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了脱氢枞胺铁盐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溃疡面积、胃液量、胃酸值、胃蛋白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来观察脱氢枞胺铁盐对各种实验性溃疡的影响。结果脱氢枞胺铁盐在各项试验中均能明显降低溃疡指数(P<0.05,0.01)。结论脱氢枞胺铁盐对多种类型胃溃疡有抑制和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荧光分光光度法等分别检测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观察凋亡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检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p53、cyt-c的表达和caspase-3活性的影响。建立H22小鼠体内移植实体瘤模型,观察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对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显示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和BEL-7402细胞)的增殖,IC50值分别为SMMC-7721 (44.47±2.15)μmol·L-1、HepG2(52.83±2.25)μmol·L-1和BEL-7402 (48.64±1.76) μmol·L-1。倒置显微镜下发生细胞皱缩变圆等变化,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Bcl-2表达减少,Bax、p53 和Cyt c表达增加,caspase-3活力增加,且均具有浓度依赖性。小鼠 H22 肝癌模型中,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对肿瘤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体内外实验显示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凋亡线粒体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合成的新型4-苯胺基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IG1~TYIG9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为寻找具有靶向抗肿瘤活性的候选化合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对化合物进行EGFR、VEGFR-2两个靶点的体外活性筛选;采用MTS法对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A431、A549、H1975、MDA-MB-231)增殖抑制的体外活性评价;采用人肺癌H1975细胞的移植瘤裸鼠模型评价其在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采用HTRF法从合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中筛选出化合物TYIG4~TYIG9对EGFR、VEGFR-2激酶的活性较好。MTS法检测得到这6个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A431、A549、H1975、MDA-MB-23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TYIG6的增殖抑制作用的选择性更为突出;体内试验结果表明TYIG6能够剂量相关性地抑制肿瘤生长,50、100 mg/kg TYIG6对H1975的相对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2.59%、34.92%。结论 TYIG6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具有成为新型双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潜能,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6,7-二甲氧基-4-芳胺基喹唑啉衍生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以2-氨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和醋酸甲脒为原料,合成了10个4位芳胺取代的6,7-二甲氧基喹唑啉衍生物,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PTK-101试剂盒并对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合成的化合物经IR,1H-NMR,MS结构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这类化合物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苯环4′位的取代基变化对活性具有显著影响。结论6,7-二甲氧基-4-芳胺基喹唑啉衍生物可能会在治疗肿瘤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发挥更大。  相似文献   

5.
朱文君  杨国红  林梦感  王奇巍  杨义芳 《中草药》2010,41(10):1739-1744
蛋白酪氨酸激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天然产物中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寻找越来越受关注。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天然产物中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按其结构类型加以综述,其结构类型包括酚类、醌类、生物碱、甾醇等,其中酚类数量较多,尤其是含有多个羟基的芳环加一个侧链的化合物,同时,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海洋类化合物也显示了较好活性。  相似文献   

6.
芒柄花素(FN)是一种从红三叶草、黄芪和鸡血藤等药用草本植物中提取的植物异黄酮。研究表明,芒柄花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可作为抗肿瘤药物治疗各种恶性肿瘤。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芒柄花素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与途径对肿瘤产生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周期停滞等作用,可以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这些抗肿瘤活性。主要抗肿瘤活性体现在触发活性氧(ROS)生成、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酪氨酸激酶1(JAK1),酪氨酸激酶2(JAK2)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的激活;调节细胞角蛋白19(CK19),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微小RNA-21(miR-21),核纤层蛋白A/C抗体(Lamin A/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的表达。此外,笔者对于芒柄花素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也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芒柄花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目前已得到多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衍生物。实验结果表明芒柄花素的一些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综上所述,芒柄花素及其衍生物可能成为抗肿瘤的潜在新药。  相似文献   

7.
史爱新  傅得兴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4):1045-1049
 目的综述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TKIs)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有关临床评价。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目前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及临床评价。结果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过度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抑制RTKs的活性就可有效地抑制肿瘤。随着RTKs研究发展,已开发了多种受体RTKIs,并对多种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RTKIs分为单靶点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论多靶点RTKIs抗肿瘤的机制包括抑制血管生成、对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时造成的多个酪氨酸激酶受体异常水平进行调控,是肿瘤治疗药物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预测并筛选蒲公英干预炎症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探讨蒲公英对炎症的疾病-多靶点-多成分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在线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蒲公英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和Gene Ontology数据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蒲公英活性抑制炎症的成分-靶点网络。结果:在蒲公英中筛选出5个活性成分,为菊黄质、毛茛黄素、咖啡酸、七叶内酯和胆碱,共涉及炎症9个靶点,且活性成分与预测的靶点有较好的相互作用。结论:蒲公英抗炎的机制与腺苷酸激酶(ADK)、腺苷A1受体(ADORA1)、螺旋环螺旋结构域扩散激酶(CHUK)等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沙  段灿灿  晏仁义  张建永 《中草药》2018,49(15):3471-3482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半枝莲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类药五原则筛选活性成分,经分子对接获得半枝莲活性成分的靶蛋白并于CTD数据库中获得靶点相对应的疾病,运用网络可视化软件,构建分子-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同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库(DAVID)对靶点进行生物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半枝莲中有72个活性成分可与14个以上的肿瘤相关靶蛋白相互作用,半枝莲临泉生物碱D、barbatellarine E、半枝莲碱A等在内的二萜类成分是半枝莲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网络分析显示,半枝莲主要活性成分可作用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碳酸酐酶2(CA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视黄酸α受体(RXRA)等关键靶蛋白,参与调控VEGF信号通路、FcεRI信号通路以及Fox O信号通路。结论半枝莲可通过抗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过程发挥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研讨麦门冬汤治疗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数据库分别筛选麦门冬汤各药材的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点,并获得肺纤维化相关的治疗靶点,提取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对靶点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和GO(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分析,进一步对度值评分较高的分子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评估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活性。结果 筛选得到麦门冬汤有145个活性成分,疾病与活性成分共有靶点704个,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麦门冬汤活性成分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半胱氨酸蛋白酶3、酪氨酸受体激酶SRC等相关的50个蛋白靶点,药物可通过影响多种细胞分化及生物酶活性来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及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豆甾醇、山奈酚、原阿片碱、白桦脂酸、槲皮素化合物与靶点AKT1、GAPDH、STAT3、MAPK3有较低的结合能,表明以上小分子具有潜在的抑制肺纤维化活性;体外实验表明麦门冬汤可促进MRC-5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AKT1、p-AKT蛋白表达,下调VEGF蛋白。结论 麦门冬汤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该研究可为麦门冬汤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尪痹颗粒对RA—MsPGN大鼠模型肾组织PTK活性的影响,治疗RA—MsPGN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PhosphoSafeTM ExtRAction Reagent试剂盒提取蛋白质。按照K—LISA PTK Screening Kit试剂盒测定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性,并根据检测试剂盒提供的标准品直线回归方程计算PTKs的含量。结果RA—MsPGN模型大鼠与正常组相比肾组织PTK含量显著升高(P〈0.001),雷公藤多苷片和尪痹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肾组织FTK含量(P〈0.05或0.01)。结论尪痹颗粒对RA—MsPGN大鼠肾组织PTK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治疗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对PTK的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凡德他尼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成的一系列凡德他尼衍生物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筛选,为寻找低毒高效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筛选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和磺酰罗丹明B(SRB)法分别进行激酶和细胞的筛选;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并建立移植人非小细胞肺癌H1975裸鼠模型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HTRF结果显示有6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TY8115、TY8119、TY8122、TY8128、TY8129、TY8131),其中TY8115对VEGFR-2和EGFR抑制作用均好于凡德他尼;SRB结果显示这些活性化合物对选用的3种靶细胞(A431、H1975、A549)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TY8115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且对非靶细胞(MDA.MB-231)生长影响很小;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TY8115没有表现出毒性反应;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显示TY8115对肺癌H1975具有疗效,75、150mg/kgTY8115对H1975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54.44%、39.54%。结论化合物TY8115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毒副作用小,具有发展成为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络石藤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采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此外,测定了化合物1对HepG2和HL-60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络石藤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个苷类化合物:3',7-二甲氧基异黄酮-4',5-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络石苷(2),去甲络石苷元5'-C-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4'-O-β-D-芸香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HepG2和HL-60的细胞毒活性显示其IC50为131.5和58.2μmol·L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苔类植物石地钱中具有微管抑制活性的大环双联苄类化合物。方法:在具有微管抑制活性的石地钱提取部分中,利用LC-DAD/MS/MS方法检测其中的大环双联苄,通过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和纯化此类化合物、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利用稳定表达EYFP—tubulin的HeLa细胞株考察其抑制微管活性。结果:LC—DAD/MS/MS检测到11个双联苄类化合物,经分离纯化得到其中8个并鉴定为:异地前素C(1)、片叶苔素C(2)、新地前素A(3)、地前素A(4)、异片叶苔素C(5)、片叶苔素B(6)、羽苔素E(7)和地前素C(8)。化合物4和8具有显著的抑制微管解聚活性。结论:化合物3—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并首次报道联苄类化合物具有微管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奥拉西坦衍生物,并对其促智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以氯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还原、取代、环合、氨解反应得到目标产物。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法测定小鼠的逃避潜伏期以评估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合成了3个目标化合物1~3,其结构经MS、1H-NMR确证。Morris水迷宫测试表明化合物1~3可明显缩短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逃避潜伏期(P〈0.01)。结论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促智活性,对进一步开展奥拉西坦衍生物的结构改造和促智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半边旗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对半边旗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半边旗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以及单体化合物11-βhydroxy-15-oxo-ent-kaur-16-en-19-oic acid 19--βD-glucoside(化合物Ⅰ)和11-βhydroxy-15-oxo-ent-kaur-16-en-19-oic acid(化合物Ⅱ,即5F)均可抑制两种肿瘤细胞HepGⅡ和NCI-H460的生长,且它们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和时间关系,相同浓度化合物Ⅱ对两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化合物Ⅰ。结论:半边旗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是半边旗抗肿瘤的有效部位;半边旗中贝壳杉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不仅与α,β-亚甲基环戊酮结构有关,还与是否连有糖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抗真菌活性,初步探讨二苯甲酮类抗真菌活性的构效关系。方法:以苯甲酰氯或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经1H-NMR,13C-NMR和MSESI确证结构;通过药敏试验测定目标化合物对4种常见真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合成并鉴定出13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a1~a6,b1,c1~c6),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MIC=5.45~1 278 mg·L~(-1)),其中4-氟-二苯甲酮(a2)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最强(MIC=55.08 mg·L~(-1)),4-氯-4'-硝基-二苯甲酮(a4)显示强抗安琪酵母菌活性(MIC=5.45 mg·L~(-1)),2,4,6-三甲基-二苯甲酮(b1)抗黑曲霉菌活性最好(MIC=55.62 mg·L~(-1))。结论:合成的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活性,提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性;不同结构对不同真菌具有不同的敏感度,其中羰基官能团对其活性起关键作用,且不同取代基对目标化合物抗真菌活性影响较大,被多个氯原子取代的二苯酮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最为突出。实验结果可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结构修饰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采自我国南海的蓖麻海绵Biemna fortis Topsent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蓖麻海绵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甾体、2个邻苯二甲酸酯、1个长链脂肪醛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B(1),(24R)-ergosta-7,22-diene-3,5,6.triol(2),(24R)-er-gosta-4,6,8(14),22-tetraene-3-one(3),(24R)-ergosta-4,7,22-triene-3-one(4),(24R)-ergosta-6,22-diene-5,8-epidioxy-3-ol(5),6-hydroxy-cholest-4-en-3-one(6),cholest-4-ene-3,6-dione(7),cholest-4-en-3-one(8),cholest-5,22-diene-3-one(9),bis-(2-ethylhexyl)phthalate(10),bis-diisobutylphthalate(11)和hexaldehyde(12)。结论:化合物1-4,6.10,12系首次从蓖麻海绵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不但对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而且对Ⅱ型糖尿病靶标分子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IB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6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