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ICU医护人员对ICU专科护士工作认可度及ICU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方法选择本院ICU专科护士所在科室的30名医生和60名普通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ICU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工作认可度调查表,调查其对ICU专科护士认可度;采用自我效能量表对49名ICU专科护士和60名ICU普通护士进行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结果93.3%以上的医生和86.7%以上的普通护士认为ICU专科护士在独立完成工作能力、解决专科疑难问题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应急能力、人力资源调配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都较强。ICU专科护士自我效能感总分为(3.10±0.36)分,普通ICU护士为(2.22±0.40)分,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11.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U专科护士自我效能感较普通ICU护士高。结论实践训练与理论一体化的ICU临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能力、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和同行认可度高的ICU专科护士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了ICU专科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科团队建设对高年资护士职业认同感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将300名高年资护士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要求至少参加一项专科团队并根据团队要求,完成培训和质控等工作;对照组除日常工作和培训外,不另作要求。干预前后分别测评两组高年资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高年资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科团队建设模式可以提高高年资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为护士的层级管理和稳定护理队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专科护士有效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法.[方法]对49名ICU护士专科培训前后采用理论考核、专科技能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对培训前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与未培训的ICU专科护士进行综合技能比较.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理论考核成绩占35%、专科技能考核成绩占35%、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工作能力、教学能力、专业经验).[结果]ICU专科护士培训前后理论考核、专科技能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U专科护士培训考核后与未培训的ICU专科护士综合技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前后实施综合技能考核,使临床培养ICU专科护士有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临床教学,提高了临床指导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及综合技术水平,提高了同行对ICU专科护士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12月专科培训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20名神经内科护士为观察组,以2016年1月~12月专科培训中未应用品管圈活动的20名神经内科护士为对照组,具体分析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专科理论知识得分、专科操作技能得分、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开展的无形成果显示护士执行力、对品管圈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效能感、持续改进意识都有明显提升。结论:在神经内科护士专科培训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提升护士的专科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对一"导师制对危急重症专科新护士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名危急重症专科新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采用传统带教和"一对一"导师制带教的形式完成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前后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职业自我效能感评价。[结果]两组护士干预后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但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专科新护士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带教,能有效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使其快速适应危急重症专科高压工作环境,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导师制专科住院总模式培养专业护士的效果,以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提高专科理论及技能,提高护士评估、观察及判断能力为目的,让护士在临床实践中能抓住重点问题,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选取我院各临床科室40名具有3年以上本专科经历、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参考《临床住院总医师的培训管理办法》以住院总医师、护士长和专科护士作为导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培训,实行24 h在岗,以理论联系实际的个案护理作为基本方法,观察40名护士在培训前后自我效能、护士核心能力、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4个方面的情况。结果 40名护士在培训后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和核心能力总分值均较培训前有不同程度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工作倦怠总得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2个维度较培训前有所改善。结论导师制专科住院总的培养模式能提高护士核心能力,提高护士职业自信心和工作满意度,提升护士自学能力,激发护士自我发展潜力,对稳定护士队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ADDIE模式应用于新入职护士岗位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按入院时间先后,选取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入职的80名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培训;将2019年入职的75名护士作为观察组,采用AD-DIE模式进行岗位培训.对比两组护士培训前后临床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培训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护士临床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及培训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ADDIE模式的岗位培训可提升新入职护士的临床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岗位培训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护士培训制在ICU新入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ICU新入科护士63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1名和观察组32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跟班方法培训,观察组采用住院护士培训制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两组护士的专科理论考试成绩、专科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医师满意度及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护士培训制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ICU新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提升ICU护理工作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儿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新招聘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开展传统教学模式培训,实验组开展基于OSCE模式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两组护士核心能力、心理状态变化,护士考核成绩。结果:培训后,两组护士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升(P0.05),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护士专科知识各项考核成绩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士操作技术、应急能力及综合素质各项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OSCE模式的儿科专业护理急救技能培训能改善儿科临床护士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其更好适应且胜任儿科住院与急诊相关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朱恒美  房树恒  刘洁  艾文婷  孙莹  许丽丽 《全科护理》2021,19(11):1570-1572
目的:探讨多元化培训模式在肝胆专科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25名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8月—2018年7月新入职的12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8月—2019年7月新入职的13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重点培养优秀带教老师、新入职护士统一理论授课、制订规范的带教及考核计划、专科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视频反馈教学等多元化培训模式进行规范化培训。两组时间均为1年。比较两组培训前后新入职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自我效能感、核心能力及带教老师、新入职护士对培训形式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新入职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核心能力、自我效能较对照组提升(P<0.05),培训后观察组带教老师及新入职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教学方法可提高新入职护士综合能力及新入职护士和老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ICU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在本院综合性ICU护士6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以常规进行ICU规范化培训一年;试验组在ICU的B区工作,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并给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一年。一年结束后,对两组人员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果:实验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2.
新护士夜班观察抢救能力评估及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护士夜班观察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观察抢救能力的方法。方法:将2008年8月工作的40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对她们独立值夜班前观察抢救能力进行评估,针对不足,采取应急流程指引、开展情景模拟训练及分期分批进入急诊室、ICU轮转等途径进行培训。将2007年8月工作的40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跟班制培训。使用自编问卷对两组新护士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事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在病情观察、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应急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高于对照组(P〈0.01),同事对新护士的满意度评价中,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重新护士夜班观察抢救能力的评估及培训,可提高新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夜间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急诊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进入急诊科的新护士28人设为对照组,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进人急诊科的新护士31人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培训方法,实验组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接受同伴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护士在知识、技能、奖惩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得分。结果:实验组护士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得分和受表彰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投诉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有助于提高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床旁培训在工作2—5年护士专科能力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院6个内科及6个外科科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个外科及3个内科的45名工作2~5年护士作为观察组,将另外3个外科及3个内科的43名工作2~5年护士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床旁专科培训方法。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专科理论知识评分及专科综合能力评分。结果实施后观察组45名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为95.6%,高于实施前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7,P〈0.05),专科理论知识测评成绩为(80.4±16.5)分,高于实施前的(69.8±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2,P〈0.01);实施后对照组43名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为83.7%,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54,P〈0.05),专科理论知识测评成绩为(72.7±17.6)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5)。实施后观察组的专科综合实践能力中护士的沟通交流、专科实践操作、专科健康教育指导、运用专科知识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测评成绩分别为(5.8±1.8),(6.8±1.5),(5.9±1.3),(6.4±1.7),(6.0±2.0)分,高于实施前的(4.9±2.0),(5.8±1.5),(4.9±2.1),(5.4±1.2),(5.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44,3.162,2.716,3.224,2.531;P〈0.05);实施后两组护士的沟通交流、专科实践操作、专科健康教育指导、运用专科知识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测评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82,2.553,2.235,2.344;P〈0.05)。结论床旁专科培训能明显改善工作2—5年护士的培训满意度、专科知识及专科综合实践能力,值得广大护理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借鉴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进修护士实施ICU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2009年30名进修护士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跟班方法进行培训两个月;将2010年43名进修护士设为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培训两个月,依据进修护士学习需求制订培训计划,根据计划执行规范化培训,包括入科教育、集中理论授课、操作技能示教、个性化培训等。结果观察组进修护士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得分、对带教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规范化培训可以提高进修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提高进修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化临床思维训练对ICU新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在ICU轮转的新护士30名作为对照组, 2017年8月-2018年7月在ICU轮转的新护士30名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操作示教的方法进行培训,观察组采用系统化临床思维训练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在岗位胜任能力及床旁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床旁综合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理论授课+操作示教的方法相比,系统化临床思维训练能更好地提高ICU新护士的专业能力和临床工作胜任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戴明循环(又称PDCA循环,plan-do-check-act cycle)对提高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轮转新护士的护理技能、理论水平及应急能力的培训效果的作用。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轮转的60名新护士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观察组护士采用PD-CA循环方法,即按计划(plan,P)、执行或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等4个阶段进行培训;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模式。比较两组护士培训结束时,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理论及模拟应急急救能力。结果观察组护士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理论、模拟应急急救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培训法是一个有效、持续改进的方法,促进了ICU新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低年资护士业务培训中实施情境模拟演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95名低年资护士(毕业参加工作1~3年)分为试验组(48名)与对照组(47名),试验组应用情境模拟演练培训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法。比较两组应对临床实际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及考核成绩。结果应对临床实际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及考核成绩,试验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情境模拟演练培训法,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应对临床实际事件的综合能力,使其快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培训模式对ICU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影响,为提高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寻找培训策略。方法:将48名ICU低年资护士按学历分层后分两期进行培训,每期2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名。实验组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案例分析与反思记录的培训模式,对照组采用集中理论培训与实践的传统培训模式。在实验初期、末期均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进行测评。结果:实验组在培训初期与末期总分和七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初期与末期开放思想、求知欲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培训后实验组七个维度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ICU两种不同培训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案例分析与反思记录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优于集中理论培训与实践的传统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CU进修护士临床带教的方法.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74名ICU进修护士作为试验组,80名ICU进修护士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护士采取改进后的带教方法,将角色适应理论应用于带教中;对照组遵循常规带教方法.评价进修前后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带教满意度.结果 进修后,试验组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带教满意度得分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