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川  姜淮芜  杨烈 《四川医学》2019,40(3):252-257
目的 探索胃癌不同消化道重建对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评价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特点以及生存质量的客观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及绵阳四0四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胃镜确诊为进展期胃癌患者12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与不同重建方式分成A、B、C三组,A组28例,为胃下部癌行毕Ⅰ式消化道重建; B组58例,以贲门和胃小弯等为主的胃上部癌,其中全胃切除35例,胃部分切除23例,均施行空肠代胃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 C组36例,以胃中上部癌为主,全胃切除25例,胃部分切除11例,该组为不通过十二指肠通的重建术式。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 QLQ-C30、QLQ-STO22生活量表评分,比较三种术式间生存质量。结果 三组间在整体生存质量、食欲丧失、吞咽困难、反流、饮食受限、味觉方面比较,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后:A、B组之间均P>0. 05; B、C组之间P<0. 05; A、C间食欲丧失、反流、饮食受限、味觉,P<0. 05。结论 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其生存质量优于毕Ⅰ式及不经十二指肠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早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微小RNA-214(miR-214)和miR-181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出院后随访1~60个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R-214、miR-181c相对表达量;利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胃癌组织中miR-214、miR-181c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iR-214、miR-181c表达均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miR-214、miR-181c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患者总生存率为44.12%,miR-214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71%、57.6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miR-181c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55%、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高(HR=1.569,95% CI:1.029~2.391,P=0.036)、miR-214低表达(HR=1.643,95% CI:1.294~2.087,P<0.001)及miR-181c低表达(HR=1.327,95% CI:1.045~1.685,P=0.02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miR-214、miR-181c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不良预后有关,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和胃癌侵犯胃裸区后胃裸区形态变化;观察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方法:选择术前螺旋CT诊断的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的胃癌患者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以不同压力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最后统计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受肿瘤侵犯的胃裸区(A组)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未受肿瘤侵犯的胃裸区(B组)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2)A组胃裸区与B组相比的形态变化如下:裸区内淋巴结肿大、胃壁与膈肌之间脂肪变薄、胃膈韧带增厚;(3)A、B两组胃癌的病理分型,A组: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3例;B组:低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3例、黏液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21例。结论: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与未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不同,且胃裸区形态差异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残胃癌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共114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切除率和R0切除率分别为57.0%(65/114)及54.4%(62/114),行全胃切除、远端胃部分切除、近端胃部分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者分别占手术切除者的73.8%(48/65)、16.9%(11/65)、3.1%(2/65)、4.6%(3/65)及1.5%(1/65),分别占R0切除者的75.8%(47/62)、16.1%(10/62)、3.2%(2/62)、4.8%(3/62)及0。7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0.3~7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1.8%、42.3%和3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行远端胃切除(P=0.002)、KPS评分≥80分(P=0.016),大体分型低(P=0.013)和临床无远处转移(P=0.000)者,手术切除率均较高;R0切除(P=0.000)、大体分型(P=0.005)和临床T分期(P=0.006)为残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原发疾病的良恶性质均不影响预后(P>0.05)。姑息性手术切除、姑息化疗、单纯剖腹手术及最佳支持治疗间的总体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疾病的性质不影响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R0切除是残胃癌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残胃癌的最佳手术方式是切除全部残胃,应尽量避免姑息性剖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查明新疆喀什地区两起(莎车县、叶城县各一起)不明原因疑似出血热是否为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感染及其感染方式。方法 现场调查患者居住场所环境及饮食卫生,在患者居住场所及周边环境捕鼠并采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检测标本。结果 莎车县和叶城县各一例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汉坦病毒IgM抗体均呈阳性,其中莎车县病例抗体滴度1∶6 400,叶城县抗体滴度1∶12 800;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特异核酸检测,其中莎车县阴性,叶城县阳性(FAM通道Ct值阴性,HEX通道Ct值36.809);患者居住场所及周边环境共捕获啮齿动物小家鼠4只、褐家鼠24只,其中小家鼠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特异核酸检测均阴性,褐家鼠阳性6份、阳性率25.00%。结论 喀什地区两起疑似出血热均为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汉城型)感染,感染方式为通过食用被褐家鼠粪便、尿液污染的食物后经消化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汉城型)。  相似文献   
7.
陈进  姜淮芜  肖仕明  吴宸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25-2726
目的:探讨普理灵疝装置(PHS)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6例局麻下使用PHS行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方法及时问、术后疼痛、术后自主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复发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0min;术后疼痛轻,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5—7d出院。随访1—12个月无复发.无伤口感染、慢性疼痛、异物感等并发症。结论:局麻下PHS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轻、痛苦小及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无张力疝修补法。  相似文献   
8.
王崇树  姜淮芜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22-2723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在疝外科历史上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一起是1984年美国外科医生Liehtenstein尝试用一种人工合成材料聚丙烯制作成的网状补片fmarlexl,为腹股沟疝患者施行手术,其方法是将这种网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1989年Lichtenstein医生对其工作总结时发现这一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确切。由于该手术方法规避了传统疝修补术依靠缝合强行拉拢不相邻或处于不同解剖层次的组织来实现的较高的张力。不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故而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士ehemioplas.ty)的新概念。第二起事件发生在1993年,同样是美国的医生Gilbert和Rutkow,他们在总结Liehtenstein医生的工作后。进行了两项研究,(1)疝的大小及其周边缺损情况;(2)材料的大小及其形状的合理性。通过研究他们先后设计出锥形网塞及两个平片的柱形连接体(~PPHS)的人工假体,然后与美国的Johnson&Johnson公司和Bard公司合作。先后将他们设计的人工假体商品化,这就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普理灵疝装置(PHS)和预成形网塞和补片(perfixplug&patch)。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把腹股沟疝外科修补技术变得更加规范。操作技术及效果评价也变得更加一致和可控。这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腹股沟疝外科治疗模式,提高了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效果,并且对腹股沟疝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蒋涛  姜淮芜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2881-288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这是一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大劫难,但同时也给震区医疗救援中心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危机管理实践机会。从医院危机管理的战略层面审视地震伤患的救治经过,为今后可能面对突然出现的自然灾害等危机事件所应当构建的制度、流程、组织和资源等战略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肺曲霉菌病二例误诊为肺结核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树军  刘金山  刘刚  姜淮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46-47,F0003
1病例资料 【例1】男,54岁。因反复咳嗽、咯血1年余入院。曾在外院疑诊为左上肺结核,行不规范抗结核治疗6年。病程中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缺乏。无特殊病史,有长期拾荒史。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CT扫描示:左上肺尖后段有一4cm&#215;3cm&#215;3cm大小的类圆形病灶,边缘不光整,有一不完整的薄壁空洞(图1见封3)。诊断为左上肺结核球,予抗结核治疗10天。行肺叶切除术,术中未做冷冻病理切片检查。术后病理报告:左上肺真菌结节,结节内充满菌丝;提示曲霉菌病,肺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仅予抗感染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