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方法对7例7眼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白内障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眼压、前节OCT等情况分别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或不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结合视功能情况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体(IOL),部分患者行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患者眼压均得以控制,视力提高4眼,不变3眼。结论对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白内障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眼压、前节OCT等情况作相应处理,术后患者眼压仍可控制,部分患者视力可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经我院临床检查确诊为 AZOOR 的病例15例(1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眼底自发荧光照相(F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他们的临床特征。随访3个月~2年,观察他们的预后及转归。收集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均为近视眼。就诊时主诉视物模糊12例,其中伴闪光幻觉5例、伴视物变色3例;眼前暗点或黑影遮挡3例。眼底无明显改变者10只眼(占66.67%),黄斑区有小片状陈旧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分布者2只眼(占13.33%),黄斑区色素紊乱者3只眼(占20%)。11只眼表现为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占73.33%;4只眼表现为生理盲点明显扩大累及中心凹旁,占26.67%。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均表现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杆体反应、最大反应、椎体反应、闪烁反应中 a、b 波幅值不同程度下降。5只眼行 P-VEP 检查显示 P100波峰幅值不同程度下降。 FD-OCT 检查所有患眼的眼底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反光带紊乱,变薄或局部缺失,这些异常改变与视野缺损区相对应;在 FAF、FFA、ICGA 检查中无明显异常改变。随访3月~2年,15只眼的 BCVA 及视野缺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OCT 检查也显示 IS/OS 层反光带逐渐恢复,其中有8只眼(占53.33%)的 BCVA 恢复到发病前水平,5只眼的视野及 OCT 检查完全恢复正常(占33.33%)。结论AZOOR 以青年女性、近视眼发病为多见;早期眼底无明显改变。视野、电生理及 OCT 检查均有异常改变,对诊断有临床意义。但是 AZOOR 的诊断需要综合其临床特点、视野、电生理及 OCT 检查,逐一排除其他疾病才能确诊。 OCT 检查由于能够动态监测 IS/OS 层的改变状况,而且方便、经济、直观、无创,还非常适合于随访。 FAF、FFA、ICGA 对其诊断无明显帮助,但在鉴别诊断中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黄斑囊样水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66眼)不同原因导致的黄斑囊样水肿患者,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25例(25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8例(30眼),血管炎患者9例(11眼),行单纯玻璃体腔TA注射20例(20眼);单纯激光治疗21例(23眼);玻璃体腔TA注射联合激光治疗21例(23眼)。观察不同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晶状体及眼底改变。应用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coherenttomography。OCT)N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底荧光造影(FFA)复查黄斑区有无荧光素渗漏及积存。随访4~6个月(平均5.4个月)。结果:所有66眼中,单纯玻璃体腔TA注射的20眼中有12眼(60%)OCT示水肿复发,视力无改善;单纯激光治疗的23眼OCT示黄斑水肿均有改善,视力有好转15眼(65.2%),8眼(34.8%)无改善;联合治疗的23眼OCT示黄斑水肿均完全消退,20眼(87%)视力好转,3眼视力不变。结论:玻璃体腔fTAl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可有效地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药学干预提高白内障术后的用药规范。方法 选取在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40例240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120例120眼,A组为研究组(药学干预组),B组为对照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4周进行回访,以滴眼次数正确及滴眼方法正确作为观察指标,对观察指标进行量化评分,量化评分标准为:滴眼次数及滴眼方法均正确为0分,滴眼次数或滴眼方法只有一项正确为1分,滴眼次数及滴眼方法均错误为2分。结果 量化评分在术后1周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化评分在术后4周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化评分在研究组术后1周和术后4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量化评分在对照组术后1周和术后4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药学干预,能很好地提高白内障术后的用药规范,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可行性很强,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性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这技术能在活体上获得类似眼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像并且具有无损伤的特点,特别是频域OCT(SD-OCT)对视网膜快速成像的技术、精准的跟踪定位系统和极高的分辨率,使我们对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也使OCT成为更多眼科医师的信赖[1]。SD-OCT的特点使在国内外眼科领域的研究日趋广泛,近年来特别是在眼底病变、青光眼和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眼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屈光度≥-6D,眼轴≥26mm的69眼进行OCT、A/B超、部分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高度近视眼的不同的O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眼的OCT图像表现为五种,第一种与非高度近视眼相似的正常OCT表现;第二种色素上皮不均及增厚;第三种神经上皮层间的裂隙光学空间形成;第四种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形成;第五种黄斑部的板层裂孔及全层裂孔。结论 OCT能精确的显示高度近视眼的不同的病理改变特征,特别是对神经上皮的层间分离眼提示高度近视眼的获得性视网膜劈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的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神经纤维层缺损变化.方法 对52例(104眼)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52例(104眼)正常人眼的OCT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4眼糖尿病患者中视神经纤维平均厚度(77.62±13.29)μm较正常组(98.38±11.76)μm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即出现神经纤维层变薄,OCT检查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气体充填治疗创伤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的创伤性黄斑全层裂孔患者11例(11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设备进行手术,术中行内界膜剥除联合全氟丙烷(C3F8)气体眼内充填,术后切口可免除缝合,并保持面向下的俯卧位1-2周,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结果及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裂孔封闭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行23G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术过程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眼(72.7%),经OCT证实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者10眼(90.9%),术后未能完全闭合但保持良好贴附者1眼。结论对创伤性黄斑裂孔患者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设备进行手术,术中剥除内界膜联合玻璃体腔内充填长效气体,能有效封闭黄斑裂孔并提高患者视力,并能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OCT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早期、进展期以及绝对期)患者23例(37眼)及正常人26例(43眼),分别利用OCT检查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视野缺损(MD),比较其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四象限及平均RNFL厚度及平均视野缺损(MD)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进展期、绝对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各期的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MD参数之间均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OCT检测RNFL厚度结果结合视野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预测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有良  臧东钰  王丹 《天津医药》2015,43(12):1413-1416
目的研究OCT4 和P27kip1 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24 例肾透明细胞癌标本OCT4 和P27kip1 的表达进行检测。观察OCT4 和P27kip1 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百分比及细胞分布情况。考察OCT4 和P27kip1 在性别、年龄(<60 岁和≥60 岁)及癌细胞有无转移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肾透明细胞癌标本OCT4 和P27kip1 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16 例(66.7%)和18 例(75%), OCT4 蛋白高、中及低表达分别为8 例(33.3%)、5 例(20.5%)及3 例(12.5%),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表达,另有少部分在胞膜中表达。P27kip1 高、中及低表达分别为3 例(12.5%)、6 例(25%)、9 例(37.5%),阳性着色在胞浆和胞膜,少部分细胞核可表达。OCT4 和P27kip1 的表达水平在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有无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CT4 和P27kip1 在肾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08,P < 0.05)。结论OCT4 和P27kip1 呈负相关,采用抑制OCT4 表达或P27kip1 的降解,尤其是降低胞质中P27kip1 的表达,可作为基因治疗肾癌的一个新的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光相干断层成像(OCT)显示视网膜结构变形程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T)与患者视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OCT检查确诊IMEM共56例66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及OCT检查,依据视网膜内部结构变异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组,并测量RT。结果 轻、中、重组患眼平均RT分别为(311.95±51.78)、(447.13±41.95)和(560.00±58.23)μm,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中、重组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0.78±0.16、0.38±0.12和0.27±0.14,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组患眼RT与BCVA之间无相关性(r=-0.352,P=0.128),中、重组内患眼RT与BCVA之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8和-0.482,P<0.05)。结论 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异程度及视网膜厚度可以反映视功能损害的程度, RT值达到400um可以作为手术干预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断层扫描在中浆病诊治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14例(14只眼)中浆病行FFA及OCT检查.结果 FFA检查结果:9只眼表现为"墨渍状",14只"中浆"眼中4只眼造眼中表现为蘑菇状;OCT检查结果:9例"中浆"患黄斑部的OCT图象呈现特征性变化,4例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盘状脱离.结论 利用OCT及FFA两项检查能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指导该病治疗的目的,并可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前节 OCT观察不同方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情况.方法 对采用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睫状沟植入、虹膜夹持人工晶体植入及人工晶体悬吊术四种不同方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分别行前节 OCT检查,观察前房角宽度.结果 A组 (n=20)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3.53°±3.79°,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4.01°±3.65°,B组 (n=12)人工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2.63°±3.39°,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2.19°±3.01°,C组 (n=14)虹膜夹持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2.19°±3.99°,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2.85°±3.70°,D组 (n=10)人工晶体悬吊术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2.73°±3.08°,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3.15°±2.99°,四者相比,鼻侧方差 0.405,P值0.750,颞侧方差 0.429,P值 0.733,鼻侧、颞侧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四种不同方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节 OCT观察的前房角宽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半导体532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532激光对50例(95只眼)非增殖性和增殖性DR患者进行局限性视网膜光凝、格栅样视网膜光凝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及眼底OCT的变化,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光凝术后36眼(37.9%)视力提高,视力无变化52眼(54.7%),视力下降7眼(7.4%),总有效88眼(92.6%)。伴黄斑水肿者26眼,经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未出现新的黄斑水肿。结论半导体532激光光凝术治疗D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V4c型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长期安全性的价值。方法 41例(78眼)>-9.0D的超高度近视进行V4c型ICL植入手术患者,测量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应用前节OCT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患者术前睫状沟沟到沟距离(WTW)、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于虹膜夹角(TIA)及术后各时段拱高、ACD、TIA。分析手术安全性;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节OCT测量指标,术前不同测量方法各参数测量结果 , UBM与前节OCT各参数测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4 h内13只眼(12例患者)一过性眼压升高,降眼压处理后至随访结束眼压均平稳,其余患者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患者前节OCT测量指标ACD低于术前、TIA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节OCT测量指标ACD、TIA、拱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WTW应用卡尺手测、角膜地形图(ObscanⅡ)前节分析系统测量、Master、UBM及前节OCT测量结果分别为(11.80±0.36)、(11.75±0.37)、(12.26±1.17)、(11.94±0.41)、(11.91±0.38)mm, Master测量WTW与其他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CD应用ObscanⅡ前节分析系统测量、Master、UBM及前节OCT测量结果分别为(3.1±0.20)、(3.30±0.17)、(3.11±0.13)、(3.10±0.15)mm, Master测量结果与其他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IA应用UBM、前节OCT测量结果分别为(40.98±5.82)°、(40.92±5.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段,前节OCT及UBM测量ACD、TIA及拱高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4c型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无论视力、ICL位置或是眼内情况稳定性均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方式安全稳定。应用前节OCT观察术后ICL位置、前房深度及房角情况简易方便,准确无创。测量简单方便且精准,可作为术后常规随访的测量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夏园玲 《贵州医药》2008,32(10):878-880
目的运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扫描仪(OCT)探讨白内障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形态改变。方法随机选择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只眼),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前及术后第1天应用眼前段OCT对切口处角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第1天,所有的切口处角膜组织均有水肿(P<0.05);42只眼(70%)出现内切口哆开,伴有内切口哆开的术眼切口处角膜水肿较明显;49只眼(81.6%)发生后弹力层脱离。结论眼前段OCT可对白内障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的形态改变进行细微、精确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陆为民 《江苏医药》1998,24(3):211-211
我院自1992年1月~1996年6月在手术中采用巩膜面堤状烧灼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46例翼状各肉,并与此前的单纯切除暴露巩膜面法52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巩膜面堤状烧灼为观察组:46例(54眼),年龄20~40岁20例(23眼),41~60岁23例(28眼),>60岁3例(3眼)。分型:静止型10眼,活动型32眼,复发型12眼。单纯切除为对照组:52例(65眼),年龄ZO~40岁24例(30眼),41~60岁26例(33眼),>60岁2例(2眼)。分型:静止型16眼,活动型34眼,复发型儿眼。二、手术方法单纯切除暴露巩膜面按《眼科手术图解》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纯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及氩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符合入选条件的59例(66眼)黄斑水肿患者分为两组,A组仅行分次氩激光视网膜光凝,B组行分次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观察治疗后1周,1,3,6个月时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3,6个月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明显上升(P〈0.05),OCT及FFA显示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在治疗后l周和1个月黄斑水肿消退程度B组高于A组,在治疗后3,6个月无差异。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在治疗早期效果优于单纯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李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16-317
目的观察奥曲肽(OCT)联合消化道肿瘤常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采用OCT联合消化道肿瘤常规化疗方案化疗;对照组22例,采用消化道肿瘤常规化疗方案化疗至少用药2周期,对骨髓的抑制程度、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在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以及Ⅲ、Ⅳ度抑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生存质量变化上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奥曲肽(OCT)联合消化道肿瘤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可提高晚期消化道肿瘤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于临床上较少见,本病因同时存在动脉和静脉的阻塞,体征上不易与单纯中央动脉阻塞和中央静脉阻塞相鉴别,易形成误诊、漏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可观察视网膜动静脉的充盈时间、程度、渗漏情况和视网膜无灌注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观察视盘和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和水肿程度,二者可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提供准确的依据.本研究对一组发病2周内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患者进行FFA和OCT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