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员共361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Z=48.547,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36.217,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Z=2.877~26.967,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Z=4.172~36.908,P<0.05)。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分析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辐射防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15—2019年各年度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72、0.87、0.88、0.71和0.64 mSv。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6种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66.56,P<0.0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与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其余职业类别(Z=19.95、9.87、10.10、12.76,P<0.05)。结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特别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和放射性药物操作人员,应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应辐射防护工作场所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009—2018年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布情况,预防和控制放射性职业照射的风险。方法以2009—2018年委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为研究对象,共50070人。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当量。结果10年间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93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4 mSv(P25~P75为0.06~0.30 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0 mSv;年有效剂量<1 mSv的有46562人,占总监测人群的92.99%。不同职业类别的年有效剂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并于2012年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医学应用中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中探伤和测井以及其他类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结论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并维持较低水平的趋势,表明10年间的放射防护措施基本能够保障其健康权益。连续性的监测结果提示,需对职业类别如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探伤和测井以及其他类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予以重点关注,保障放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苏省2011—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11—2018年监测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共176134人,总年集体有效剂量58人·Sv,期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5 mSv。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为0.41 mSv,其高剂量人员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χ2=219.1,P<0.05)。至2018年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为25714人,占81%,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24 mSv;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为6169人,占19%,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18 mSv。结论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介入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应改进和完善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同时应加强工业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监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江西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2018年江西省医疗机构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工种包括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统计分析江西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结果本次共调查23833人次,平均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6 mSv,受监测人员中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1)为4.32%,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5)为0.10%。2014—2018年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先上升后回落的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5年间监测从事诊断放射学人员有17909人次,占总监测人次的75.14%;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工种是介入放射学,为0.329 mSv,其他工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诊断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分别为0.318、0.283和0.269 mSv,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9,P<0.001)。结论江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核医学受照剂量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一、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较高,建议加强核医学及一、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为规范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子系统,收集2020-2022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168家医疗机构410名放射工作人员516个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对异常结果涉及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所在医疗机构级别、剂量计佩戴是否规范等情况进行分组,分析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影响因素。结果 2020-2022年度河南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发生率分别为6.83×10^(-3)、5.22×10^(-3)、6.30×10^(-3)。异常结果主要分布于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占66.83%)、诊断放射学(59.51%)和介入放射学(34.63%)相关岗位、三级(54.39%)和二级医疗机构(36.34%)。不规范佩戴剂量计和规范佩戴剂量计情况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业类别之间异常结果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6.56、32.96、177.15,P<0.05))。因工作量增加导致"受照剂量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中位数为3.95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高于放射治疗学工作人员(4.45、2.91 mSv,Z=5.07,P<0.05)。结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教育和培训,规范个人剂量计佩戴;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2017—201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辐射剂量水平,掌握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28个省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监测部位为左眼、评估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监测方法为热释光剂量计。分别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各年度及不同医院类别和级别人均年当量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集2017—2019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共2981人次,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范围为<最低探测水平(MDL)~64.48 mSv,人均年当量剂量为1.38 mSv,93.69%监测对象年剂量集中在0.0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9和1.16 mSv,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二级医院(Z=2.894,P<0.05)。结论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现行限值标准,但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超出国际新限值标准,提示这类职业人群眼晶状体剂量超出国际新标准的风险较大,建议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持续监测工作,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8.
职业性个人外照射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中子-γ混合辐射场外照射个人监测是个人监测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对外照射个人监测工作的有益补充及填补江西省中子个人监测工作空白,本单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支持下,用CR39固体核径迹方法,对某中子水分测量仪现场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中子个人剂量监测.本文通过对两个完整年度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为职业照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完善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监测数据也成为放射防护效果评价和剂量-生物效应评估的重要依据.为系统了解贵州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率以及个人剂量水平,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现对2010年度全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共监测到剂量异常数据1 113人次,异常率为2.48‰;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分别占68.01%和18.78%;剂量异常数据主要分布在1.25~5 mSv区间;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佩戴或使用个人剂量计,占63.88%;由于工作量增加导致的剂量监测数据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占全部异常人员的12.32%,平均年个人剂量为5.14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和奖惩制度,减少不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情况发生;重点关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轮岗等措施降低个人剂量水平;建议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标准核查程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8—2020年陕西省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掌握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抽取陕西省三级以上医院3家,2018—2020年连续3年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进行监测,共监测152人次,监测周期3个月,分析不同性别、岗位及科室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  相似文献   

12.
《Radiography》2014,20(1):33-35
PurposeTo evaluate the magnitude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 and errors in film badge usage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taff over a 20-year period (1990–2009).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magnitude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 and errors in film badge use between 1990 and 2009 were investigated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associated film badge reports. A total of 95 film badge reports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400 occupational doses of CT staff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The majority (83%) of the CT staff received a radiation dose <0.05 mSv. The staff who received a radiation dose >0.05 mSv used the same film badge when performing other X-ray imaging procedures (e.g. angiography). Within this second group the range and mean value of the annual average effective dose was 0.15–1.55 mSv and 0.73 mSv, respectively. The most common errors were not returning the film badge or returning it later than the due date.ConclusionIn spite of an annu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logical procedures, within the 83% of the radiation work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period evaluated, there has been a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errors. This decrease has occurred whilst maintaining a radiation dose <0.05 mSv.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ccup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has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is considered to result from improved management and systems and protocols alter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与分析我国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方法 通过国家放射卫生信息平台,收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眼晶状体剂量评价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每次监测周期不超过3个月。用Kusal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年份、职业岗位、介入科室、工作所限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 2019-2021年共调查6 643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平均眼晶状体年剂量为1.03 mSv,中位数为0.17 mSv,最大值为94.88 mSv,其中有59人次超过20 mSv。经分析发现,2019年、2020年医生眼晶状体年剂量水平略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118.29、129.71,P<0.01),2019年从事心脏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从事周围血管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46.52,P<0.05)。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低于我国现行标准,但部分人员超过了国际最新推荐剂量限值,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应加强对其眼晶状体剂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131I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探讨通过空气采样方法估算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郑州市10家开展131I核素治疗的工作场所,采用空气采样方法采集131I治疗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气溶胶,用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γ放射性核素测定并推算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根据测量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131I核素吸入导致的内照射剂量。结果 19个分装间空气样品的131I活度浓度为0.087~570 Bq/m3,平均为(51.04±128.58)Bq/m3;11个病房空气样品的131I活度浓度为0.162~54.6 Bq/m3,平均为(7.97±15.89)Bq/m3。根据GBZ 129-2016《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推荐的典型工作时间估算,放射工作人员由于吸入131I核素导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2 μSv~10 mSv,平均为(0.61±1.80)mSv,年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结论 郑州市10家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中131I核素活度浓度较高的样品多分布在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较多、核素操作量较大的三甲医院,由此导致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根据空气样品的测量结果估算内照射剂量带有很大不确定度,但空气采样方法可及时发现异常或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污染,为工作人员开展体外直接测量和内照射评价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