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络痹证"(简称络痹)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是指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逐渐亏虚,致使痰、瘀、火、毒等有形实邪痹阻于肾络,形成络痹.基于刘伟敬团队提出的"肾络三态"理论,以及肾络中期以"通"为要的治则,笔者选用深入隧络的虫类药以剔邪搜络,深入治疗络痹证.  相似文献   

2.
张睿华 《河南中医》2012,32(6):715-717
肾性贫血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络脉不荣为本,毒邪瘀阻,络脉不通为标.其“络病”的病机特点为血失濡养,肾络失荣;血溢络外,肾络损伤;浊毒蕴结,肾络瘀阻.治疗时应补脾益肾,解毒泄浊;气血双调,养血祛瘀;并注重使用血肉有情,虫蚁搜剔之品.  相似文献   

3.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4.
基于络病理论,妇科癥瘕病变特点与络病相应,其本质属络病。络气瘀滞是其发生的初步阶段,痰、寒、瘀瘀滞于胞络是其临床常见病机,毒损络脉是其加剧发展的原因,络脉空虚是其发生之本。治疗时,应注意“通”“补”兼顾。通过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络病学说”在妇科生殖领域中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内涵,为临床妇科癥瘕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结合王琦教授提出的"肺络微型癥瘕与气道重构的相关性"的理论,我们认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病位主要在肺的络脉,且有气络和偏于血络病变之分受损气络偏于功能改变,而血络偏于器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肺的微血管系统的形质变化,病机属于痰、气、瘀交阻及肺络微型癥瘕邪阻于络脉,病性属本虚标实。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探讨AECOPD的中医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病理基础,认为瘀血痹阻肺络是其病理基础,毒邪闭阻,肺络不通,肺失宣降,络息成积,形成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肺脾肾;标实责之痰、瘀、热(毒),晚期可累及于心,五脏阴阳并损,并提出分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炎蛋白尿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虚邪毒阻络是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基本病机,肾络亏虚为本病发生的基础,邪毒是本病发展和加重的重要条件。指出:肾络亏虚与邪毒瘀阻肾络在致病时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邪毒既是肾络亏虚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肾络虚损的原因。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缠绵不愈,应重视本病的病因病机,合理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hy,DN)现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治疗常可延缓其病情,发挥独特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本篇以为“肾虚络瘀”为DN的核心病机,但常随分期及兼夹证的不同而各有侧重。早期多为气阴两虚、燥热络瘀,治疗当益气养阴、扶助正气、清润化瘀;中期则以脾肾不足、痰湿络瘀为要,治疗当标本兼顾,既温补脾肾,又活血化瘀;后期以肾阴阳俱虚、浊毒瘀络为主,治疗当根据具体病情表现,或补正为先,或排浊解毒化瘀为急,以缓解病患痛苦为目的。本虚虽多以肾阴虚为要,但可兼夹心肾阳虚、肺肾阳虚、甚或阳虚水泛等证;实证以瘀为主,亦可变生气滞、痰浊、湿热之证。治疗时应当辨证为先,结合不同分期的病机特点,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9.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肾性血尿与肾络的关系.认为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为脾肾虚弱、血溢脉外,络脉瘀阻、血不循经,热灼肾络、血失常道;辨证治则为补气行血、摄血为本,祛瘀通络、止血为标,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相似文献   

10.
1肺癌中医病机理论的再思考 肺癌的病机涉及正邪两个层面。现代学者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气亏虚,因虚致癌。认为肺癌的发生系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肺失宣降,脏腑阴阳失衡,诸邪阻肺,久而成积。所谓“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强调正虚在肺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早期之虚以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多见,晚期多见阴虚内热、阴阳两虚。因虚致实,病理因素无外乎气(气滞)、瘀、痰、毒胶结为患;二是毒邪袭肺,瘀痰毒聚而成肺积;三是痰湿内聚,瘀痰化毒,胶结成积。针对虚、瘀、痰,毒之病理因素,临床采用扶正培本与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之法辨证施治,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医药在有效地缩小瘤体,以及抗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方面,疗效仍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团队在继承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糖尿病肾病“肾络伏风”病机学说,认为在肾络“微型癥瘕”形成的基础上,络风内动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因此强调在治疗上既要重视针对肾络“微型癥瘕”的治疗,同时也要重视针对“肾络伏风”的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络脉遍布全身,不同部位的络脉“微型癥瘕”形成并络风内动而导致了消渴病的不同并发症。因此,治疗上应重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根据不同络脉风动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并发症选择不同的风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48-1150
从血管内皮能量代谢障碍对肾纤维化"毒瘀阻络"实质进行论述,认为在慢性肾脏病中,以SIRT3为核心的能量代谢通路调控异常所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再生障碍与中医"毒瘀阻络"致"癥积"形成病机存在高度相似性及关联性,二者存在同样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对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本文重在剖析中医之“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说明基本病机在肾虚毒损肾络,益肾解毒通络为基本治则,为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搜集了近20年来运用络病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报道,慢性肾衰竭从络论治的基本病机为毒损肾络、肾络瘀阻、微型癥瘕。常用治法分为通络和和络。  相似文献   

15.
纤维化可发生于多种器官,引起器官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实质细胞减少,持续进展可导致器官结构破坏、功能减退乃至器官衰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其形成机制是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与中医"湿热""疫毒""痰瘀"直接相关,且多因正虚邪盛、邪正交争、蕴结于脏腑经络不畅,癥瘕形成密切相关。清代医家叶天士曾提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揭示了疾病由浅入深、由气及血的演变规律,微型癥瘕是络病理论与癥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病机为正气亏虚、毒阻血脉、气虚血滞、久病入络而渐成微型癥瘕。笔者就微型癥瘕与器官纤维化的关系作以阐述,以探讨癥瘕、器官纤维化的病机诊治。  相似文献   

16.
络病理论是目前发现能有效解决疑难疾病的一种新的理论.本文从络病理论出发,结合妇科"胞络"的特点,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病机是各种因素导致胞络空虚,邪滞成毒,或胞络虚时毒邪趁机入侵,损伤胞络,络息成积而为积聚癥瘕.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5,(5):957-958
基于络病理论和毒邪学说,从毒损肾络角度出发,试着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认为糖尿病肾病乃糖尿病日久,产生毒邪这一病理产物,毒邪又损伤肾络,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旨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气虚浊留”的病机理论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理论研究中倍受关注。笔者结合“气虚浊留”病机理论的中医传承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采用中医取类比象的分析方法阐明该理论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病机内涵。认为肾脏内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所致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取类于中医(肾)气虚不固的病机;而患者肾脏自噬活性抑制所致的细胞内外代谢产物蓄积和纤维化比象于肾络浊(痰、瘀、热等)邪留滞的病理过程。气虚和浊留不仅彼此协同地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又能蕴结热毒、痰湿和瘀血,并与之相互缠结于肾络。因患者个体禀赋的差异,在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呈现出内热、精亏、血瘀和癥瘕等病机特点,但气虚浊留为病机之本。本文冀希望通过对“气虚浊留”病机理论科学内涵的阐析,为中西医(药)结合更好地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络病理学本质及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剑  靳霞 《江苏中医药》2008,40(4):30-31
中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着独到的认识,其与肾络密切相关。视网膜与肾脏的微血管同为肾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肾络病变,其病机可概括为视衣络虚、络阻、络损,根本为肾虚、血热、痰瘀。治疗原则是养络、通络、复络,并从肾着手。在具体选方用药上,应根据相应中医证型及伴随症状进行。  相似文献   

20.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经历了从阳虚寒凝、痰瘀痹阻到瘀毒互结等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出发,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阻塞性冠心病、非阻塞性冠心病可统一对应中医“心脉癥瘕”,基于癥瘕的病因病机特点,同时结合慢性冠脉综合征现代证候学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虚为心脉癥瘕之本,痰为心脉癥瘕之始,瘀为心脉癥瘕之基础,毒致心脉癥瘕之变。因虚可致痰、瘀内生,痰瘀互结日久酿毒,虚、痰、瘀、毒的互结互化构成了本病的发生及演变基础。在治疗方面,则应参考治疗癥瘕的温通之法,首辨气血之虚实,后辨痰、瘀、毒之偏重深浅,从补虚扶正、化痰降浊、活血化瘀、解毒稳脉四方面,结合病机特点,随证侧重用药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