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徐春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45-284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明确诊断的24例垂体微腺瘤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延迟扫描。结果:24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MRI平扫15例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1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平扫时显示病灶15例(63%),增强后显示病灶21例(88%)。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扫描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8例已确诊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常规行MRI平扫,并对其采用Alltech centauri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8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血PRL均40 ng/mL。常规MRI平扫28例中有16例可见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2例为高或稍高信号,T2WI 16例为高或稍高信号,8例为等信号,4例为低或稍低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5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有诊断意义,可明显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以色列Elscint prestige 2.0 T超导型磁共振仪扫描,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使用Gd-DTPA(马根维显)剂量为0.1mmol/kg,增强扫描采用GRE技术.结果:增强前15例T1WI显示垂体内低信号或略低信号(占53.5%),等信号13例(占46.4%),动态增强后25例可见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占89.2%.延迟增强扫描则3例动态增强扫描呈高信号的微腺瘤呈稍低于强化垂体信号.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延迟增强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98例,其中GH腺瘤51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33例;非GH腺瘤47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2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泌乳素(PRL)腺瘤。患者均行垂体MRI平扫,71例患者行增强检查。评估腺瘤在MRI上的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少囊变坏死。GH微腺瘤易使鞍底下陷,大腺瘤与PRL大腺瘤一样向周围生长,但多向下突入蝶窦。部分GH腺瘤患者可见颅骨板障增厚。结论: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易向下生长。  相似文献   

5.
阮彩霞  黄刚强 《中外医疗》2014,(36):187-188
目的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结果 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结论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或放疗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中,9例位于松果体区,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丘脑,6例位于鞍区。松果体区肿瘤MRI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边缘光滑,出血少见,CT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鞍区肿瘤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短T1信号消失,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上信号可以表现为等或高信号,CT上肿瘤实体部分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基底节及丘脑肿瘤,瘤体较大,信号及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晰,出血多见,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MRI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18例,行鞍区薄层T1WI和T2WI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1WI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在半年内追踪复查1次,结合临床资料由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15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中后1/3的圆形、椭圆形肿块,冠状位居垂体中央或偏居一侧.2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腺体部底部的扁丘状小肿块.1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冠状位两分叶状改变,上部相对小居垂体上缘,下部相对较大居垂体右侧缘.多数囊肿性病变主要位于鞍内,少数可向鞍上发展,大小0.3~1.2 cm,信号多变,增强后有2例病灶边缘环形轻度强化信号,18例半年内追踪复查一次,垂体囊肿性病变的位置、大小、信号和增强均无明显变化.18例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均诊断为垂体Rathke's囊肿.结论 垂体Rathke's囊肿在MRI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复查MRI对少数特殊Rathkes囊肿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病例,均采取磁共振平扫,再行半剂量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5 mm 23例,5~10 mm 15例.平扫T1WI可见低信号影20例,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32例,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2例临床拟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常规冠状位T1WI ,T2 WI ,T1压脂及矢状位T1WI成像后 ,静脉团注GD DTPA10 1~ 5ml后 ,对垂体作同层动态增强系列扫描。用Propak后处理归纳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测量微腺瘤和邻近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强度 ,测量区大小为1mm× 1mm。结果  62 % ( 2 0例 )患者被检出垂体微腺瘤 ,且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对比度最明显的时间段为 64~ 96s ,呈明显“充盈缺损”区。其中 16% ( 5 /3 2 )的病例平扫无明显信号差异 ,但动态增强显示出病灶。 3 8% ( 12 /3 2 )排除了垂体微腺瘤。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6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1WI和T2WI,对怀疑微腺爝的患者使用Gd—DTPA造影荆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等、稍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上累及视交叉、向两倒侵袭海绵窦。微腺瘤患者垂体的信号及形态改变不明显,需行Gd—DTPA增强扫描、几乎均可确诊。结论MRI对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成功率为100.0%,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3.8%(21/48)、91.7%(44/48)、66.7%(32/48)。三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泌乳激素(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资料,并经处理后获得其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类型和增强峰值(EP),将其检出率与常规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48例微腺瘤CER-T曲线类型分布:I型0例,II型7例,III型6例,IV型19例和V型16例。微腺瘤EP值在90~180s内13例,在180s以后25例。动态增强MRI检出率为95.8%(46/48),其中60s时腺瘤与正常垂体对比效果最为明显,检出效率为58.3%(28/48)。常规平扫检出率为25.0%(12/48)。常规增强MRI检出率为52.1%(25/48)。行×列χ2检验,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型微腺瘤而MRI平扫阴性者,动态MRI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小肝癌的Gd-DTPA动态增强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Gd- DTPA动态增强 MRI对小肝癌 (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小肝癌 MR检查资料。结果 :平扫 T1 WI多呈低信号、少数等和高信号 ,T2 WI多呈高信号 ,18.5 2 %可见假包膜。Gd- DTPA动态增强多血供癌灶 19个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速升速降 ,轻度延迟强化 ;少血供癌灶 8个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缓升 ;5 2 %可见假包膜。MRI平扫与 Gd- DTPA动态增强对 SHCC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 74 %和 92 .6% (P<0 .0 5 )。结论 :Gd- DTPA动态增强 MRI能显著提高对 SHCC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7例垂体瘤的MR图像,其中生长激素腺瘤20例,泌乳素腺瘤114例,非分泌性腺瘤3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分析了垂体瘤MR信号强度及其均匀性与组织类型的关系。结果: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有关,生长激素腺瘤T1WI及T2WI常呈等信号 (63.6%,69.2%),泌乳素大腺瘤T1WI呈低、稍低及等信号(20.8%, 16.9%, 45.3%),T2WI呈稍高、高信号(74%, 14%);PRL微腺瘤T1WI多呈低(22.2%)及稍低信号(70.8%),T2WI为稍高(30.6%)及高信号(56.9%);非分泌大腺瘤T1WI多呈低、稍低及等信号(17.6%, 14.7%, 55.9%),T2WI为稍高、高信号(61.8%, 32.4%)。肿瘤出血多见于生长激素腺瘤(22.2%)及泌乳素腺瘤    (21.4%)。结论:MR信号强度可区分垂体瘤的组织类型;肿瘤出血多见于分泌性腺瘤。  相似文献   

15.
张岩 《河北医学》2006,12(9):870-873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MR I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与临床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或MR I资料72例,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25例,Rathke囊肿16例,蛛网膜囊肿4例,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4例,鞍旁表皮样囊肿4例,鞍旁皮样囊肿3例,垂体脓肿4例。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 I平扫,其中14例行CT增强检查,58例行MR I增强检查。72例中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证实。结果:12例囊性垂体瘤,其中垂体大腺瘤8例,微腺瘤4例。6例大腺瘤表现为在实性瘤体内出现囊变区,2例瘤卒中囊变区内可见液平。4例囊性垂体微腺瘤显示垂体饱满,内部出现异常信号/密度,伴有化验室检查异常。25例囊性颅咽管瘤以囊性表现为主,发现囊壁钙化及强化的垂体对鉴别诊断有意义。16例Rathke囊肿信号多样,但以形态饱满,呈短T1、长T2信号为较具特征性的改变。4例蛛网膜囊肿和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均表现为脑脊液信号,而后者囊壁出现连续或不连续薄壁环形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3例皮样囊肿密度/信号较表皮样囊肿复杂,压脂序列对两者鉴别诊断有帮助。4例垂体脓肿增强均显示环形强化,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结论:鞍区不同性质的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可对其中多数病变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头颅MRI检查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原发性空蝶鞍患者36例进行研究.采用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横断面T1WI、T2WI,9例行钆对比增强扫描.结果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患者蝶鞍的MRI表现主要有鞍区增大、鞍底下陷、鞍内为典型的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垂体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受压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垂体柄延长直达鞍底.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顽固性头痛、头晕、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结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可清晰显示空蝶鞍,MRI应作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非上皮源性肿瘤的 CT、MRI 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多层螺旋 CT 及/或1.5T MRI 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性索间质肿瘤12例、生殖源性肿瘤17例共29例32个卵巢非上皮源性肿瘤的 CT、MRI 特征。结果性索间质肿瘤中,颗粒细胞瘤及卵泡膜细胞瘤以实性为主,颗粒细胞瘤伴小囊变且多位于周边,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两性母细胞瘤囊实性相间呈“蜂巢”状改变,增强后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硬化性间质瘤呈周边实性、中央大片囊变,MRI 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周边明显强化,随时间延长造影剂渐进性向中央填充。生殖源性肿瘤中,成熟型畸胎瘤及未成熟畸胎瘤呈脂肪、钙化、软组织混杂密度/信号,成熟型畸胎瘤各成分间分界清晰,未成熟型畸胎瘤各成分间分界模糊。MRI 显示少量脂肪较 CT 敏感, CT 对小钙化检出率较 MRI 高,二者增强扫描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甲状腺肿呈多房囊性为主肿块,可见点、条状钙化。MRI 示囊腔信号高低不等,房隔及壁呈等/稍高信号,增强后房隔及壁显著强化。无性细胞瘤呈较大实性为主肿块,MRI T2WI 示稍高信号,肿块内见线状稍低信号影,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线状影明显强化。卵黄囊瘤 CT平扫呈囊实性,中央大片囊变区,增强后病灶周边及内部见多发显著强化血管影。结论MRI 检查应作为卵巢原发非上皮源性肿瘤的优选影像检查方法。多数卵巢原发非上皮源性肿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_1加权及T_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_1 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_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4例垂体微小腺瘤的蝶鞍平片、多轨迹体层照片及 CT 扫描的对比分析,充分显示多轨迹体层照片对诊断垂体微小腺瘤准确率高、检查方便、费用低廉的优点。临床上疑有垂体微小腺瘤而蝶鞍平片及 CT 扫描难以确诊或已基本确诊但尚需了解蝶鞍骨质改变、蝶窦气化程度及肿瘤侵犯等情况时,应作体层照片检查。作者认为在体层照片中鞍底倾斜或凹陷即使不超过2mm,但有鞍底骨皮质的侵蚀或破坏者仍应考虑有垂体微小腺瘤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Keyhole动态MR对泌乳素(prolactin,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MR影像表现,双盲法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不告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情况下作用诊断,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异常信号者作肯定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不均者作可疑微腺瘤诊断;垂体信号未见异常者不作微腺瘤诊断。结果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参考时,可肯定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8例;可疑垂体微腺瘤诊断者26例;不作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率达97.8%。结论动态MR对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的病人应常规作动态MR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