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23例(28例次)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或合并另一项血细胞减少,或外周血细胞计数三系均低。选择性的将导管插入脾动脉,造影并分析脾动脉分支及胰腺、胃分吏隋况。然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脾动脉栓塞术。结果 脾动脉插管成功率100%。23例患者共进行28例次栓塞,一次栓塞18例,二次栓塞5例。所有病人术后1个月内外周血细胞计数升至正常。所有病人术后脾静脉和门静脉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绝大多数患者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部疼痛,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对于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既可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门脉压力。可以取代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术在无法手术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无法耐受手术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58例,进行脾动脉及其分支导管介入,应用超液化碘油加平阳霉素进行高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灌注术。结果脾动脉置管成功率100%。58例患者中,一次栓塞21例,二次栓塞30例,3次以上栓塞7例。51例病人术后1~2个月内外周血细胞计数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脾静脉和门静脉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部分患者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部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高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对于有手术禁忌的脾功能亢进症所致的血象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手术前后给予优质护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安全可靠。优质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程度及频度。  相似文献   

4.
姜红  刘川 《西部医学》2006,18(2):247-247
目的观察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外周血象变化。方法对1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术后外周血象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后24小时白细胞及血小板即有明显升高,2周内达到峰值,其中11例随访1~3年,白细胞及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进中的方法、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西门子数字减影机下对31例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17例,肝硬化并肝癌伴脾功能亢进14例)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象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后外周血象均达正常,半年随访治愈率占80%,总有效率95%.结论:PSE对治疗脾功能亢进有明显疗效,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可以补充传统的外科脾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72例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即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均观察术后1周期间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2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12例血小板<10.0×109/L(占46.2%),而脾切除术组46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8.
王彤 《医学文选》2004,23(4):449-450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2例乙肝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患者,以seldinger技术用明胶海绵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后1周、3~5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白细胞、血小板上升,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缩小,肝CP积分上升,严重并发症死亡3例。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显著,注意栓塞面积及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分析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PSE治疗,观察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以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术后各期计数有明显升高,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条作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9例,脾栓塞面积在50~70%之间,栓塞后2周周围血白细胞血小板数均升至正常数范围,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9例随访10~20月血白细胞、血小板数均在正常范围,同时有不同程度脾缩小。故认为选择合适症例、适当的梗塞范围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随访观察表明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可替代单纯外科脾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Embosphere微球作为栓塞剂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对5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予Embosphere微球栓塞部分脾动脉,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血常规变化、门脉主干内径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PSE术后患者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血小板均高于术前(P〈0.05),门脉主干内径较术前缩小(P〈0.05),且1年的随访,临床有效率100%,术后均无严重副反应。结论 Embosphere微球作为栓塞剂行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栓塞后不良反应轻微,对末梢血管栓塞效果好,栓塞作用完全且持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TVE)联合选择性脾红髓小动脉栓塞(PSAE)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方法 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出血的患者,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后找到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并栓塞该静脉;再择期行选择性脾红髓栓塞,以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脾功能亢进.并术后随访15月,同时胃镜复查. 结果 术后26例患者当时急性出血均被控制,术后造影示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闭塞,随访期间,22例(84.62%)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消失,19例(73.08%)胃底静脉曲张完全消失,3例(11.54%)胃底静脉曲张复发,4例(15.38%)再发食道胃底破裂出血.但所有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选择性脾红髓小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不但可以控制消化道出血,还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脾功能亢进,且复发率低,长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马艳丽 《中外医疗》2011,30(18):19-20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栓塞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部分栓塞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血病毒载量及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等的变化,随访3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细胞上升、肝功能改善、病毒量下降,脾脏缩小、门静脉压力降低,消化道出血减少。结论脾部分栓塞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部分脾动脉分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象、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PSE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脾脏回缩、脾静脉内径缩小,临床症状改善;超选脾中下极动脉分支栓塞法较脾动脉低压流控法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并发症少且轻。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可控,是目前治疗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春  李春荣 《河北医学》2014,20(2):282-28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对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采用经脾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可有效纠正脾亢,且可在不阻断脾动脉和隔离脾脏情况进行,被有效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的门静脉血流量,增加肝动脉血流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彩超在肝硬化脾动脉栓塞术前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池永娥  路秀萍 《河北医学》2008,14(10):1167-116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及术后的应用. 方法:116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脾脏大小,门、脾静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做定量分析和对比.结果:脾脏肿大程度、血流量与栓塞面积呈正相关,栓塞后门、脾静脉管径缩小(P<0.01),平均血流速度降低(P<0.01),血流量减小(P<0.01). 结论:彩色多普勒能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栓塞面积大小做出指导,对术后门、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用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首先实施超选择插管对肝肿瘤供血动脉用碘化油和化疗药物的混合乳剂进行肿瘤微循环血管栓塞,再用直径500μm~700μm的三丙烯微球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透视下观察血流明显减慢或血管铸型时停止。再插管至脾动脉下极,用直径500μm~700μm的三丙烯微球进行超选择性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脾栓塞量60%~70%,术后第1、3、7、14、30天分别化验血常规,术后每月做肝脏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随访,查AFP及肝功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实验室检查:AFP下降,WBC术后24h,30例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其中有22例患者白细胞数值在正常范围;术后7天,29例WBC基本正常、只有1例略低于正常。PLT术后24h PLT有3例可见升高、27例未见明显改变;术后7天PLT显著升高20例,10例已经基本正常。术后30天CT复查肝肿瘤直径均不同程度的缩小,肿瘤内碘油完全沉积18例,沉积≥80%9例,沉积≤10%3例;脾实质梗死面积达70%11例、60%9例、50%10例。结论三丙烯微球用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性能安全可靠,在栓塞肝脏肿瘤组织的同时栓塞部分脾动脉,使门静脉高压降低,升高了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力,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处理.方法:2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经皮穿刺行脾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并注意栓塞的范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细胞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或恢复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意脾脏栓塞的范围,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控制腹胀,治疗腹水,加强保肝治疗及其它对症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薛元领  杨泽云 《安徽医学》2012,33(11):1521-1522
目的通过临床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至脾中、下极动脉,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其中,形成患者脾动脉远端部分性栓塞,范围大约为40%~50%。结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经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表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具有明显的疗效,对患者的创伤小,掌握栓塞要求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