)、96.7%(30/31)、75%(6/8),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53,P<0.05)。结论 MRI是判断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有无侵犯胃裸区的较好办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裸区是指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左右层之间无腹膜覆盖的区域。早在1941年,Congdon等在观察肾前筋膜向上延伸与附着时提及胃后壁有一无腹膜覆盖的裸区,但其精细解剖和临床意义却长期未得到重视。近些年以来,胃裸区作为一个客观解剖实体的存在以及其特殊的临床意义,引起国内外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专家们的注意,但迄今为止对胃裸区这一解剖实体,目前仅进行了一些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对胃裸区与临床尤其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资料很少[1],现就胃裸区与胃癌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谯时文  姜淮芜  黄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33-1934,1937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术前螺旋CT诊断,分为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观察胃裸区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关系,尤其是有与右侧相通联。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及裸区内走形的血管、神经及其走向和分支、裸区内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液的流向。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周长和其长、宽。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A组胃裸区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周长为(17.86±3.58)cm、长(4.96±0.72)cm、宽(3.77±0.51)cm,面积为(13.15±2.25)cm2;B组胃裸区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周长为(15.66±3.68)cm、长(4.91±0.92)cm、宽(3.02±0.49)cm,面积为(10.75±3.28)cm2;(2)两组患者胃裸区左右侧界均为胃、膈韧带左、右层,左侧与左肾周间隙相通、右侧封闭、上界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并通食管裂孔和膈血管间隙与纵隔相连、向下与肾旁前间隙相通联;(3)A、B两组胃裸区内有血管分布的占100%,其中只有胃左动静脉占13%,只有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60%,只有膈下动脉返支的占10%,有胃左动静脉和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9%,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5%,同时有胃左动静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3%;A、B两组胃裸区有淋巴结分布的占100%,出现的淋巴结均为胃左淋巴结,有1~3枚淋巴结的占82%,有3~5枚淋巴结的占15%,有5枚以上淋巴结的占3%;A、B两组胃裸区内有神经分布的占35%,仅有右侧迷走神经干经过的占33%,有右侧迷走神经干及其分支经过的占2%。结论: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存在差异,与是否受到周围疾病的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SCT表现及临床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检查发现恶性胃肿瘤共计66例,其中胃癌51例,胃间质瘤14例,胃淋巴瘤1例。其中早期胃癌6例,进展期胃癌29例,晚期胃癌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9例肿瘤直径〉5cm,5例肿瘤直径〈5cm。所检查出的51例胃恶性肿瘤中,21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14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囊变,8例出现转移灶;增强后病灶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绪论螺旋CT检查对胃恶性肿瘤进行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选取185例近端胃癌患者的手术及随访资料,依据术中是否行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分为两组:观察组95例,行胃癌D2根治联合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90例,行常规胃癌D2根治术。观察两组胃裸区淋巴结阳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QOL等。结果  胃祼区淋巴结阳性率高达66.3%。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QOL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在12、24和36个月的QOL总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常规行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QOL。

  相似文献   

11.
宋喜宽  鲁忆南 《西部医学》2012,24(4):741-742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造影与CT扫描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胃癌的临床检查资料,对患者的数字胃肠造影检查结果和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能清楚地显示胃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和周围脏器的关系。胃CT检查能够发现淋巴结及脏器的转移病灶。结论 CT检查是胃癌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癌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CT低张及口服水 ,进行薄层扫描 (2 8例 )。MRI采用单次屏气快速MRI扫描序列 (4例 )。 32例胃癌病例根据钡餐、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 ,对照CT、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CT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周围浸润情况。胃癌在T1WI和T2 WI上均呈低信号 ,邻近胃癌的胃壁出现了分层现象。本组病例共有 34个腹部脏器受累 ,CT显示了 30个。另淋巴转移 16例 ;MRI显示 4例。结论 :CT、MRI能显示胃癌部位、大小及其扩散情况 ,尤其是CT简便易行 ,在基层医院易推广 ,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资料完整的 34例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将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 ,进行三维重建 ,分析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后图像 ,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和术前分期 ,并与相应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后图像相结合 ,对胃癌的定位准确 ,对定性、定型及术前分期有一定的帮助。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入院治疗的73例胃癌患者的就诊资料,将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分析结果和平扫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螺旋CT平扫,P0.0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转移淋巴结的主要螺旋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体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体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Gastric Leiomyoma)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长径≥1cm的26例胃平滑肌瘤的CT资料。结果 26例胃平滑肌瘤中,24例位于贲门且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2例位于胃体。22例呈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3例呈腔内外生长。22例瘤体长径与胃壁平行。20例形态规则,6例形态不规则。26例瘤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直径大于1cm的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且累及EGJ,沿胃壁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部低张水充盈在胃癌CT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96例经胃镜诊断的胃癌患者,行上腹部CT扫描前,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糖盐水充盈胃部,对照组采用稀释泛影葡胺充盈胃部。对比两组患者病灶检出率、伪影发生率、病变范围、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与术中结果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病灶检出率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伪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局部浸润检出率、淋巴结转移检出率、病变范围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张水充盈胃行CT扫描,能够改善CT图像质量,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浸润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AP)并发症、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06例AP患者的临床病史及CT表现。本组患者男性201例。女性105例,年龄19-92岁,平均50.15-0.65岁。在CT影像学资料上观察AP时有无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胆道疾病以及胃裸区、肾上腺及肾周间隙受累,并分析这些CTk,-现与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①肥胖、中度及重度脂肪肝、胸腔积液、肾周间隙受浸、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预测AP并发症的危险因素。②肥胖、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预测AP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腹部CT扫描可以有效显示AP患者组织、器官受累的情况,受累情况与A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可以作为临床评价AP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图像重建,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9例患者中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69.2%,N分期的准确率为47.2%,M分期的准确率为92.3%。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较好地进行术前TNM分期,有效地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临床确诊胃癌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组(MPR)、CT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期。对照手术后病理TNM分期资料,分析CT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对22例患者T分期的总符合率为72.7%,N分期的符合率为54.5%,M分期的符合率为90.9%。结论: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PR像及CTVE3种图像结合对胃癌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制定手术方案及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