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右侧外关穴后小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小脑的激活区域,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和假穴针刺组3组,每组6例,分别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右侧外关穴假针刺及外关穴旁开假穴点针刺干预,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外关穴针刺组及假针刺组各1例因明显刺痛感或头部移动明显,其数据不作进一步统计。与外关穴假针刺组比较,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与假穴针刺组比较,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右侧小脑后叶山坡、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双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结论针刺穴位特异激活了小脑部分区域。针刺外关穴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激活小脑前叶及后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层次针刺阳陵泉穴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fMR 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 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和激活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侧额叶、顶叶、颞叶等脑区激活点数的分布有一定差异,皮部浅刺较多(P<0.05)。同时,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相对集中刺激双侧顶叶、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小脑、右侧岛叶等区域;而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在双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右侧枕叶、小脑。结论: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能激活脑部不同功能区,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主要激活的脑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 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 、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 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刺外关与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的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穴位配伍效应一脑相关假说,观察针刺青年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不同脑区激活效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方法:1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组,每组8名,分别针刺右侧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ROI激活几率表明,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均可相对集中(激活几率〉4)激活双侧额叶和双侧顶叶等脑部功能区,但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左右各脑区激活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I激活点数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集中(激活点点数〉10)激活双侧额叶和双侧顶叶等脑部功能区,且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针刺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则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左侧枕叶和双侧基底节区(P〈0.05)。ROI激活强度表明,针刺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于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较单纯针刺外关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手足少阳经同名经穴配伍能够加强对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的治疗作用,穴位配伍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区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针刺右侧外关穴后小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小脑的激活区域,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和假穴针刺组3组,每组6例,分别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右侧外关穴假针刺及外关穴旁开假穴点针刺干预,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外关穴针刺组及假针刺组各1例因明显刺痛感或头部移动明显,其数据不作进一步统计.与外关穴假针刺组比较,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与假穴针刺组比较,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右侧小脑后叶山坡、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双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结论 针刺穴位特异激活了小脑部分区域.针刺外关穴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激活小脑前叶及后叶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外关穴巨刺对脑部功能区的激活/负激活。方法:右脑缺血性中风患者6例,接受外关穴巨刺(即针刺健侧上肢外关穴)。Block方法设计针刺过程,同时接受fMRI全脑扫描,所得数据采用SPM2分析。结果:表现为左侧偏瘫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针刺时,双侧脑区均有显著激活,激活点相对集中在BA18、19、20、21、22、37、39、46区和小脑后叶、扁桃体、山坡。负激活点相对集中在BA3、4、9、10、11、18、19、21、36、38、46、47区和小脑后叶锥体。结论:偏瘫患者外关穴巨刺可以特异性激活主管语言处理与感觉有关的脑区,负激活主管运动的脑区,这可能是外关穴巨刺治疗中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fMR 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外关穴配伍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外关穴配伍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分别进行fMR 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外关穴配伍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数量、激活强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皮部浅刺多激活各浅表脑区,而常规针刺还能激活较为内在的某些核团和小脑的趋势。结论:外关穴配伍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能激活脑部不同功能区,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主要激活的脑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针刺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方法 选择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健康志愿者12名(针刺组),利用fMRI技术分别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及非穴位对照点进行5次完全相同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右手对指运动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来对比针刺与对指运动fMRI的可重复性。结果 12名志愿者中,10名完成了全部扫描过程,对数据完整的10名志愿者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针刺组中脑功能区活动平均信号变化有着相似的模式,针刺非穴位点引起的脑功能区激活模式与针刺上述两穴位点明显不同;定量比较对指运动及针刺三点引起的脑功能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对照组组内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 与对指运动对照组比较,针刺fMRI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可重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针刺外关穴和非穴SPECT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外关穴、针刺非穴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关穴针刺组、非穴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同时,运用GE公司M illennium MG SPECT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关穴针刺后BA 3、2、20、46区、以及壳核、尾核、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非穴针刺后BA10、18、19、30、21、9、8、6、22区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都集中在左侧;外关穴针刺组与非穴针刺组比较则表明,BA10、9、8、18、19、21、22、30区、以及小脑扁桃体等区域有负激活点。结论:针刺对脑区血流状态有着肯定的影响;针刺外关穴与针刺非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脑功能成像变化特征,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选取少阳经穴风池、外关、阳陵泉作为治疗穴位,对6名慢性偏头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进行扫描,观察分析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结果:慢性偏头痛患者脑内出现脑桥、岛叶、项叶、颞叶的脑功能激活区,出现颞叶、额叶、前扣带回等脑功能减低区.针刺后患者的脑干、脑岛等疼痛矩阵脑区的兴奋区消失,脑功能减低区以右侧颞叶为主转变为双侧颞叶对称区域.结论:针刺少阳经对慢性偏头痛镇痛作用的可能靶点是脑桥、脑岛、额叶前部等脑区,针刺后引起双侧颞区脑代谢减低的转变可能是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推测针刺十二经脉可能在脑内分别有相对特异性的应答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fMRI脑功能成像评价针刺内关穴的即时效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相关脑功能区兴奋性的影响,对15例急性脑基底节区梗死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针刺双侧内关穴,分别于针刺前、后行静息态fMRI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取两组被试静息态的fMRI数据,通过后处理软件得到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不同脑区的脑功能激活图像。【结果】患者针刺后,在右侧枕叶和左侧顶叶存在正激活,而左侧运动区有负激活。健康人针刺后,在双侧顶叶和枕叶出现正激活,在双侧额叶出现负激活。【结论】针刺内关穴对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的脑功能活动激活区域表现存在差异,提示针刺内关穴对机体病理与生理状态下fMRI脑功能成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genation-level dependent,BOLDfMRI)技术,探讨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下,足三里穴的激活效应.方法 将22例健康成年(年龄25~35岁)、体型中等的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得气组与针刺对照组,比例约为3∶1.针刺得气组:针刺足三里穴位,通过捻针和补泻的手法来刺激穴位;针刺对照组:仅针刺足三里穴位,无捻针和补泻的手法.对两组受试者大脑的兴奋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针刺得气组的脑功能区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单侧或双侧第Ⅱ躯体感觉皮质(SⅡ)、第Ⅰ躯体感觉皮质(SⅠ),以左侧为主的颞叶、岛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杏仁体、下丘脑等;针刺对照组仅见散在脑功能区激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得气后能够引起脑区的广泛激活,针刺足三里穴得气与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脑功能激活情况.方法 收集12例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Hz),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结果 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左侧额叶的额下回BA47和中央后回BA43;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下回BA45、BA46.结论 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后脑激活区不同,但激活脑区的功能与智能相关,这可能与相关经络的循行及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同时,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则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颞叶(P〈0.05)、右侧枕叶(P〈0.05)。另有趋势表明,外关穴能较为显著地激活左侧岛叶、右侧桥脑,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则能相对显著地激活左侧基底节区。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同属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支沟穴的配伍,能够加强治疗情志疾病、视觉疾病和运动障碍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支沟穴与非穴激活不同脑区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支沟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比较针刺支沟穴与非穴的不同。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支沟穴组和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支沟穴和非穴;同时,运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U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支沟穴和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ROIs激活点数统计比较表明,针刺支沟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大于非穴(P〈0.05);激活几率和激活强度统计比较表明,针刺支沟穴与非穴对于各脑区的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穴”比较,针刺支沟穴对脑区的激活相对特异地指向小脑,该效应与支沟穴临床功效的中枢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健康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显示脑功能变化的新技术,具有无创伤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已经成为迄今为止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最佳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到针刺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针灸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综述了针刺正常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脑功能成像方法,观察针刺神门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双侧神门穴.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统计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神门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加用神门穴后,VD患者双侧顶叶、患脑乓脑、尾核的葡萄糖代谢升幅提高(P<0.05),患脑额叶、健脑颞叶、枕叶、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幅降低(P<0.05);VD患者双侧额叶、颞叶、小脑、健脑顶叶、枕叶血流量的升幅提高(P<O.05).结论:针刺神门穴,对皮层的影响大于对基底节区的影响;就基底节区而言,针刺神门穴相对特异地作用于尾核;就皮层而言,针刺神门穴相对特异地作用于顶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观察外关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脑部各区域的激活情况,探讨不同层次针刺对特定脑区激活的异同。方法:对8例青年志愿者先行外关穴(右侧)皮部浅刺,2周后再行常规针刺,分别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在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例数、激活强度,并对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外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可引起脑部多个区域的激活,两种针刺对脑区的激活例数、激活点数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针刺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高于皮部浅刺(P〈0.05)。结论: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脑部功能区,常规针刺能够相对特异地激活小脑,初步表明该特异激活与针刺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激活的异同。方法:7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的激活概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概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双侧颞叶和左侧枕叶、右侧小脑有相对集中的激活,皮部浅刺对右侧枕叶、左侧小脑有相对集中的激活。结论: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无显著性差异,但表现有常规针刺更能激活双侧颞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比健康成人舌根部穴针刺前后执行吞咽任务时脑功能区的激活差异,探讨针刺舌根部穴对吞咽功能影响的中枢机制。方法 青年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于针刺舌根部穴前后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进行吞咽任务(含静息状态、吞咽准备和吞咽任务)扫描,分析针刺前后数据集,获得针刺舌根部穴后执行吞咽任务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 针刺前,脑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的颞上回和右侧的岛叶;针刺后,脑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小脑后叶、小脑叶、梭状回以及右侧舌状回,负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以及右侧中央后回;针刺前后对比,差异脑激活区分布于左侧的梭状回、颞中回及额内侧回,负激活区位于左侧顶下小叶。结论 针刺舌根部穴影响吞咽功能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增强吞咽相关脑区参与任务执行的积极性,提高吞咽任务执行效率,以达到调节吞咽运动肌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