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河南省CT检查所致受检者剂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河南省CT检查所致儿童和成人受检者的剂量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国和地区CT诊断参考(指导)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层配额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7个地市31台CT共计1113例受检者主要检查类型进行剂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检者和设备基本信息、扫描参数、相关剂量学信息等,通过剂量转换系数估算其所致典型有效剂量。结果头部常规CT扫描中,0~1岁、>1~5岁、>5~10岁、>10~15岁组儿童CTDIw的75%分位值分别为32.2、37.2、43.0、46.7 mGy,DLP的75%分位值分别为478.0、572.0、715.6、743.9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5.26、3.83、2.86、2.38 mSv;在胸部常规扫描中,0~1岁、>1~5岁、>5~10岁、>10~15岁组儿童CTDIw的75%分位值均为9.3 mGy,DLP的75%分位值分别为141.7、178.8、224.0、238.7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5.53、4.64、4.03、3.10 mSv。CT检查所致成人受检者头部、胸部、腹部CTDIw的75%分位值分别为57.4、16.2、19.4 mGy,DLP的75%分位值分别为818.3、504.7和571.1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1.72、7.07和8.57 mSv。结论随着河南省CT设备的更新,检查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CT应用频度的快速增长,医疗机构应恰当选取CT各类检查的扫描参数,加强其影像质量及其所致剂量的优化匹配研究,完善CT诊断参考(指导)水平,尤其是对射线敏感的儿童应尽快建立诊断参考(指导)水平,推动CT检查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杭州市CT检查中的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水平,为建立CT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7至12月,收集2017年杭州市内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的CT设备信息及与CT操作相关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当量,并利用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收集2742名受检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同时使用CT长杆电离室测量头部CT标准剂量模体的CTDIvol和DLP,并比较实测值与显示值的差别。基于调查数据计算儿童(<5岁、5~<10岁、10~<15岁组,共1158名)和成人(≥15岁组,共1584名)受检者不同检查部位CTDIvol和DLP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四分位数,并将CTDIvol(P75)和DLP(P75)与国外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共有40台CT设备[进口设备占92.5%(37/40)]。杭州市内省级、市级、县级监测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平均个人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2、0.24、0.47 mSv。儿童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48.8、11.3、13.1 mGy,DLP(P75)分别为655.5、269.2、348.5 mGy·cm;成人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54.8、10.5、12.9 mGy;DLP(P75)分别为757.0、308.0、724.9 mGy·cm,2组各部位CTDIvol(P75)、DLP(P75)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39.529,均P<0.05)。杭州市CT受检者各年龄组间(<5岁、5~<10岁、10~<15岁和≥15岁组)头部、胸部和腹部的CTDIvol(χ2=24.334、10.573、22.723)、DLP(χ2=62.981、51.640、57.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国家儿童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40、1.5~6.5、2.5~6.0 mGy和240~650、12~115、27~800 mGy·cm;其他国家成人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CTDIvol和DLP分别为30~85、9~22、12~31 mGy和935.6~1360、346.5~610、600~1325 mGy·cm。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杭州成人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儿童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则处于较高水平。 结论 杭州市CT检查所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儿童CT受检者医疗照射水平较其他国家偏高。  相似文献   

3.
单层与多层螺旋CT所致儿童受检者辐射剂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和评价儿童受检者在单层与多层螺旋CT扫描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方法 测试21台CT机的头部和体部剂量指数,并结合0~1岁组、5岁组、10岁组儿童和成年人的头部和胸部常规扫描条件,计算CTDIw、CTDIvol、DLP值,再由DLP与有效剂量转换系数计算头部和胸部常规扫描所致各年龄组儿童和成年人的有效剂量。 结果 单位mAs的头部CTDI大于体部CTDI;在头部常规扫描中,0~1岁组、5岁组、10岁组儿童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2.2、1.3、1.1 mSv;在胸部常规扫描中,0~1岁组、5岁组、10岁组儿童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3、3.1、3.4 mSv;每单位mAs所致儿童有效剂量平均比成人高1.8倍;多层CT的儿童头部CTDIvol、DLP、有效剂量值均大于单层与双层CT,多层与双层CT的儿童胸部CTDIvol、DLP、有效剂量值均小于单层CT。 结论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在CT检查中可能受到更大辐射危害,应严格遵循儿童CT检查适应证,并合理选择CT扫描参数,尽可能降低儿童受到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宁夏儿童头颅、胸部CT辐射剂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宁夏地区儿童头颅、胸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水平,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CT辐射剂量优化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实地采集宁夏地区不同市、县、区不同规模医院1~2周内儿童(≤15岁)头颅、胸部CT的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患者有效剂量(E)值;并将CTDIvol、DLP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与其他国家推荐的DRL值进行比较;所有儿童分4个年龄组:<1岁、1~5岁、6~10岁、11~15岁。结果 走访调查39家医院,调查CT设备47台,采集头颅断层扫描1 134例,胸部平扫636例。头颅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44.2 mGy、456.2 mGy·cm;1~5岁:57.2 mGy、659.6 mGy·cm;6~10岁:61.1 mGy、668.7 mGy·cm;11~15岁:63.6 mGy、849.3 mGy·cm。胸部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5.0 mGy、89.2 mGy·cm;1~5岁:5.9 mGy、124.8 mGy·cm;6~10岁:6.0 mGy、167.9 mGy·cm;11~15岁:7.1 mGy、235.0 mGy·cm。结论 宁夏地区儿童胸部CT的辐射剂量与其他报道相近,但头颅CT的辐射剂量相对偏高,且各年龄段均存在偏高现象,尤以婴儿患者较著;应加强宁夏地区儿童头颅CT的辐射剂量优化与监管,增强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的剂量控制意识,提高对辐射相关风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CT扫描检查中受检者剂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调查全国15个省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CT扫描参数并计算受检者剂量,分析我国CT检查中受检者剂量水平,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CT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医用辐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调查临床实际CT扫描中受检者信息和CT扫描参数,根据临床受检者实际扫描参数,使用CT电离室测量CT设备的CT剂量指数(包括CTDI100、CTDIW和CTDIVOL),计算代表受检者剂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共在全国15个省市的166家医院调查的483台次不同类型CT扫描设备上,调查了6 524例CT扫描程序。对于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等不同的CT扫描部位,其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平均值分别为43、15、19和25 mGy,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50、19、23和32 mGy;相应DLP的平均值分别为540、397、503和376 mGy·cm,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659、525、632和479 mGy·cm。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上掌握了我国部分省市CT扫描检查中受检者剂量,本次4种部位受检者剂量的第75百分位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中给出的诊断参考水平互有高低,提示应根据我国国民体质特征,建立适合本国或者不同地区的CT检查中受检者诊断参考水平的重要性,推动CT检查的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儿童CT检查扫描条件选择及其所致辐射剂量的相关性,以期通过适当调节mAs、扫描长度等参数,降低儿童CT检查患者受照剂量。方法 比较江苏省7家医院不同年龄组(<1岁、1~5岁、6~10岁和11~15岁)儿童头颅、胸部、腹部多排螺旋CT检查主要扫描参数的差异。选用相同的检查参数在TM160剂量模体上测量CTDI100,计算DLP,并通过经验加权因子,估算出不同部位检查的有效剂量(E)。对mAs、扫描长度和DLP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家典型医院由于选择扫描条件不同所导致的剂量差异。结果 儿童头颅、胸部、腹部CT检查所致患者的有效剂量均值分别为2.46、5.69、11.86 mSv,各部位检查DLP与mAs、扫描长度均呈正相关(r=0.81、0.81、0.92,P<0.05)。较高的mAs选择,致使本研究各年龄组儿童胸腹部CT检查有效剂量是德国Galanski等研究的1.2~3.0倍;B医院各年龄组腹部检查选择了较高的扫描长度,以致其所致有效剂量均高于本研究均值。结论 建议通过合理优化儿童不同部位CT检查mAs、扫描长度等扫描参数,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风险。  相似文献   

7.
基于辐射剂量结构化报告的CT辐射剂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 DICOM )标准定义的辐射剂量结构化报告( RDSR),实现CT检查的辐射剂量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软件,通过检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PACS),获取1230份CT检查的RDSR文件。将相关信息提取后,结合扫描部位建立患者剂量数据库。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成年组(10岁以上)及儿童组(0~1岁,1~5岁,5~10岁),分别统计各扫描部位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 CTDIvol )、剂量长度乘积( DLP),估算有效剂量( E);并计算75%分位DLP值,与诊断学参考水平( DRL)相比较。结果成年患者组,CTDIvol与DLP值呈中度正相关(r=0?41),上腹部增强扫描的E最高,其75%分位DLP值超过DRL60%;儿童5~10岁组的CTDIvol高于0~1岁与1~5岁组(t=2?42、2?04,P<0?05), DLP值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r=0?16),E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r=-0?48)。结论应用RDSR获得患者辐射剂量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随着新设备的普及与区域化医疗平台的应用,RDSR将成为剂量学水平调查及个人剂量记录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与基于水当量直径(DW)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DW)在辐射剂量衡量上的差异,探讨快速计算SSDEDW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17例行头颅、1122例行胸部及844例行腹盆部CT检查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年龄分为0~<1岁、 1~<5岁、5~<10岁、10~<15岁四个年龄组。手动测量标准扫描范围最中间横断面图像的兴趣区面积(AROI)、CT值(CTROI)、左右径(LAT)及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DE)及基于DW的SSDEDW。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CTDIvol与SSDEDW间的差异,Pearson检验分析DE与年龄、DE与DW、转换因子f与年龄间的相关性并统计各年龄段转换因子中位数及平均数,分析比较基于中位数、平均数计算的SSDEDW(SSDEcalculation)与实际测量SSDEDW(SSDEmearsure)间的误差。结果:头颅CTDIvol为(9.46±1.35)mGy,SSDEDW为(9.46±1.35)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7,P<0.001);胸部CTDIvol为(2.64±0.86)mGy, SSDEDW为(5.13±1.15)mGy,两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99,P<0.001);腹盆部CTDIvol为(3.02±1.46)mGy,SSDEDW为(5.79±2.03)mGy,两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16.62,P<0.001)。头颅除0~<1岁组CTDIvol<SSDEDW外,其余组的CTDIvol均>SSDEDW;胸部、腹盆部各组的CTDIvol均<SSDEDW。各检查部位转换因子f与年龄均具有较强相关性( 头颅r=0.83,胸部r=0.90,腹盆部r=0.86,P=0.000 )。各检查部位f平均数值为头颅0.81~1.01,胸部1.65~2.34,腹盆部1.71~2.35;f中位数值为头颅0.82~1.00,胸部1.67~2.32,腹盆部1.71~2.34。使用各年龄f平均数估算其SSDEDW更为准确。结论:应用各年龄f平均数可更准确快速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有助于儿童CT辐射剂量的精准管控。  相似文献   

9.
59521例CT检查辐射剂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59521例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建立医院水平的CT诊断剂量参考水平.方法:使用CT辐射剂量计算软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共59521例成人的CT检查数据.按照检查部位分别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1)、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IQR),取CTDIvol和DLP的第3个四分位数(Q3)为诊断剂量参考水平(DRL),其中胸部CT的数据分为低剂量、单期、多期和全部扫描分别计算,腹部CT的数据分为单期、多期和全部检查分别计算.结果:各部位CTDIvol的DRL:头部为45.2 mGy;胸部低剂量为1.3 mGy,单期扫描为11.5 mGy,多期扫描为11.4 mGy,总剂量为11.8 mGy;腹部单期扫描为20.6 mGy,多期扫描为20.2 mGy,总剂量为20.6 mGy;冠状动脉为12.9 mGy.各部位DLP的DRL:头部为569.8 mGy· cm;胸部低剂量为42.0 mGy·cm,单期扫描为399.0 mGy·cm,多期扫描为968.5 mGy·cm,总剂量为474.0 mGy·cm;腹部单期扫描为958.0 mGy·cm,多期扫描为2419.1 mGy·cm,总剂量为2045.1 mGy·cm;冠状动脉为328.0 mGy·cm.结论:对临床日常工作中CT检查辐射剂量数据的汇总分析有助于在医院水平评估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间窗设置与辐射剂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少娟  黄玲  张翼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81-1283
目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通过对心率与全剂量时间窗关系的研究分析,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双源CT在心脏序列DEMO模式下,对插有左冠状动脉的胸部模体(RS-330)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中,只有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从15%、20%、25%、35%、40%到48%不断增加,其他参数均固定不变。记录每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每种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重复扫描5次,计算5次剂量的平均值。利用SPSS11.5,得到DLP与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W)的拟合方程及拟合曲线。随机统计日常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者200例,分析200例患者的心率与最佳重组期相的关系。结果: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从15%、20%、25%、35%、40%到48%,其对应的DLP分别为643±7.07mGy、680±10.44mGy、712±14.58mGy、786±13.04mGy、821±9.12mGy、878±9.57mGy。利用spss得出的拟合方程及拟合曲线均为线性的。通过对200例患者的统计,心率≤65bpm时,最佳重组期相在65%~75%之间;心率≥85bpm时,最佳重组期相在35%~50%之间;心率介于65bpm~85bpm之间时,最佳重组期相在35%~75%之间。结论:全剂量时间窗的宽度越宽,患者的辐射剂量越高;患者的心率不同,则最佳重组期相不同,心率越快,最佳重组期相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位置越靠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基于水当量直径(W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W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衡量指标的儿童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DRL)典型值,衡量本医疗机构CT检查辐射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头颅1391例,胸部1386例及腹盆部1035例患者CT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其年龄、CTDI_(vol)、DLP,手动测量最中间扫描图像的前后径(AP)、左右径(LAT)、兴趣区面积(AROI)及面积内CT值(CTROI),按照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AAPM)报告方法,计算有效直径(d)、WD、转换因子(f16/32XSIZE)及SSDEWD;将各检查部位分别按照年龄及体型进行分组:按照年龄分为<1、1~、5~、10~、15~岁5组,各分组患儿数分别为:头颅252、320、400、380及39例;胸部188、320、399、398及81例;腹盆部75、310、310、300及40例。头颅基于LAT分为<12.5、12.5~、14~、15~、16~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151、222、319、399及300例;胸部、腹盆部基于d分为<15、15~、20~、25~、30~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胸部275、527、400、165及19例;腹盆部403、410、184、34及4例。统计各分组内CTDI_(vol)、SSDEWD和DLP的第75百分位数,将其作为DRL典型值;并比较CTDI_(vol)和SSDEWD在衡量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按年龄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头颅、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4.9~24.1、1.8~4.5和2.0~7.5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14.7~18.9、4.2~6.9和4.7~11.8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260~505、40~185和65~435 mGy·cm。按d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8~6.8和2.2~9.2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2~9.1和4.9~13.0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0~255和85~545 mGy·cm。头颅按LAT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1~23.1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3~18.5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240~475 mGy·cm。头颅除年龄<1岁、LAT<12.5 cm分组外,CTDI_(vol)均大于SSDEWD,头颅CTDI_(vol)为(18.63±3.24)mGy,SSDEWD为(16.38±1.81)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8,P<0.001);胸部、腹盆部各分组CTDI_(vol)均小于SSDEWD,胸部CTDI_(vol)为(2.77±1.02)mGy,SSDEWD为(5.22±1.2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89,P<0.001);腹盆部CTDI_(vol)为(3.36±1.82)mGy,SSDEWD为(6.27±2.44)mGy,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15.16,P<0.001)。结论本医疗机构DRL典型值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合理且较低水平,SSDEWD较CTDI_(vol)能更准确反映辐射剂量,亟需建立基于SSDEWD的DRLs。  相似文献   

12.
成年人CT扫描中辐射剂量和诊断参考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全国范围内CT辐射剂量的调查,了解成年人辐射剂量的现状,进而探讨成年人CT的诊断参考水平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168家医院,其中三级和二级医院各约占一半。随机调查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168台CT,包括了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品牌和型号。每台CT收集头颅、鼻窦、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腰椎、尿路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颅脑CTA、颈部CTA和胸腹CTA共12个检查项目、每个项目10个随机病例。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作为剂量参量,每个检查项目的所有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取25%、50%和75%位数,其中75%位数为参考水平。所得剂量数值与国际相关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DRL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16 244个标准体型成年病例的剂量数据,经逐一检查剔除274个无效数据,剩余15 970个病例数据。全国范围内不同的CT使用单位,同一检查项目的CTDIvol、DLP和扫描期项都有很大差异。与国际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数据相比,不同检查项目的诊断参考水平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颅脑诊断水平与参考值相当、胸部腹部较低。剂量指数值最大的几种检查项目为头颅、冠状动脉CTA、颅脑CTA和鼻窦。尿路造影的CTDIvol虽然仅为20 mGy,但DLP却高达2 620 mGy·cm。结论 我国现有的CT剂量水平与国际相关组织发布的诊断标准水平(DRL)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宁夏地区成年人常见CT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现状,为建立宁夏成年人患者CT检查的第一个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地区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不同品牌及型号CT扫描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辐射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间隔抽样,获取被调查单位每日不同检查项目的扫描参数及辐射剂量值。登记医院、CT设备、检查项目、检查类型及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各检查项目的CT扫描参数、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值;对所得数据按检查项目分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国家推荐的诊断参考水平(DRL)值和辐射剂量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调查宁夏地区45家医疗机构(公立三甲10家、公立三乙5家、公立二甲23家、民营医院5家、体检中心2家)6个生产品牌的58台CT设备,成年人患者4 952名。常见检查项目的CTDIvol、DLP值及患者E值的第75百分位数值(P75)为:头颅65.67 mGy、860.74 mGy ·cm、1.64 mSv;颈部29.32 mGy、490.00 mGy ·cm、2.83 mSv,颈部增强36.92 mGy、954.42 mGy ·cm、4.87 mSv;胸部11.50 mGy、382.06 mGy ·cm、5.68 mSv,胸部增强45.8 mGy、1 713.22 mGy ·cm、25.01 mSv;上腹部20.1 mGy、506.59 mGy ·cm、7.75 mSv,上腹部增强50.07 mGy、1 434.19 mGy ·cm、21.94 mSv;腹盆部14.33 mGy、670.78 mGy ·cm、10.26 mSv,腹盆部增强48 mGy、2 294 mGy ·cm、35.10 mSv;盆腔16.1 mGy、471.58 mGy ·cm、6.08 mSv,盆腔增强31.04 mGy、1 138.78 mGy ·cm、14.69 mSv。结论 宁夏地区头颅、颈部、胸部及盆腔CT辐射剂量较其他国家偏低或相差不大,而腹部CT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对宁夏腹部CT扫描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Radiography》2023,29(2):334-339
Introduction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output dose (volume CT dose index [ CTDIvol], and dose length product [DLP]) of 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ATCM) determined by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P) and posteroanterior (PA) direction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fou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pper abdomen and/or chest–to–pelvi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ere included. Patients underwent two series of CT examinations, and localizer radiographs were obtained in the AP and PA directions. The horizontal diameter of the localizer radiograph, scan length, CTDIvol, and DLP were measured.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an length; however, all the other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 direction. The mean horizontal diameter was 33.1 ± 2.6 cm and 35.4 ± 2.9 cm in the AP and PA directions of the localizer radiographs, respectively. The CTDIvol and DLP in the PA direction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7–8%.Bland-Altman plots between AP and PA localizer directions in upper abdominal CT showed a positive bias of 1.1 mGy and 30.0 mGy cm for CTDIvol and DLP,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ly, chest–to–pelvic CT showed a positive bias of 0.93 mGy and 69.3 mGy cm for CTDIvol and DLP,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output dose of ATCM determined by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PA direction was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AP direction.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AP direction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optimizing the output dose using ATCM.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this study,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AP direction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optimizing the output dose in CT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在估算腹部CT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Philips 256螺旋CT扫描仪对18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在左肾静脉主干层面测量每位患者的左右径(LAT)、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ED),同时记录每位被检者的CTDIvol值及体模的扫描直径,计算SSDE。将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A组,BMI<20 kg/m2;B组,BMI介于20~24.9 kg/m2之间;C组,BMI>24.9 kg/m2。分别比较180例被检者及不同体重指数组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异。结果 180例被检者CTDIvol和SSDE分别为(9.91±2.91)和(14.01±2.8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4,P=0.000)。A组CTDIvol和SSDE分别为(7.96±1.83)和(12.83±2.52)mGy ( t=-8.417,P =0.000);B组分别为(9.28±1.76)和(13.62±2.18)mGy(t=-15.051,P=0.000);C组分别为(12.19±3.65)和(15.39±3.47)mGy(t=-4.535,P=0.000)。此外,3组SSDE分别较CTDIvol平均增加了62.83%、 47.80%和28.40%,即CTDIvol过低估算被检者的辐射剂量,且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值越小。结论 SSDE能够反映特定体型的被检者进行腹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在估算腹部CT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Philips 256螺旋CT扫描仪对18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在左肾静脉主干层面测量每例患者的左右径(LAT)、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ED),同时记录每例被检者的CTDIvol值及体模的扫描直径,计算SSDE。将患者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3组:A组,BMI<20.0 kg/m2;B组,BMI介于20.0~24.9 kg/m2之间;C组,BMI>24.9 kg/m2。分别比较180例被检者及不同体质量指数组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异。结果180例被检者CTDIvol和SSDE分别为(9.91±2.91)和(14.01±2.8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4, P<0.01)。A组CTDIvol和SSDE分别为(7.96±1.83)和(12.83±2.52)mGy (t=-8.417, P<0.01);B组分别为(9.28±1.76)和(13.62±2.18)mGy(t=-15.051,P<0.01);C组分别为(12.19±3.65)和(15.39±3.47)mGy(t=-4.535,P<0.01)。此外,3组SSDE分别较CTDIvol平均增加了62.83%、 47.80%和28.40%,即CTDIvol过低估算被检者的辐射剂量,且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值越小。结论 SSDE能够反映特定体型的被检者进行腹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淮安市CT检查所致成年受检者的剂量水平,探讨本地CT诊断参考水平(DRLs)。方法选取全市45台CT,对医院信息、设备信息、扫描参数、辐射剂量表征量等信息进行调查。使用经验公式估算CT检查所致成年受检者的有效剂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辐射剂量水平在CT役龄和医院级别等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共收集3483例受检者剂量信息,头部890例、胸部890例、腹部846例、腰椎857例。头部、胸部、腹部、腰椎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63.0、12.4、20.0、24.0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第75百分位数858.6、416.0、620.7、559.2 mGy·cm,男性的DLP第75%百分位数均高于女性。剂量水平随着设备役龄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头部:U=10326.00,P<0.05;胸部:U=36094.50,P<0.05;腹部:U=7859.00,P<0.05;腰椎:U=42408.00,P<0.05),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同部位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头部:H=14.28,P<0.05;胸部:H=17.85,P<0.05;腹部:H=97.18,P<0.05;腰椎:H=138.94,P<0.05)。结论淮安市CT辐射剂量水平与卫生推荐标准值基本一致,符合我国CT设备剂量水平现状。有必要加强CT设备的质量控制和保养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部低剂量CT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好转出院后复查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17日至3月25日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疗出院后的58例COVID-19患者胸部低剂量CT表现,由两名影像医师独立评价CT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分。并计算信噪比(SNR)、背景噪声(SDair)及辐射剂量。结果 出院前常规剂量组和出院后复查低剂量组图像主观评分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4.45±0.22、3.88±0.33(P>0.05)和4.37±0.18、3.91±0.35(P>0.05);低剂量组的SNR与SDair分别为4.39±0.95和7.19±2.4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14±1.06(Z=-5.551,P<0.001)和6.48±1.57(Z=-3.217,P<0.001),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低剂量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为(2.41±0.09) mGy、(88.03±5.33) mGy·cm和(1.23±0.17) mSv,均显著低于常规组[(10.53±1.03) mGy,(338.74±34.64) mGy·cm,(4.74±0.48) mSv,Z=-6.568、-6.624、-5.976,P<0.001)。结论 COVID-19患者出院后可采用胸部低剂量CT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