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围术期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52例围术期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病因产妇发生DIC的产前状态的凝血与纤溶系统检查结果不同,表明在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状态时,常规检查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Fbg)降低,D二聚体(D-D)升高;不同病因产妇发生DIC时的凝血与纤溶系统检查结果不同,表明随着产妇DIC的发生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bg降低,D-D升高;与对照组产妇比较,观察组的PLT计数和Fbg水平显著性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D-D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DIC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TPP、PT和TT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诊断产科意外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131例不同孕期孕妇及47例正常非孕妇女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P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晚孕组比较,PT、APTT、Fbg、TI'、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随着孕期增高血液逐渐呈生理性高凝状态,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病理性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向。产前进行凝血指标与D-二聚体的检测,可指导病情监测和治疗,对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非妊娠妇女组40例(对照组)、正常晚期妊娠组40例、子痫前期组40例进行血浆凝血指标的监测分析.结果 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增高、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T缩短,Fib、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纤溶抑制功能亢进,提示监测发现凝血指标明显异常者,有利于指导高危妊娠临床诊断、早期干预,预防产后出血、DIC等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及纤溶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对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50例老年健康人的DD,Fg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测定其PT,KPTT。结果 急性心梗(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的DD,F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和陈旧性心梗(OMI)组(P<0.01);AMI组与A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DD,Fg含量高于无合并症组(P<0.01)。AMI组PT,KPTT比其它各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浆DD,Fg含量与病变程度有关,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200例临产孕妇PT、APTT、FIB、T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临产孕妇组与110例各科女性病人为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临产孕妇组PT、FIB、TT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明显差异(P<0.001),APTT值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项目指标对产妇异常出血的抢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孕妇产前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方法孕妇组550例、妊高征组10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采用生物学凝固法。结果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孕妇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高于对照组;通过Ⅱ检验APTF、PT、FI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T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表明APTF、P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孕妇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特别对妊高征患者非常必要;孕妇血浆中FIB浓度要比正常组明显升高;所以动态观察血凝四项指标,特别是FIB结果有着重要临床价值,能及早发现和预防DIC。  相似文献   

7.
围产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凝血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围产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凝血功能的分析,了解围产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用贝克曼血凝仪检测正常围产期孕妇(围产期组)、围产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高血压组)、非孕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三项凝血功能指标值,并做对照分析。结果围产期组PT值低于非孕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高血压组PT值低于非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妊娠高血压组PT值低于围产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围产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与正常围产期孕妇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正确评估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情,及早采取措施预防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了解孕妇体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太平洋TS400C血凝分析仪分别对孕妇组和对照组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IT、TF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FIB明显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孕妇血浆中的凝血指标,可随时了解孕妇体内凝血情况,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止DIC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与妊高征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和正常妊娠孕妇各50例及99例妊高征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采用挪威NycoCardRea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检测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正常孕妇血浆PT、APTT缩短,Fbg及D-D水平增高;妊高征孕妇血浆PT、APTT明显缩短,Fbg及D-D水平明显增高。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三组间TT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妊高征组中,血浆D-D含量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Ρ<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趋向。产前进行凝血四项与D-D的检测,对指导病情监测和治疗、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8例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检测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08例妊娠晚期孕妇(测定组)及104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可帮助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比值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血栓和出血学会(ISTH)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合并DIC组22例及非DIC组46例,另选取30例普通感染患者为阳性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水平,采用法国STAGO公司提供的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栓分析仪测定各组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Fib/CRP比值在诊断脓毒症患者DIC的临床价值.结果:脓毒症合并DIC及非DIC组血浆CRP、PT、D-D、APTT水平显著高于与普通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而Fib、Fib/CRP比值显著低于普通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合并DIC组CRP、PT、D-D、APTT水平高于非DIC组,而Fib、Fib/CRP比值显著低于非DIC组(P<0.05),普通感染组CRP高于对照组(P<0.05).经ROC分析可知,Fib/CRP比值、Fib、APTT、D-D、PT、CRP等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89、0.789、0.808、0.826、0.702,0.612,预测价值Fib/CRP比值>Fib> APTT> D-D> PT>CRP.结论:Fib/CRP比值水平可作为脓毒症DIC早期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对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对妊娠晚期孕36~40周(孕妇324例)与正常非妊娠妇女104例(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妊娠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F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功能较正常非孕妇女有明显变化,因此在临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都应监测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降低DIC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5例妊高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D 二聚体 (D D)、纤维蛋白原 (Fbg)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的含量并与 2 0例正常孕妇及 2 0例育龄健康非孕妇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期PT、APTT均缩短 ,且妊高征患者与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t PA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但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D D有明显差异 (P <0 .0 1、P <0 .0 0 1) ;妊娠期Fbg明显升高 (P <0 .0 1) ;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FDP有明显差异 (P <0 .0 1、P <0 .0 0 1)。结论 :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 ,妊高征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行凝血和纤溶系统检测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出血是慢性重症肝炎(CSH)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导致病人的死亡。其出血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凝血机制的异常,我们通过对26例确诊为CSH的患者同时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的观察,发现CSH患者PT及KPT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提示CSH患者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均存在障碍。因此PT和KPTT均可作为CSH诊断的筛选指标之一。而且26例CSH患者PT和KPTT的平均延长幅度分别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凝血酶调节蛋白,(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高脂血症患者TM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组同正常组相比,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M水平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M水平有助于了解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前状态,为血栓形成提供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危重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50例危重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 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 有较高价值.结论 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尤为必要.早期积极干预将使患儿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蒙天生  莫鸿健 《右江医学》2011,39(4):466-467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0例正常临产孕妇(观察组)及80例健康体检妇女(对照组)血中PT、APTT、TT、FIB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在临产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0例孕妇为对象,以同期80例非孕妇为对照组。检测凝血指标及D-D水平。结果观察组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未见差异(P>0.05)。早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及临产组(P<0.05);中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晚期妊娠组、临产组(P<0.05);晚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临产组(P<0.05)。早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临产组(P<0.05);中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临产组(P<0.05);晚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临产组(P<0.05)。结论妊娠期检测D-D、凝血指标有助于临床评估孕妇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孕妇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含量变化,为预测和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发色底物法检测对照组和孕妇组的D.D和FDP的含量,并对晚期孕妇进行DIC追踪研究。结果孕妇各组D.D和FD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早孕组与晚孕组D.D和FDP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孕组与晚孕组D.D和FDP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孕妇中共5例发生DIC。结论同时检测孕妇血浆D.D和FDP,有助于DIC的预测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