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LD治疗双节段LDH患者40例(双节段组),并按照年龄、性别和手术节段匹配同期采用PELD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80例(单节段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结果 双节段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高于单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双节段组和单节段组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和85.0%。2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腰椎不稳、术中神经根损伤或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LDH疗效确切,且不会影响术后脊柱稳定性或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UBE技术治疗30例(UBE组),采用PELD治疗47例(PELD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UBE组手术时间长于PELD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术后1、3、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高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0.0%,PELD组为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发生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复发2例;PELD术后复发1例。 结论 UBE和PEL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各有优势,UBE适应证更广泛,学习曲线平缓;PELD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早期腰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PEID组和MED组,各42例。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疗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4.4±10.6min;切口长度平均7mm;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4±0.6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4±0.5次;MED组手术时间45~90min,平均65.4±12.4min;切口长度平均18mm;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4±1.2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3±0.6次。PEI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均比MED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PEID组与M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4±1.0和6.4±1.3;术后1d为1.4±1.2和1.0±0.8;术后1个月时为1.6±1.4和1.2±0.6;术后1年时为2.0±1.6和1.8±1.4;术前、术后1年时的ODI别为(58.4±18.0)%和(18.4±10.0)%。ME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6±1.2和7.0±1.0;术后1d为2.2±1.0和1.8±1.6;术后1个月时为2.0±1.3和1.6±1.1;术后1年时为2.2±1.5和2.1±1.2;术前、术后1年时ODI分别为(60.2±17.2)%和(20.0±14.2)%。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时两组间腰痛、腿痛VAS评分PEID组均低于MED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年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1年优良率分别为90.9%和92.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ID和MED两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均满意,PEID更具有微创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青少年LDH患者82例,其中40例(A组)采用PELD治疗,42例(B组)采用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咬骨体积,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咬骨体积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A组为92.50%(37/40),B组为90.48%(3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B组为7.1%(3/4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PELD可取得与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近的临床疗效,且可降低出血量,减少骨性结构破坏,缩短患者术后卧床及康复时间,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青少年LDH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2-2019-03间收治的98例LDH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实施PELD术。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4周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4周、6个月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DH患者实施PELD术治疗,能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程度,加快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ED组(48例,采用MED治疗)和PTED组(48例,采用PT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PTED组长(多)于MED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MED组2例、PTED组3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VAS评分:两组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MED组优良率为87.50%,PTED组优良率为89.5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和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的效果,MED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但PTED更微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患者的选择确定手术方式,MED组65例,传统手术组60例。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按JOA腰痛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段JOA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出现3例脑脊液漏、传统手术组2例脑脊液漏。MED组出现3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传统手术组1例复发。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和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copic lumbardiscectomy,MS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herniation,LDH)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MED组和MSLD组各61例,分别予以MED和MSLD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MED组相比,MSLD组的切口更长,但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术总优良率为86.89%,明显优于MED组的77.05%(P=0.01);MSL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03%,与MED组的16.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DH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安全性较高;与MED手术相比,MSLD手术切口略长,但疗效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74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MED组和PTED组各74例。观察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VAS、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2组成本-效果评价的C/E值。结果 PTE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MED组(P0.05),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MED组(P0.05)。2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逐渐降低(P0.05);术后1 d时,MED组VAS评分显著高于PTED组(P0.05)。2组患者治疗成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TED组治疗费用和C/E均显著低于MED(P0.05)。结论 PTED和MED治疗LDH均可取得良好效果,PTED具有更好的微创性和经济学优势,而MED在减少手术时间和降低放射线辐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分析并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治疗单节段LDH的中英文文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联合三维导航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PETD治疗的46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三维打印模板导航技术穿刺(导航组),其余24例采用常规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穿刺(透视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显著低于透视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透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12个月ODI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MacNab疗效评定,导航组优良率为95.45%(21/22),透视组优良率为91.67%(22/2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ETD联合三维导航技术治疗LDH手术和穿刺均用时减少,而且能减少透视次数、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Chang  Hengrui  Xu  Jiaxin  Yang  Dalong  Sun  Jiayuan  Gao  Xianda  Ding  Wenyuan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23,32(2):542-554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full-endoscopic foraminoplasty and lumbar discectomy (FEFLD),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 discectomy, and microdiscectomy (MD)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0 and May 2021, 128 patients with single-level LDH at L4-5 or L5-S1 received FEFLD, UBE discectomy or M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surgical method: the FEFLD group (n = 43), the UBE group (n = 42), and the MD group (n = 43). Operative time, fluoroscopy frequency, in-bed tim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s, total expenses, complications,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0–10),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0–100%)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or ODI scores at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among three group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D group, the FEFLD and UBE group yield better VAS scores for back pain on the first day following surgery (P < 0.05). The FEFLD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UBE group or MD group with less time in bed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 (P < 0.05). The operation time and total expenses in the UB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EFLD group or MD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FEFLD and UBE discectomy yield comparable results to conventional MD concerning pain relief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addition, FEFLD and UBE discectomy enable less back pain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FEFLD offers advantages in rapid recovery. Conventional MD is still an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surgic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穿刺置管技术辅助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接受PETD治疗的42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半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术前使用Mimics软件模拟PETD工作通道,规划术中穿刺角度及关节突打磨程度,参考模拟结果行PETD;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C形臂X线机透视穿刺行PETD.记录2组穿刺置管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19±2.23)个月.观察组穿刺置管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发生1例神经根减压不彻底术后遗留部分腰腿痛,经非手术治疗后恢复;对照组1例发生小骨片卡压神经根致腰腿痛较术前加重,行开放手术取出卡压骨块,并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三维可视化穿刺置管辅助PETD可明显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做到更精准、快速置管,更少的辐射暴露,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辅助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洛阳正骨医院接受TESSYS治疗的72例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术中采用电磁导航靶向定位穿刺(导航组),另36例采用常规定位穿刺(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减压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导航组导航建立时间为(11.97±2.14)min。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减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导航组优21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33/36);常规组优18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6.1%(31/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常规组4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疼痛,调整穿刺方向后疼痛消失。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LDH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与常规穿刺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相当,可降低TESSYS学习曲线,提高青年医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及传统开放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采用MIS-TLIF治疗26例(MIS-TLIF组)、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30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Bridwell分级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在术后腰椎CT上采用Ra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4.7±2.1)个月。MIS-T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T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TLIF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12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2组椎间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A型螺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型螺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共发生硬膜撕裂4例、下肢麻木加重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临床疗效类似,且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情况及椎旁肌肉损伤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建议选择传统开放TLIF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应用单/双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2月本院MIS-TLIF治疗的8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组40例(试验组),采用双侧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组46例(对照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前,术后1 d,术后3、6、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记录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融合情况等信息。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试验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腰椎功能优良率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6个月腰椎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 d、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1 d、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6、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方式完成双侧内固定在MIS-TLIF中应用效果相当,但单侧切口较双侧内固定具有创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愈合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可减轻术后疼痛,加速腰椎功能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