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不稳[1]。P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1—40岁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2],这一类患者由于发病时处于壮年时期,疾病的持续时间更长,运动并发症也更多,会带来更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的压力[3]。  相似文献   

2.
<正>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在进行推理、理解和学习等复杂认知任务中一种大脑对信息临时存储和加工的能力[1—2]。该能力与推理、流动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3—4],其提升有助于增强人在需要更加复杂思维和行动任务时的表现[5]。此外,许多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常伴随工作记忆障碍。例如,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除妄想、幻觉、语言混乱、精神运动行为障碍外,工作记忆障碍也是患者核心症状之一,且被认为是疾病预后和转归的重要预测因子[6]。目前针对提升工作记忆的药物效果有限,迫切需要其他针对改善工作记忆的创新型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无力、痉挛、运动协调异常以及运动控制障碍等。80%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即使经过6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后,仍有6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4.
<正>癫痫是一种以皮质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为特点的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为耐药性癫痫患者[1],即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合理选择、足量使用的抗癫痫药物方案治疗后仍发作控制不佳[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心理功能。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耐药性癫痫患者,有必要寻求神经调节技术辅助药物以控制癫痫发作[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6.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将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并伴随生活质量降低[2]。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消化道症状明显重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4],产生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负担。帕金森病专科护士为帕金森人群护理提供科学、高效的护理方案,发挥其职能及核心作用。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截至2016年,由于全球年龄标准化PD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74.3%。全球有6 100万人患有帕金森病,其中290万人(47.5%)为女性,320万人(52.5%)为男性[5]。因此,PD患者从住院期到门诊复诊最后过渡到家庭护理[6],均需不同水平的护理援助。帕金森病专科护士(Parkinson’s disease nurse specialist,PDNS)可以维持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最新数据表明,我国HZ的患病率约为7.7%,而29.8%HZ病人将进展为PHN [1]。目前PHN治疗是采用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联合微创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2]。神经电刺激治疗是国内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重要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包括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外周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等[3]。  相似文献   

8.
马鑫宇  尤红  张敏  文明明  张展 《中国康复》2024,39(3):177-181
<正>帕金森病(Parkinso’s disease, 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为主、多系统受累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病,现阶段的治疗手段均无法将其治愈,一旦患病需终身服药[1]。近几年P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2030年我国患病人数将达到近500万人,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一半[2]。  相似文献   

9.
<正>阴部神经痛(pudendal neuralgia,PN)又称为阴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发生在阴蒂(阴茎)、会阴、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的疾病,易引起阴部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韧带产生疼痛与不适[1],其发病率约为6.6%[2]。此病以女性患者居多[3],由于难以启齿,往往不愿就医,因此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痛苦。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全球每年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为10.4—83人/100万人[1]。SCI患者常在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等方面遗留功能障碍[2]。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SC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活动之间的协调性丧失,  相似文献   

11.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特征是在睡眠期间反复出现上气道塌陷,导致气流受限或完全停止。OSA发病率高,男性约34%,女性17%[1]。未治疗OSA可导致长期心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2],尚可因白天过多嗜睡、神经认知功能损害而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4]。  相似文献   

12.
<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DP)是一种发育源性疾病,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极重度BPD除了会对患儿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外,也会造成神经发育障碍。BPD患儿除了肺功能受损,运动耐力差,常伴随着神经发育问题,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2—5]。当新生儿因严重肺部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气道阻塞而多次拔管失败时,通常考虑行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3.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以社会交流、交往障碍以及重复、刻板性行为、狭窄兴趣和活动等两大核心症状为主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最新研究显示,发达国家ASD的患病率已高达1.5%[2],我国6—12岁儿童中ASD患病率为0.7%[3]。截至目前,AS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相似文献   

14.
<正>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2]。但目前rPMS及其与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正>Schaaf-Yang综合征(Schaaf Yang syndrome,SYS)是一种遗传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由于15号染色体MAGEL2基因缺失突变引起的基因组印记疾病[1]。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关节挛缩,以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等[2]。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据最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显示,我国各种神经疾病致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1]。而CI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其他功能的康复,这已成为当前神经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2—3]。CI的康复治疗提倡尽早筛查,及时综合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危险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stroke)是一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五大特点的脑血管疾病[1]。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报道称[2],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患脑卒中,总体患病率约为2.5%—3.7%,医疗耗费高达280亿美元。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脑卒中在≥40岁人群中患病数高达1242万,  相似文献   

18.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近年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1],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又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提示,骶上SCI导致的NB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3]。逼尿肌反射亢进型NB中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过度活跃、尿道括约肌松弛障碍、  相似文献   

19.
<正>单侧忽略是脑损伤后常见的认知行为障碍,主要由右脑损伤引起,也可发生在左脑,但右脑损伤导致的左侧忽略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1]。损伤常发生在顶叶、颞叶及额叶皮质,有时也发生在皮质下核[2]。单侧忽略通常表现为患者无法注意或感知来自损伤大脑对侧空间的视、听、触觉等刺激[3],  相似文献   

20.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