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乐趣  屈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84-1086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2]。在正常情况下,手部需要接受大量神经支配,完成很多精细活动和工作,但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功能的恢复效果常不理想,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较下肢困难且缓慢[3],成为卒中康复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脑卒中造成的手部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比例在我国最高达62.5%,慢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病率约为16%[1]。国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30%—40%[2]。吞咽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并发症[3—4]。每次吞咽动作的完成都涉及一系列神经肌肉反射性协同运动,因此,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有一定的难度。Mendelsohn训练通过增强喉部上抬的幅度与时长来扩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80%是由缺血性脑梗死导致[1]。脑卒中后约有55%—75%的患者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而手功能障碍占到其中的八成以上,这其中只有30%的患者能实现手功能的完全恢复[2—3]。脑卒中造成的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4],本文就任务导向训练、双任务训练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做一概述,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促进患者早日  相似文献   

4.
陈树耿  贾杰 《中国康复》2016,31(1):14-17
<正>脑卒中是导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1],大约80%的患者会遗留上肢功能障碍,而能实现功能完全恢复的约占33%。手是人体高度复杂的运动器官,脑卒中患者因偏瘫而完全丧失单手功能,能导致整体功能丧失高达27%[2]。从作业治疗的角度看,日常生活自理是脑卒中患者最大的愿望,而手功能恰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恢复手的功能、提高手的实用性是关键。传统常规的作业训练具  相似文献   

5.
刘四维  杨美  关敏  高强 《中国康复》2020,35(1):50-53
脑卒中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典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我国成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1],也是导致成年人长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50万。在所有脑卒中存活的患者当中有,70%~8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和谐[3-4]。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5-6],运动疗法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其他系统的机能改变,均易导致平衡失调[1],同时脑卒中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2]。表现为步态异常、行走[3]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仍是目前导致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原因[1],卒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2].约有50%以上的患者在卒中后感到疲劳[3],可能系由皮质兴奋性降低、疼痛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引起的,使呼吸及运动功能进一步受损[4-5].脑卒中患者中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可达51.7%,表现为呼气困难,呼气...  相似文献   

8.
步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外文献研究显示,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21%[1],有资料表明,发生摔倒的成人中以脑卒中偏瘫患者比例最高,在回归社区生活的脑卒中患者中跌倒发生比例为37.5%—73%,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2—3]。但目前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主要以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下肢分离运动为主的神经生理疗法为主,对于慢性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70%—80%的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障碍成为脑卒中后明显的后遗症之一,而手功能的恢复更为困难[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难以实现,故目前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成为目前康复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调控内脏活动,以使患者对自身肌肉收缩予以有效控制,运动导向性训练依据功能缺陷,行针对性治疗措施[3]。本文将两者同步结合起来,用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旨在明确应用优势,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3]。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患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甚至造成关节挛缩或者严重的疼痛,笔者采  相似文献   

11.
<正>膈肌是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穹窿状扁薄的阔肌,由中央部的肌腱和周围的肌纤维构成。膈肌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呼吸过程中80%动力来源于膈肌[1]。膈肌功能障碍是指气管内压的改变小于11cmH2O(1 cmH2O=0.098 kPa)[2],包括膈肌无力和膈肌瘫痪。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均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碍[3]。我国重症病房救治的患者中有72%的患者需进行机械通,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生存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存在[1],其中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损害要重于下肢,况且其恢复也较下肢困难[3]。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水平使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有所改善,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仍然较低[4]。因此,在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康复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会导致患者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情感及活动参与等功能受限[1]。其中,偏侧身体的无力和随意运动不全等运动功能障碍被称为偏瘫,其表现包括患侧身体肌电的兴奋性下降、共同运动模式出现和运动较少产生的关节活动受限等[2],以及因此导致的患侧肩痛和肩关节半脱位[3]。患者在活动中会表现出上肢够物能力障碍、手功能障碍、步行功能障碍。多种量表可以被用来评估脑卒中偏瘫,以反映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预后并指导治疗,而Brunnstrom六期评估法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偏瘫评估量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因素[1]。脑卒中幸存者多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约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2]。随着康复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得到了降低,然而仍缺乏先进有效的方法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正脑卒中在全球是高致死率的疾病。而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约20%—40%脑卒中患者可出现痉挛[1]。长期痉挛可引起肌肉短缩、关节活动受限、姿势异常及疼痛等,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并限制其日常生活[2—3]。目前,痉挛的治疗主要通过肉毒毒素注射、牵伸、热敷及电刺激。近年来,振动治疗被证实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痉挛[4—5]。尽管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cores,MAS)是目前最常用的痉挛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强制性运动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 ,约有半数留有运动残疾[1] 。传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但对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差。传统观点认为 ,上肢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应在发病 11周内 ,过了 11周 ,上肢功能几乎不可能再恢复[2 ] 。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 ,美国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raint inducedmovementtherapy ,CIMT或CIT)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 ] 。至今 ,该方法得到较大发展 ,并受到广泛关注。1强制性运动的基础研究强制性运动的基础研究可以追朔到 70年以前。 1940年 ,T…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大约85%的患者有上肢功能缺损,仅28.3%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灵活[1]。传统的康复训练只强调单一动作的完成,而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与日常生活脱节[2]。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3]通过限制使用健侧上肢,强制使用和训练偏瘫侧肢体,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脑循环偏瘫功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较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该技术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仪实时地将人体活动时产生的肌电信号转换成视听觉信号,反馈到大脑皮质,使人能及时了解神经系统对肌肉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是一种急性发病的脑血管病,是人类常见的三大致死病因之一。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增加,年龄≥40岁患病人数达1242万人[1]。脑卒中后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高达30%—60%[2],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参与受限的主要原因。有效的上肢康复训练可以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及生存质量[3]。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类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1],大约有55%—75%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其中,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受到极大的关注。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标准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