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麻药氨氟醚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小鼠吸入氨氟醚麻醉后24h及48h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未麻醉小鼠比较。结果:小鼠麻醉24h后,CD3、CD4及CD4/CD8均下降,而麻醉后48h,其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总数已恢复到麻醉前的水平。结论:氨氟醚可引起免疫抑制,但抑制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为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提供参考.方法 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异氟醚组采用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丙泊酚组采用泵注丙泊酚麻醉.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2d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并计算术后POCD发生率;分别于入室前(T0)、切皮后5min(T1)、术后1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测定患者血清IL-6的含量.结果 丙泊酚组术后1 、2d 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而异氟醚组术后1d 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2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氟醚组术后POCD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氟醚组IL-6水平从T1时间点开始逐渐下降,T1~T4时间点分别与T0时间点和丙泊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氟醚麻醉静吸复全麻醉能减少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并能降低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七氟醚吸入全麻对高龄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236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七氟醚吸入全麻和丙泊酚静脉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应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术后1h、6 h MMSE评分低于丙泊酚组(P<0.01),24h后逐渐恢复,72 h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术后1h均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七氟醚组术后6h POCD发生率为58.47%,明显高于丙泊酚组的29.66%(P<0.01).术后24h、72h 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全麻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有限,72 h后可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建议术前积极消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高龄患者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P组,n=30)和七氟醚吸入组(S组,n=30).术中麻醉,P组输注血浆靶浓度为3μg/ml丙泊酚,S组持续吸入2%七氟醚(氧流量2 L/min),两组按需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分别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及手术结束即刻(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结果 与S组比较,P组T4时点的MAP较低,HR较慢(P<0.05),其他时点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 PONV发生率P组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 丙泊酚TCI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完全,但丙泊酚TCI麻醉比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和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对小儿斜疝患者围术期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小儿患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组(A组)、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组(B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2h、术后1d、术后3d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 Meter,FCM)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术后2h,两组CD3+、CD4+、CD4+/CD8+比值均下降,与麻醉前比较,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组下降明显(P〈0.05),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组下降不明显(P〉0.05),CD8+变化不明显;术后1d,两组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但前者CD3+、CD4+、CD4+/CD8+比值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后者(与麻醉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和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均可抑制小儿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但后者对小儿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对肝部分切除术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每组38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2组患者血清IL-6在术后及术后1 d均较麻醉前升高,丙泊酚组术后3 d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七氟醚组术后3 d仍高于麻醉前水平,且丙泊酚组血清IL-6在术后各时间点均低于七氟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于术后、术后1 d外周血CD3^+、CD4^+、CD4^+/CD8^+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且七氟醚组低于丙泊酚组(P〈0.05),上述指标在2组患者均于术后3 d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对肝癌患者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且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程度轻。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122-125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七氟醚麻醉对老年老年输尿管镜手术患者麻醉术后苏醒质量和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择期输尿管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异丙酚组和七氟醚组各4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术后苏醒质量指标,并评估麻醉前(T0)、术后4 h(T1)、术后12 h(T2)及术后24 h(T3)认知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异丙酚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七氟醚组(P0.05)。两组患者T1和T2时MMSE评分均较T0时明显下降(P0.05);且七氟醚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异丙酚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T3时MMSE评分均恢复至T0时水平(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7.50%)、5例(12.50%),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相比,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输尿管镜患者术后具有苏醒速度快、呼吸恢复快、拔管时间早、认知功能影响较少及安全性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国产和进口氨氟醚对肝肾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氨氟醚对全身麻醉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前检查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均分2组,Ⅰ组(20例)术中吸入国产氨氟醚,Ⅱ组(20例)术中吸入进口氨氟醚。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KG)至手术结束。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中吸入氨氟醚60min后、术毕停吸氨氟30min后,抽取静脉血2ml,  相似文献   

9.
黄泽波 《医学争鸣》2008,29(22):2072-2074
目的:探讨不同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流变性的影响.方法:45例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和地氟醚组.麻醉诱导插管后,异氟醚组以10~15 mL/L异氟醚吸入,七氟醚组以40~60 mL/L七氟醚吸入,地氟醚组以40~60 mL/L地氟醚吸入,并间断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静脉注射维持麻醉.分别在麻醉前(T(1)、麻醉后30 min(T2)、术后60 min(T3)、术后24 h(T4)4个时间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各时间点红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CD35阳性红细胞百分率、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和红细胞流变性(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结果:3组患者麻醉后30 min,术后60 min C(3bBR均显著降低(P<0.05),RBC-ICR显著升高(P<0.05),术后24 h恢复至麻醉前水平;3种麻醉药在不同时间点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各时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地氟醚组术中30 min红细胞变形指数较麻醉前显著增大(P<0.05),术后60 min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麻醉可降低老年患者术中红细胞免疫功能,地氟醚可一过性降低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及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的影响,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硬膜外麻醉组和异再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组各20例,于麻醉前即患者入室后10min,麻醉后60min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4ml经密度梯度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单克隆抗体花环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CD25,结果:麻醉后60min,全麻组CD^ 3,全麻组CD^ 3,CD^ 4,CD^ 8细胞均呈增加趋势,且CD^ 3,CD^ 4细胞增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硬膜外组仅CD^ 4呈增高趋势(P>0.05),CD^ 3细胞变化两种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CD^ 25细胞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麻组醉后CD25细胞明显增加(P<0.05),认为两种麻醉方法对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CD25的影响不同,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使T细胞免疫处于易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董文理  汪涛  王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0):1471-1473
目的:探究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胃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组麻醉,观察组32例采用七氟醚联合芬太尼进行吸入麻醉,对照组32例接受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吸入麻醉,对比两组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SpO2、HR及CV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均较好;观察组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时期血浆细胞因子指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围术期应激反应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避免血浆细胞因子的改变,防止术后创伤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受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异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全麻手术患者40例,术前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近1个月未服用脑血管扩张药,ASAI~Ⅱ级。随机分为2组:I组为异丙酚组(n=20),Ⅱ组为异氟醚组(n=20),术中分别以异丙酚和异氟醚维持麻醉。用简易智能量表(MMS)的方法评估两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麻醉时间及术中各时点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评分:Ⅱ组在麻醉结束后6h(T5)、12H(T6)、24h(T7)时,I组在T5、T6时较麻醉诱导前(T6)明显降低,Ⅱ组T7时点与I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和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麻醉均能引起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异丙酚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明显快于异氟醚麻醉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七氟醚吸人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浆胃动素(MTL)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DEX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予DEX1μg/kg并以0.2txg/(kg·h)维持,C组则予生理盐水。记录手术、吸入麻醉时间,七氟醚用量,苏醒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检测术前(T0)、术后24h(T1)和术后48h(T2)血浆MTL水平;随访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七氟醚用量减少(P〈0.05),苏醒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无明显延长(P〉0.05),T1时点术后MTL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DEX可减少七氟醚用量,不延长苏醒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减少MTL释放,显著降低PONV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仝凭静脉麻醉(TIVA)与异氟醚吸入麻醉(IA)对病人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37例ASAⅠ~Ⅱ级患者按麻醉维持方式随机分为TIVA(n=18),与IA组(n=19)。术前、麻醉维持后1h、术后1d、术后1周、术后2周分别检测血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 TIVA组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IA组NK细胞活性于麻醉后1h短暂降低(P〈0.05),术后恢复正常。TIVA组术后1h及术后1d CD、CD4活性显著升高(P〈0.05),CO4/CD8比值增加(P〈0.01),术后1周恢复正常。IA组在术后1dCD3、CD4及CD5活性元明显变化。IA组CD3、CD4活性及CD3/CD8比值在麻醉后1h及术后7d显著高于TIVA组(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免疫反应有保护作用,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各55例。七氟醚组于麻醉诱导后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维持,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入维持。比较两组诱导前30分钟、麻醉后1、3、5小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β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诱导前30分钟、术后1小时、术后1、2天患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等免疫学指标,检测术前、术后1、3、5小时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并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两组MMSE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七氟醚组相比,丙泊酚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NSE和S-100β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并且与七氟醚组相比,丙泊酚组NSE和S-100β升高地更明显。术后两组CD4+、CD8+和CD4+/CD8+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七氟醚组相比,丙泊酚组下降更明显。结论与使用丙泊酚相比,七氟醚对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免疫抑制的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是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A组)、静吸复合全麻醉组(B组)、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切皮前、切皮后2h及术后第1,3,5天分别检测外周血sIL-2R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切皮前三组sIL-2R和T淋巴细胞亚群较麻醉前没有明显变化;切皮后2h、术后1d和3d,A、B组sIL-2R明显升高(P<0.01),且在施术2h、术后1d血清sIL-2R高于C组,C组术后1d增高(P<0.01).三组病人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施术2h、术后第1,3天CD3+、CD4+及CD4+/CD8+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但C组的CD4+/CD8+在第3天已恢复(P>0.05)并高于A,B组(P<0.05);术后第5天,C组CD3+、CD4+及CD4+/CD8+接近麻醉前水平(P>0.05),且高于A,N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sIL-2R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有利于肿瘤病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静麻醉对恶性肿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5例ASAⅠ-Ⅱ级的恶性肿瘤病人经麻醉诱导插管后,吸入2%-5%安氟醚及间断推注万可松,芬太尼,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术中,术后24,48,72h抽静脉务用郭峰法测定C3bRR受体、ICR、FR、FIR的水平,结果:麻醉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术后24,48h与麻醉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72h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恢复至麻前水平,结论:全身静脉吸入麻醉对恶性肿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有短暂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就诊的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7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参照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乌司他丁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乌司他丁。方法术前、术后患者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天两组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上升,术后3天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下降,而术后乌司他丁组患者炎性因子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上升或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2)术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8+均降低,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乌司他丁组对比参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以及CD4+/CD8+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大,可有效促进机体炎性介质释放,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升机体抵抗力,减轻手术所致应激和功能性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七氟醚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78例于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七氟醚、异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术后1、24、48 h MMSE评分、S100B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4 h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4 h S100B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与异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4月-2015年7月就诊的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7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参照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乌司他丁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乌司他丁。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天两组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上升,术后3天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下降,而术后乌司他丁组患者炎性因子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上升或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2)术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8+均降低,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乌司他丁组对比参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以及CD4+/CD8+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大,可有效促进机体炎性介质释放,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升机体抵抗力,减轻手术所致应激和功能性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