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及喂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VLBWI患儿随机分成2组,A组:36例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B组:40例早期予以胃管喂养组。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平均日增长克数、黄疸持续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达全口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平均日增长克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宜提倡早吸吮、早期微量喂养,以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从而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存在喂养困难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微量输液泵进行胃管内喂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喂养困难早产儿随分成2组,A组采用胃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法,B组微量输液泵持续胃管内喂养,2组病例喂养期间均配合非营养性吸允,并加强护理。结果:微量输液泵进行胃管内喂养的早产儿达到经口喂养时间早,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结论:正确、合理应用微量输液泵进行胃管内喂养,对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胃潴留和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护理要点和效果..方法:将在NICU住院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儿出生24h后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观察纽患儿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出生后24h内给予间歇持续微量喂养,采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泵入每天奶量,时间2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mL/kg体重时将2h喂养1次改为3h喂1次。停止鼻饲后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分别为6.6%、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真细致地执行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方案.有利于VLBWI的生长发育,可大大提高极VLBWI的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早期喂养方法。方法将收住NICU的VLBWI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胃管持续喂养,对照组采用胃管间断喂养,观察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呕吐、腹胀、并发症、经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呕吐、腹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经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LBWI早期给予胃管持续喂养可减少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呕吐、腹胀及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经口喂养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喂养方式以及早期持续间歇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48例早产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持续间歇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持续间断注入;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观察两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及胎便排出时间,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结果:治疗组喂养耐受及胎便36小时内排除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的辅助喂养方法,能促进早产极低体重儿肠蠕动及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吸吮喂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微量吸吮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喂养耐受情况、喂养相关并发症、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36例VLBWI随机分成微量吸吮喂养组(MSEN组)和微量鼻胃管喂养组(MINGF组),记录3周内的出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入液量、奶量、热量、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观察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情况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结果MSEN组在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喂养第3周体重增加、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方面与MINGF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MSEN组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MINGF组(P<0.01)。结论微量吸吮喂养是适合VIBWZ的喂养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床式鸟巢配合早期微量肠道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3例VLBWI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水床式鸟巢"护理并配合早期微量肠道喂养(MEF),观察并比较两组VLBWI住院期间体温、每天增加奶量、体质量和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平均体温分别为(36.8±0.3)℃和(37.1±0.4)℃;每天增加奶量为(15.2±4.1)ml和(10.2±3.2)ml;平均每天增加体质量(35±9.2)g和(23±8.6)g;平均住院天数为(16.2±2.3)d和(20.2±3.6)d。观察组VLBWI的维持中性体温、体质量增长均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水床式鸟巢护理配合早期建立喂养可维持VLBWI中性体温相对稳定,加快体质量增长,减少住院天数,提高其抗病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重力喂养与常规鼻饲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符合条件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以常规方法插入胃管,同一种配方奶喂养,实验组采用重力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方法。记录两组早产儿每天静脉补液量、进奶量、残奶及呕吐量、体重、腹部及大便情况,喂养相关情况(开奶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最大下降率、达全肠胃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呼吸暂停、窒息、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腹泻、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穿孔)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留置胃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发生呼吸暂停、呕吐、腹胀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力喂养较常规鼻饲喂养可促进早产儿奶量增加。提早迭全胃肠营养时间,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是值得推广的改善早产儿间歇鼻饲喂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出生12h内入院,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为观察组(26例),于生后24h内给予鼻胃管微量喂养,并于3~7d后同时实施抚触疗法;2002年1~12月出生12h内入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6例),予以常规喂养,用同一种配方乳及母乳喂养。记录早产儿的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用于早产儿可提早全肠道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允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9例VLBWI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按照传统方法喂养;治疗组30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允,记录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和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胎粪排空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早期喂养干预可促进VLBWI肠道发育成熟,减低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邹菊梅  陈小红  李岸群 《西部医学》2014,26(10):1399-1401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儿科NICU住院的98例VLBWI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研究组联合鼻胃管喂养和NNS,对照组仅用鼻胃管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喂养不耐受、生长发育情况与胃肠功能及血生化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儿较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均明显短,腹胀、胃潴留、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等喂养不对受情况明显少(喂养情况),体重增加明显快,恢复出生体重及体重到2000g时间明显短(生长发育情况),Mot、Gas水平明显高,TBIL水平明显低,ALB水平明显高(血生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VLBWI鼻胃管喂养中,联合NNS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促进生长及胃肠功能发育,且无相关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非营养性吸吮对26例早产儿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庆珍 《广西医学》2008,30(3):360-361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7例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6例给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喂养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21例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外,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医学》2017,(7):630-632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喂养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5例揭阳市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及普宁华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编号分为: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25例,胃管组25例,全静脉营养组25例。比较3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日增长克数、全肠道营养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经口微量喂养组患儿全肠道营养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率、NEC率、口腔炎发生率以及光疗时间均要显著优于胃管组与全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宜提倡早吸吮、及早微量喂养,能够明显降低喂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和避免后遗症的产生,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潮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24 h内微量喂养组(观察组)与72 h后微量喂养组(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质量增长、生后宫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明显改善VLBW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郭洁婷  杨春凤 《广西医学》2014,(12):1833-1835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效果。方法将116例VLBWI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采用经口胃管饲早产配方奶方式喂养,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NNS)训练,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口腔按摩(吞咽功能训练及口腔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观察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液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增加奶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按摩能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5例低出生体重儿中45例给予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实验组),另50例给予单纯性静脉营养(对照组)。观察体重变化、住院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每日平均增长体重及出院体重显著增加(P〈0.05);出现硬肿、高胆红素血症、血糖紊乱、肾功能受损等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出现呕吐、腹胀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是低出生体重儿理想的营养供给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力鼻饲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以常规方法插入胃管,根据病情需要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观察组采用重力鼻饲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喂养方法.比较2组患儿在喂养相关指标、喂养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呼吸暂停、腹胀、呕吐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力鼻饲法较常规鼻饲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奶量的增加,有利于出生体重恢复,缩短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促进体重增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元霞  张红霞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46-134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意义。方法:将9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喂养组46例(原发病的治疗+早期微量喂养+部分静脉营养),对照组52例(原发病的治疗+全静脉营养)。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于入院24~48h内给予静脉营养。喂养组根据日龄、体重、全身胃肠功能状态,无喂养禁忌者入院后24h内试经口喂养,或给予鼻饲。结果:喂养组在拔除胃管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月时治疗组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胃肠道微量喂养结合部分静脉营养,不仅是对胃肠外营养不足的补充,而且可使患儿明显获得体重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而且能使早产儿更快的过渡至肠内营养,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段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方法将50例胎龄30~33周,体重在1050~145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25例给予分段喂养方式(分段喂养组),将另25例给予持续、间歇胃管喂养,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两组喂养的耐受情况、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两组喂养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喂养耐受、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分段喂养方法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分段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并发症更少,优于持续、间歇胃管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53-245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4月前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后收治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常规禁食24 h,24 h出现肠呜音或排胎便后常规喂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于生后3 h~24 h开始早期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拔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