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确诊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ACS组、9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9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查ACS组和SAP组患者的冠脉斑块形成及特征,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AF、Lp-PLA2、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S组和SAP组的血清PAF、Lp-PLA2、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的血清PAF、Lp-PLA2、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ACS组的软斑块数量显著的高于SAP组(P<0.05),ACS组的钙化斑块数量显著低于SAP组(P<0.05);ACS组和SAP组的冠脉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冠脉斑块偏心指数显著高于SAP组(P<0.05);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血清PAF、Lp-PLA2、hs-CRP水平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AF、Lp-PLA2、hs-CRP水平与冠脉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PAF、Lp-PLA2、hs-CRP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ACS患者升高更加严重,并且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22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CHD)组140例[ACS组9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对照组80例.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同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①CHD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且ACS组较SAP组升高更明显(P<0.05);②ACS患者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双支组(P均<0.05);③ACS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病变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度病变组显著高于轻度、中度病变组(P均<0.05);④Gensini积分与冠心病非传统危险因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hs-CRP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结论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有望成为新的血清学指标,能尽早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水平变化与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4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SAP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ACS组),收集时间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PAF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检测各组CHD患者冠脉斑块的形成情况、斑块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患者的脂质斑块检出率53.74%显著的高于SAP组患者的16.33 (P0.05),ACS组的斑块破裂检出率66.67%显著的高于SAP组的28.57%(P0.05);SAP组纤维斑块检出率52.04%显著的高于ACS组的19.73%(P0.005);ACS组和SAP组的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EEMA、PA、EI、PB、RI高于SAP组(P0.05),ACS组的LA显著低于SAP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PAF水平与EEMA、PA、EI、PB、RI参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LA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AF与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比值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10 0 (Apo A1/Apo B 10 0 )比值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 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CHD组 )及 4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 (对照组 ) Apo A1/Apo B10 0比值水平与 CHD之间关系。结果 CHD组的Apo A1/Apo B10 0比值水平 1.11± 0 .3 8低于对照组 1.49± 0 .73 ,,P<0 .0 1;而其异常率高于对照组 (5 0 .0 %与 10 .4% ) ,P<0 .0 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该比值与 CHD间显示更有意义。结论 Apo A1/Apo B10 0比值对于 CHD诊断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脂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76例老年CHD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138例)和无斑块组(13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 B)、脂蛋白(a)[Lp(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计算sd-LDL-C/LDL-C比值、LDL-C/HDL-C比值、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根据斑块指数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为0~3级4个级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比例、吸烟史比例和血清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LDL-C/HDL-C比值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级、2级、3级患者血清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2、0.396、0.475、0.41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和sd-LDL-C、Lp(a)、apo B、sd-LDL-C/LDL-C比值升高是老年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2.203、2.147、1.514、1.829、1.412、1.376,P0.05]。结论老年CHD患者血清sd-LDL-C、Lp(a)、apo B水平和sd-LDL-C/LDL-C比值、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研究两者对ACS的预示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68例ACS患者、3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3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hs-CRP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ACS组的hs-CRP明显高于SAP组,中位数士四分位数间距是(13.39±10.24)mg/L vs(2.10±2.16) mg/L(P<0.01)和正常对照组(1.90±3.05)mg/L(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斑决指数和Crouse积分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3.00±1.00 vs 2.00±2.00和5.20±7.25 vs 4.60±6.80(均P<0.01),SAP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 vs 0.00±1.90和4.60±6.80 vs 0.00±1.90(均P<0.01).ACS组和SAP组的斑块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2.00±2.00 vs 0.00±1.00(均P<0.01),ACS组斑块数目与S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和SAP组的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5±0.85)mm、(0.90± 1.00)mm vs(0.60±0.10)mm(均P<0.01),但ACS组与SA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遥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hs-CRP、斑块指数与ACS高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与ACS关系密切,hs-CRP联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有较好预示和诊断ACS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节血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与炎性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强化组与常规组,各46例。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常规组和强化组分别给予20 mg/d或40 mg/d阿托伐他汀钙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包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以及脂蛋白A(Lp A);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炎性因子水平;超声检测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随访1年观察脑血管事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TC、TG、LDL-C、HDL-C、Apo A、Apo B、Lp A,hs-CRP、TNF-α、IL-6及CCAD、斑块面积、C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Apo B均降低(P0.05或P0.01),HDL-C、Apo A及Lp A均增高(P0.05或P0.01),hs-CRP、TNF-α、IL-6均降低(P0.05或P0.01),CCAD均增大,斑块面积、CIMT均降低(P0.05或P0.01);且强化组TC、TG、LDL-C、Apo B均低于常规组(P0.05),HDL-C、Apo A及Lp A均高于常规组(P0.05),hs-CRP、TNF-α、IL-6均低于常规组(P0.05),CCAD大于常规组,斑块面积、CIMT均小于常规组(P0.05)。随访1年,强化组与常规组复发率为分别为5.13%、16.67%(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7.32%(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强化调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更好的血脂调节效果,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稳定了或改善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情况,且具有更低的近期复发率和较高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钙常规剂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及ACS发生率差异度。结果颈动脉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身高、体质量、血清TC、TG、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及ACS发生率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146例,其中7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CHD组,105枚斑块),余67例为非CHD患者(对照组,97枚斑块)。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脂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HD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以Ⅱ、Ⅲ级为主(73枚),对照组以0、Ⅰ级为主(61枚),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D组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TC、sdLDL-C均呈正相关(r=0.512、0.681,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地反映CHD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且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Hcy、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的水平;对比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结果;对比病例组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患者Hcy水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与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Hcy、TC、TG、LDL、FB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IMT为(1.37±0.15)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cy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正常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患者(P0.05);多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发斑块及无斑块患者(P0.05);单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均与Hcy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升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背向散射积分 (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3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和 2 8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颈动脉斑块数量和性质、内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 (IBS % )的差别。结果 AMI组和UAP组软斑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其IBS %值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0 1) ;IMT值AMI组、UAP组和SAP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用IBS可以客观、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 ,可能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进行冠脉造影和CT成像的96例患者分为ACS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对照组30例。根据MSCT检测的冠状动脉斑块结果将ACS组和SAP组进一步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每组22例。检测血清hsCRP、Hcy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64-MSCT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SAP组,稳定斑块的分布显著低于SAP组。SAP组、ACS组hsCRP、D-二聚体、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和ACS组间也有显著差异。各斑块组hsCRP、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D-二聚体、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hsCRP、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混合斑块组。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清蛋白(AL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AD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7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6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和6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Lp-PLA2、ALB、血脂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和SAP组血清Lp-PLA2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血清Lp-PLA2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Lp-PLA2水平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TC/ALB均呈正相关(P<0.05);ALB水平与TC、HDL-C、LDL-C、载脂蛋白A1(ApoA1)、ApoB均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AD组血清LDL-C(β=0.341,P<0.01)对Lp-PLA2水平变化的影响所占比例为10.9%,回归方程为Y Lp-PLA2=81.670+19.385 X LDL-C;TC(β=0.245,P<0.01)对Lp-PLA2水平变化的影响所占比例为5.3%,回归方程为Y ALB=33.032+1.41 X T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Lp-PLA2水平、低ALB水平是患者发生SAP及ACS的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及血脂因素后,高Lp-PLA2水平仍是患者发生SAP、AC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p-PLA2水平升高、ALB水平降低是CAD患者的危险因素,检测两者水平可为CA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和胆红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ACS组),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的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总胆红素AC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ACS组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结论尿酸和胆红素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566例老年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相同时期入院诊治的400例非CHD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CAG检查,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的IMT增厚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且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均高于颈动脉超声、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测(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丽  贺延  王松涛  吕俊刚 《临床荟萃》2012,27(21):1863-1865,186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MSCT)检测冠状动脉病变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研究对象87例,均未接受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等治疗,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和正常对照组25例,均行冠状动脉MSCT成像检查,根据CT值进一步将ACS和SAP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26例,混合斑块组19例,钙化斑块组17例;对所有研究对象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结果 3组间血清Hcy浓度按ACS组(16.44±5.48) μmol/L、SAP组(13.06±5.80) μmol/L、正常对照组(9.94±4.23) μmol/L顺序递减(均P<0.01);易损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血清Hcy浓度均高于钙化斑块组,为(16.50±5.24) μmol/L、(15.51±6.24) μmol/L vs(11.63±5.21) μmol/L(均P<0.01);ACS组与SAP组斑块构成比不同(x2=7.628,P<0.05);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42.4%)高于SAP组(17.2%),ACS组钙化斑块检出率(18.2%)低于SAP组(48.3%)(均P<0.05);斑块的不同性质与血清Hcy浓度间存在相关关系(rs=0.467,P<0.01).结论 冠状动脉MSCT联合血清Hcy化验检查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并预测其严重程度的无创方法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36例ACS患者(ACS组)和12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患者(SAP组),2组行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生化指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炎性因子等相关因素测定,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同将ACS组再分为均质斑块组和非均质斑块组;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临床相关因素间关系。结果ACS组和SAP组年龄、尿酸、炎性因子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非均质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经年龄校正后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31,P=0.04;r=0.81,P=0.01),ACS患者中非均质斑块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均质斑块组(P%0.05);以发生ACS与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年龄外,细胞间黏附因子-1(OR:1.15,95%CI:1.02~1.65,P=0.0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32,95%CI:1.20~1.68,P=0.04)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炎性因子是AC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推测APN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75例,包括ACS患者(ACS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39例),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20例).同时,根据造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Gensini积分,分为0分组(20例)、1~30分组(45例)、≥30分组(30例).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APN水平变化.结果 (1)ACS组、SAP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ACS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ensini积分≥30分组APN水平显著低于<3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稳定性的加剧,APN在研究对象血浆中的水平逐渐降低,APN的降低可能加剧了病变处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均为不稳定斑块/易破斑块)、钙化斑块(稳定斑块)的分布结合血清IL-6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选用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本院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和血清IL-6的检测。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据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结果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各斑块组平均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平均血清IL-6水平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平均血清I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组IL-6水平较稳定型斑块组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而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及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无明显差别。提示,64排螺旋CT结合IL-6检测,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