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3例IP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IPA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咯血。IPA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典型表现如晕征和新月征则较少见(主要见于免疫抑制患者)。83例中原发性IPA患者18例,均治愈;继发性IPA患者65例,治愈23例,好转出院25例,患者要求出院12例,病死5例。结论:IPA好发于有基础疾病和免疫抑制的患者,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原发性IPA较继发性IPA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1例IPA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1例IPA患者确诊2例,拟诊19例.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肝病为最多见的基础病(共12例,占57%).社区感染7例,医院感染14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14例行胸部CT检查,其中4例见"晕轮征",5例见"空气新月征".接受治疗的15例患者中,治愈7例(46. 7%),好转3例,治疗有效率66. 7%.结论 IPA病死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和尽早应用抗曲霉药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治疗及转归,为COPD合并IP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48例COPD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COPD合并IPA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啰音、胸痛、咳嗽、咳痰、发热。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性渗出、实变、结节、空洞等。治疗有效16例,无效32例。结论 COPD合并IPA早期诊断、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痰曲霉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组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因COPD急性加重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49例患者。收集患者常规痰液真菌培养后剩余的痰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曲霉菌。同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49例患者中18例诊断为IPA,多见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该病确诊较困难,多依赖临床诊断,荧光定量PCR检测痰液中曲霉菌在COPD患者合并IP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87.1%。 结论:COPD患者发生IPA并不少见,荧光定量PCR检测痰中曲霉菌对其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对以咯血为突出表现的COPD并IPA误诊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以咯血为突出表现,经相关医技检查拟诊为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予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且病情加重,3次痰培养提示曲霉菌感染,真菌葡聚糖及内毒素检查阴性,行抗真菌治疗后,临床治愈.确诊为COPD并IPA.结论 COPD并IPA临床诊断较困难,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多次行影像学、微生物学、血清学检查是提高该病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接受治疗的18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200例COPD未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历及临床资料,对可能与合并侵袭性...  相似文献   

7.
陈敏  高伟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763-676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多是由病毒、细菌、非典型病源体引起。侵袭性肺曲霉菌(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illosis,IPA)是一种病死率高达50%~100%的深部真菌感染疾病。老年AECOPD患者身患多种疾病,抵抗力较差,合并肺曲霉菌感染后,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现将我科2010年收治的1例老年AE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程海燕  陈先国  徐元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695-1697,1700
目的 研究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非粒细胞缺乏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IPA患者53例(IP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细菌性感染患者51例作为非IPA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G试验与GM试验检测,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G试验、GM试验对非粒细胞缺乏IPA的诊断效能.结果 IPA组GM试验结果比非IP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A组G试验结果比非IP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M试验和G试验联合诊断非粒细胞缺乏IP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3.随着GM试验、G试验临界值增高,GM试验、G试验诊断非粒细胞缺乏IPA的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结论 血清GM试验和G试验联合检测对非粒细胞缺乏IPA患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动态监测血清GM试验结果对其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道标本微生物培养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呼吸道标本培养检出曲霉菌的62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曲霉菌培养阳性与患者临床诊断之间的符合率,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62例患者中拟诊IPA 26例(42%),临床诊断IPA 17例(27%),确诊IPA 3例(5%),临床证据不足,考虑污染或定植IPA 16例(26%)。培养阳性与IPA诊断的符合率(临床诊断及确诊)为32%。培养阳性次数≥2次且培养结果为同一种菌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临床诊断和确诊)明显高于单次培养阳性患者。拟诊、临床诊断和确诊IPA的46例患者中,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占89%,具有1种及以上宿主高危因素的占80%,有肺部感染症状的占90%,有发热症状的占63%;93%的病例具有相关影像学表现,但典型特征较少出现,未发现CT提示为"新月征"和"空晕征"者,仅有3例提示不规则空腔形成。结论呼吸道标本培养对诊断IPA有较高的参考价值。IPA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检测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本科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例重症患者IPA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组患者多具有应用激素及广谱抗菌药物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多样,4例行肺部CT检查,其中3例肺部CT分别呈现典型征象如曲霉球伴晕轮征、实变区域空洞形成及空气新月征。2例有微生物学依据。5例患者均予静脉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3例病变吸收而治愈,1例治疗好转,1例因感染加重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重症监护病房内的非粒缺重症患者IPA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典型的肺部影像学表现是IPA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高危宿主因素及其他次要特征,依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对重症患者可以考虑及早开始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CT征象的早期表现及其随访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早期影像表现及随访中影像演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IPA患者经平均96d随访(20~692d)的141次(平均6.4次)CT图像,动态观察IPA的影像特征、数量和大小的变化。结果:IPA首次检查的早期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平均为1.39cm(范围0.3~3.7cm)。病变多发为主要形式,平均5.3个(范围1~20个)。病变周围伴有晕征是早期较为特征性的改变,出现率为77.3%(17/22)。在7~14d的影像随访期间,结节病变无论是数量还是大小在此期间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平均大小1.64cm(0.4~4.2cm),平均病变数量5.8个(1~23个)。平均23d(15~30d)时出现的空气半月征和空洞强烈提示IPA的诊断。结论:IPA好发于免疫缺陷患者,结节周围的晕征为CT的早期特征性表现,熟悉IPA的CT影像表现及演变过程对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rvasive pulmonary aspergllosis,IPA)发病率仅次于念珠菌感染,但因为IPA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多样,痰培养阳性率低,血清学检查针对ICU的患者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低,对及时诊治带来困难,病死率高达62%~85%[1].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7例IPA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以提高IPA的抢救成功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菌病(IPA)的CT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IPA患者的CT图像,动态观察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数量及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1例IPA患者中,最初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结节或实变影,周围伴发晕轮征;典型的CT影像往往出现在病程的10~20d,8例主要表现为结节或团块样实变,并在结节或团块样实变的基础中有空洞4例,晕轮征5例,病变内低密度征1例,空气半月征1例。此外,3例仅表现为斑片实变影。结论免疫缺陷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尽早行肺部CT检查,且应动态随访和复查。熟悉IPA的CT影像表现及演变过程对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且多为中老年患者,常并存多种基础疾病,为曲霉菌感染高危人群,而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常引起严重的COPD急性加重,患者出现持续进行性呼吸困难,激素抗炎、平喘及重锤猛击广覆盖抗细菌治疗效果差,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随着诊治技术的提高,COPD合并曲霉菌感染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pulmonaryaspergillosis,IPA)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现就近年来有关COPD合并IPA的研究作一综述,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重视,利于在临床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粒细胞缺乏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血清中IL-17、Dectin-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3例确诊及临床诊断为IPA的非粒细胞缺乏患者(IPA组)、31例临床诊断为肺炎患者(肺炎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资料,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7含量;同时检测IPA组及对照组血清Dectin-1含量,并测定IPA组患者血清G试验、GM试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CRP的水平,随访患者预后,分析血清IL-17与其相关性。结果 IPA组患者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A组血清Dectin-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PA组血清IL-17与Dectin-1水平呈正相关(r=0.81,P〈0.05);IPA组血清IL-17、Dectin-1水平与G试验、GM试验、白细胞、CRP及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非粒细胞缺乏宿主曲霉感染时刺激Dectin-1产生,激活Th17细胞免疫反应,且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呼吸道曲霉菌分离阳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52例呼吸道曲霉菌分离阳性的COPD患者,根据我国IPA的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确诊IPA者7例,临床诊断18例,曲霉菌定植27例.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过去1年中多次住院等因素与COPD患者发生IPA有关;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过去一年中多次住院者是发生IPA的独立危险因素.IPA组住院病死率为84%,明显高于定植组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延迟诊断和治疗与预后相关.结论 接受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及过去1年中多次住院的COPD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曲霉菌分离阳性应视为IPA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IPA的MSCT表现。结果 35例血管IPA的MSCT主要表现为多发病灶25例,以肺野外周带分布为主26例;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影29例,伴晕征16例,出现空气半月征或空洞20例。6例气道IPA的MSCT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4例,以双肺中上野分布为主4例。15例血管IPA随访患者中,在出现晕征后的第2、4周分别出现空气半月征6例、空洞4例;5例气道IPA在随访1周时出现斑片结节融合4例,2周时支气管扩张4例,4周时4例支气管扩张加重。结论 血管IPA的MSCT多表现为肺野外周带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常伴晕征或空气半月征或空洞;气道IPA多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以中上肺野分布为主,常合并逐步加重的支气管扩张。IPA进展迅速,CT动态随访观察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医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与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予以两组影像学检查,并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累及前部(上叶前段、中叶、舌叶)分别占31.94%、22.22%,两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病变累及下叶背段与上叶尖后段分别占61.11%、11.11%,而累及下叶基底段分别占27.77%、86.11%,两组差异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形态病灶混合、胸膜改变、空洞、膈面粘连以及钙化灶显示率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样病灶、片状渗出性病灶、索条状纤维化显示率对比(P0.05)。结论:COPD疾病容易伴发肺结核,其临床特征不典型,所以影像医师需详细观察影像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他辅助检查趁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侵袭性肺曲菌病(invasive pulmonarya spergillosis,IPA)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25例确诊为IPA的肝移植患者胸部cT及临床表现。结果2l例(84.00%)IPA表现为肿块样实变,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在肿块样实变的病例中合并其他类型病灶,其中空洞18例,晕轮征14例,空气半月征8例。4例(16.00%)表现为斑片、大片实变影,无肿块样实变及空洞。25例(100%)IPA患者肺内病灶为多发。经抗真菌治疗后,18例较前好转,4例未见明显变化,3例较前进展。因侵袭性肺曲菌病死亡3例。IPA平均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1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9/25)。25例在诊断为IPA时均无低白细胞血症。结论肝移植术后肺内出现肿块样实变合并空洞、空气半月征及晕轮征等多种形态病灶高度提示IP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影响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间诊断的65例成人IPA患者的资料,并且诊断符合2008年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定义标准.胸部CT特征由两位从事胸部CT的高年资医生采用盲法解读患者的初次胸部CT表现,并对异常影像进行分类.根据IPA诊断后3个月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43)和病死组(n=22).采用成组t检验、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行两组间变量的差异比较,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 65例患者中,确诊23例(35%),临床诊断42例(65%).单因素分析发现3个月存活组和病死组之间肺外感染、基础疾病控制差和机械通气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所有CT特征(包括实变/块影、大结节、梗死状结节、晕轮征、磨玻璃征、小结节、中央低密度征、空洞、新月征、小气道表现、支气管扩张/壁增厚、胸腔积液和纵膈病变)以及侵袭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仅基础疾病控制差影响3个月预后(P=0.001,OR=0.024,95% CI:0.003 ~0.223,B=- 3.714,SE=1.129,Wald=10.821).结论 基础疾病控制状况是判断IPA患者3个月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本研究中CT特征不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