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冰刺激配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冰刺激。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刺激配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治疗吞咽障碍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娜 《中国疗养医学》2013,(12):1103-1104
目的探讨面肌操辅助PHYSIOMED vocaSTIM-Master电刺激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给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面肌操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达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操辅助PHYSIOMED vocaSTIM-Master电刺激治疗面神经麻痹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代偿性吞咽功能训练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科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9例。2组均接受直接摄食训练、间接训练、吞咽治疗仪治疗及心理护理,观察组较对照组多接受代偿性吞咽功能训练。评价代偿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经过8周康复治疗及训练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明显改善,观察组吞咽障碍治愈13例,改善5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 7%。对照组治愈7例,改善6例,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8. 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训练及吞咽治疗仪治疗,在全程心理护理的同时给予代偿性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关利窍针刺疗法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效果。方法选取某院85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进行吞咽障碍治疗仪干预,观察组43例实施通关利窍针刺疗法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37/43),高于对照组的64.29%(2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个疗程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法(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通关利窍针刺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70例脑梗死合并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直接摄食训练、心理暗示等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能力评分、洼田饮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吞咽能力评分情况为1分15例(42.9%),2分10例(28.6%),3分6例(17.1%),4分4例(1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88.6%)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1,P〈0.05)。结论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对脑梗死合并球麻痹有显著疗效,而且安全、方便、无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共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0d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吞咽障碍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和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入科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两组均给予同质化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3.9%、对照组61.3%,经Ridit分析,u=2.405,P=0.016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治疗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估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并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腹胀的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吞咽障碍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8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间歇性管饲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56例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前1天、治疗第20次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A组总有效率83.3%;B组总有效率75.0%,C组总有效率61.1%;组间比较,A组总有效率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 结论吞咽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和吞咽电刺激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干预对脑卒中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科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7d,然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正常立即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加强肠内营养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第7天、第14天血红蛋白(HB)、前蛋白(PA)及白蛋白(ALB)含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干预第7天后PA及ALB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第7天后HB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第14天后HB、PA及ALB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2例(7.41%)、应激性溃疡1例(3.7%)、便秘1例(3.7%)、腹泻3例(11.11%),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少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最终促进疾病康复,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食道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晚期食道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其中奈达铂25 mg/(m2.d)第1~3天给予;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其中顺铂25 mg/(m2.d)第1~3天给予,两组均在第1天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21天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18例,进展6例,有效率为40.0%(16/40);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6例,进展6例,有效率45.0%(18/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分别为10.0%和30.0%;肾毒性分别为0和15.0%,血小板下降分别为3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分别为70.0%和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与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晚期食道癌的疗效相近,在毒副作用方面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方案耐受性良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治疗仪联合乳癖消胶囊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38例女性乳腺增生症患者根据患者本人的意愿分为治疗组(231例)和对照组(107例)。2组患者均口服乳癖消胶囊5粒,3次.d-1,连续用药至少1个月。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蓝丁格尔WH-270第九代标准型乳腺治疗仪进行局部照射,1次.d-1,每次约50 min,15 d为1个疗程。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均获1~3年的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治疗仪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有良好疗效,可以增强乳癖消胶囊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Vocastim-Master电刺激治疗结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各5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还实施电刺激治疗。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障碍程度,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生存质量,治疗后用PBP石氏记分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04%,电刺激组总有效率为9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8.13,P0.05)。电刺激组治疗后在吞咽障碍改善、吞咽功能及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结合吞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冷食刺激配合手法治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4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以奇偶数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用冷食刺激配合手法及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3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饮水试验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72±0.82)vs(4.38±0.56)分,P<0.05〕与对照组〔(2.41±0.34)vs(4.26±0.63)分,P<0.05〕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2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而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vs75.0%,P>0.05)。结论冷食刺激配合手法及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患者无痛苦,容易接受,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吞咽功能治疗仪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4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采用综合治疗+应用吞咽功能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共纳入患者100例,每组各50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积分、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超声运动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SSA积分、VFSS评分、超声运动振幅和持续时间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2,P=0.014);试验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82.0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1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包括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单纯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第21天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A组总有效率97.3%,B组总有效率78.9%,C组总有效率70.2%。A组总有效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A组治疗疗效显著,易接受,对于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刺激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干预时间为2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和肺炎的发生率。结果: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4%(对照组)、96.4%(电刺激组)和98.1%(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4.5%(对照组)、17.9%(电刺激组)和14.8%(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联合刺激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并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Vitaistim治疗仪联合冰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脑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运用冰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Vitaistim吞咽仪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测验、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和X线(VFSS)检查以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吞咽量表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istim治疗仪联合冰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伊立替康(CPT-11)联合替吉奥(S-1)方案(IRIS方案)在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观察组给予改良IRIS方案进行治疗:即第1天CPT-11 180mg/m2静脉滴注,第3~16天S-1 40~60毫克/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IRIS方案进行治疗:即第1天CPT-11 180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S-1 40~60毫克/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2~8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59.5%)略高于对照组(55.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IRIS方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临床疗效与传统IRIS方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