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正>(冒号前后数字分别为期数和页码)A骨病1颈部疾患保留C2、3棘突肌肉附着点的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李玉伟,等)1:30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间隔使用颈椎微型钛板固定的疗效评估(谢申,等)3:204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早中期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詹世强,等)5:385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雷高,等)5:461单开门椎板成型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孙元亮,等)7:589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严宏伟 《颈腰痛杂志》2022,43(2):287-288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 posterior cervical laminoplasty, PCL)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重要方法,但术后颈椎活动度降低、轴性症状时有发生,而颈后伸肌群损伤导致的颈椎稳定性下降是上述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1].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前路颈椎管减压术及后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2007年7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法38例和颈后路减压法35例治疗并获随访的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随访X线片及MRI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本组73例患者均得到不同时间段的随访,6个月~3年4个月,平均约10个月.2组术后即刻融合节段的cobb角均较术前有叫显改善.2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政营,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1.56%、72.3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管减压术及后路颈椎管成形术均是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综合考虑其病理特点和术式影响因素,合理选择术式,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各术式疗效应该是肯定的,部分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5.
颈椎单开门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ROM(颈椎总活动度)和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旁正中切口颈椎管扩大棘突重建术60例(A组),行后正中切口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棘突切除术60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椎管矢状径、颈部轴性症状、JOA评分及ROM。结果:术后随访2 ̄7年,平均3年6个月,两组对比,椎管矢状径间术前及随访时均无显著性差异;颈部轴性症状B组较A组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ROMA组平均丢失0.9°,B组平均丢失7.4°(以过伸角丢失为主,平均为7.2°),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颈后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术,有助于术后颈部伸肌装置的功能重建,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22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退行变突出1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5例。手术前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评估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3~36)个月。根据JOA评分,术后优良率为81.8%(18/22),颈部轴性症状减轻,X线检查未见颈椎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效果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保留C_(2、3)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保留C_2、C_3棘突肌肉止点对预防颈椎前曲角度丢失、降低轴性症状发生率等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0月,对145例C_(4~7)水平狭窄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72例采用C_3椎板下半部切除、T1椎板上半部切除、C4~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73例采用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记录颈椎曲度和颈肩部疼痛的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3个月。改良组手术时间少于传统组,出血量及引流量与传统组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改良组和传统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方面:末次随访时改良组与传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较传统组能更好的维持颈椎前曲;改良组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无切口感染,无1例出现椎板关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保留C_(2、3)棘突肌肉止点的改良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能够在保护颈半棘肌等颈后部伸肌群的情况下实现5个椎板长度的椎管减压,缩短手术时间,获得与传统术式相同的减压效果,并能更好的维持颈椎前凸角度,减少颈肩部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目前临床上经典的一种颈后路减压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等颈椎疾患[1],但这种"软性"门轴固定法和过多颈后肌群损伤所带来的一些弊端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来,譬如颈肩部酸痛、肌肉痉挛等轴性症状以及颈椎活动度丢失等[2-3].  相似文献   

9.
正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重要方法之一~([1])。在传统的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需切断棘突上附着的颈后肌肉和韧带,损害了肌肉韧带复合体~([2]),容易导致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颈椎节段性不稳、颈部肌肉萎缩,表现为术后出现轴性症状(颈痛、僵硬等)~([3、4])。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观察改良手术疗效,探讨其能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A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65.7岁(45~83岁);男14例,女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传统术式对照组(B组)为本院同期行传统C3~7椎板成形术的18例患者,B组患者平均年龄59岁(46~75岁);男11例,女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5 个月(12~5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角度、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46.5%,B组患者为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0%,B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1.2°±9.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0.9°±10.1°,A组和B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6.9°±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3椎板切除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同时保留C7棘突颈背肌肉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半棘肌和颈背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和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的活动度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马明  张世民 《中国骨伤》2015,28(8):771-775
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对颈椎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颈部肌力和软组织刚度测试是颈部肌肉生物力学测试的两个方面。等长肌力测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对3级以下的肌力进行评价,而等速肌力测试可评定关节活动在任意位置上的肌力情况。利用载荷-位移曲线评价局部软组织刚度时不能区分不同组织间的刚度差别,而弹性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利用图像显示不同组织的弹性差异,还可以对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弹性模量分别进行量化分析,但很难通过分析颈部整体的刚度来观察颈椎柔韧性的不同。总之,多种测试方法的联合运用不仅有助于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而且有助于有效的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另外,等速肌力测试和弹性成像技术更好地应用到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测试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之间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颈椎病患者563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53.3±19.6岁,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A组(脊髓型颈椎病,n=208)、B组(神经根型颈椎病,n=194)和C组(颈型颈椎病,以轴性症状为主且无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n=161)。所有患者行颈椎MRI及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通过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序列:C2-7 Cobb角、C0-2 Cobb角、C7斜率(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直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通过Image J软件对MRI轴位像上C3~7上终板水平浅层颈伸肌截面积(superficial extensor area,SEA)、深层颈伸肌截面积(deep extensor area,DEA)与相应颈椎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以SEA/VBA及DEA/VBA作为颈伸肌肌容量。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间矢状位参数,颈伸肌肌容量进行对比(组间两两对比采用Games-Howell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颈伸肌肌容量与矢状位参数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C2-7 Cobb角A组(8.64°±6.19°)显著低于B组(12.55°±6.27°,P0.05)及C组(13.08°±5.77°,P0.05);C7S A组(28.09°±10.16°)显著高于B组(22.26°±7.55°,P0.05)及C组(21.63°±8.96°,P0.01);C2-7 SVA A组(21.77±12.38mm)显著高于B组(17.80±10.82mm,P0.05)及C组(15.54±6.82mm,P0.01)。SEA/DEA比值各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DEA/VBA比值明显低于B、C组(P0.05),其中以C3-5水平差异最为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组C3 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379,P0.05)及C7S (r=-0.311,P0.05)呈弱负相关,C4水平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478,P0.01)及C7S(r=-0.466,P0.01)呈中度负相关,而SEA/VBA比值与矢状位参数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较其他类型颈椎病表现出显著的失平衡改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深层颈伸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深层颈伸肌近头端附着区域的体积与C2-7 SVA及C7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Medial fibers of the platysma muscle present anatomical variations at the submental area. It is important that patients be operated on according to the anatom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fibers. The method described is easy and safe, based on anatomical studies and on clinical observations. It is another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facial deformities.Presented at the VIII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Montreal, June–July, 1983  相似文献   

14.
李紫艳 《中国科学美容》2011,(14):166-166,180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习惯性流产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宫颈机能不全致习惯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孕12~18周时,采用宫颈环扎术,术前术后给予防感染及防宫缩安胎处理。结果 52例行宫颈环扎术的孕妇,妊娠达37~38周者9例,占17.3%;38~40周者38例,占73%;大于40周者5例9.7%。均获得活婴。结论宫颈环扎术能够有效防治宫颈机能不全导致的习惯性流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颈椎病患者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firrmann分级评价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将患者分为严重退行性变组和非严重退行性变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T1各节段椎间角度和椎间盘高度、C2~7前凸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7倾斜角。分析不同年龄患者(≥65岁和<65岁)颈椎退行性变程度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C5/C6椎间角度与椎间盘高度正相关(r=0.290)、与改良Pfirrmann分级负相关(r=-0.236)。在62例非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0例)的C2~7前凸角比非严重退行性变组(52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例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1例)的C2~7前凸角与非严重退行性变组(29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C2~7前凸角和C7倾斜角均大于非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2~7前凸角与C7倾斜角正相关(r=0.525)。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的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患者的C2~7前凸角及C7倾斜角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在非老年患者中,严重的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导致C2~7前凸角减小;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与C2~7前凸角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的翻修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在我科接受翻修手术的9例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8±4.3岁(34~61岁),均在接受颈椎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3~7d)神经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其中5例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程度超过射频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存在颈椎感染,9例均存在椎间隙感染,3例伴有硬膜外脓肿,1例伴有椎体感染。入院后行翻修手术治疗,均行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评估射频消融术前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手术前后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情况,用JOA评分评估翻修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前,接受射频消融的11个节段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19±0.07(0.14~0.25),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翻修术后所有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翻修术前明显改善(P0.05)。平均随访2.8年(1~3.6年)。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及上肢VA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6.3±1.2分和5.8±2.1分改善到1.6±1.0分和1.5±0.9分(P0.05);JOA评分从翻修术前的9.5±3.8分改善到13.5±3.6分(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翻修手术是处理颈椎射频消融术后严重颈椎感染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颈椎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occupant positioning on the response of the cervical muscles to whiplash-type posterolateral impacts. METHODS: Twenty healthy volunteers underwent left posterolateral whiplash-type impacts with the volunteers seated "out-of-position". Electromyograms of the cervical muscles were recorded. RESULTS: Whether having the trunk flexed to the left or right at the time of impact, the muscle responses were low in magnitude, showing a trend to increasing EMG responses with increasing acceleration (P>0.05). The time to onset and time to peak electromyogram for most muscles showed a trend to progressively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acceleration. With the subject flexed to the left, all muscles generated 31% or less of the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electromyogram. With the subject flexed to the right, all muscles generated 27% or less of their maximal electromyogram. In both positions, the trapezii were the most active (P<0.05). Thus, having the trunk flexed out of neutral posture at the time of impact produces a very low magnitude cervical muscle response compared to impacts with the trunk in neutral posture. CONCLUSIONS: In the absence of bodily impact, the flexed trunk posture appears to produce a biomechanical response that would probably de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ervical muscle injury in low velocity posterolateral impac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8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接受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59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保留组),31例未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非保留组)。测量2组患者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漂移距离、颈椎活动度(ROM)及颈椎曲度等影像学参数。记录2组患者术中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保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保留组高,住院天数短于非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板开门角度和脊髓向后平均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保留组ROM丢失较非保留组少;保留组颈椎曲度维持良好,非保留组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留组颈部VAS评分改善程度较非保留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无感染、再关门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保留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 vs.22.5%,P<0.05)。结论 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可取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神经减压效果,虽然手术步骤增加,但有利于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防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T001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型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了1989-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产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11例有效;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8.9%,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