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息肉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胃镜室胃息肉检出患者52例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治疗,研究分析的52例患者,胃息肉发生位置在胃窦、胃体和胃底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8%;胃息肉患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在50~70之间的占55%;息肉直径在0.5cm以下的患者有28例;患者胃息肉以炎性息肉为主;胃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相对较大,而萎缩性胃炎发生率相对较小;大部分胃息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且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中老年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布在胃底、体部,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增生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无痛胃镜能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胃息肉是常见的癌前疾病。随着近年来对各类型胃息肉特点的深入研究,发现仅1.7%的胃息肉存在异 型增生和癌变,且绝大多数异型增生和癌变存在于直径>1 cm的息肉。传统的观念建议发现胃息肉即予切除,但常规 切除所有息肉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目前对不同病理类型以及直径较小的胃息肉是否需要内镜治疗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胃的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发病率在胃部肿瘤的5%以下。根据其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源性肿瘤和间叶源性肿瘤两大类,但上皮源性肿瘤少见,主要有胃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三种类型,而增生性息肉则是由于局部的胃粘膜上皮炎性增生而成,并非真正的肿瘤;胃间叶源性肿瘤则相对比较多见,主要有良性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血管瘤及脂肪瘤等。随着多排螺旋CT及各种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医生对此类病变的认识不断提高。笔者将对上述良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息肉癌变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实践证明,许多肠胃道癌瘤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尤其是腺癌性息肉癌变率更高。因此,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期病变的观点将逐渐被关注,但两者关系仍有争论。一、癌变率1.胃息肉癌变率 Ming等报告,炎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为0%;脉瘤性息肉却高达40%。日本中村报告胃息肉Ⅰ型癌变率为2.1%,Ⅱ型0%,Ⅲ型为14.6%,Ⅳ型26.7%,总的癌变率为3~5%。有病理报告25~50%可发生癌变。2.结肠息肉癌变率 有报告结肠腺癌性息肉癌变单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者可高出10倍。Morson认为,约有半数以上的结肠癌是由腺癌性息肉演变而来。一组统计3486例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10.4~16.8%,平均13%。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45启动子甲基化与胃息肉癌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经内镜下治疗的胃息肉78例(经病理确诊增生性息肉17例、胃底腺息肉38例、腺瘤性息肉23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各3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RT PCR)方法检测胃息肉、胃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45的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检测样本中miR145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息肉、胃腺癌以及相邻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uc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息肉和胃腺癌组织miR145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其miR145表达存在差异,且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显示Mucin蛋白在胃息肉和胃腺癌组织中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在胃腺癌组织中降低更明显。MSP结果显示胃息肉和胃癌组织中miR145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结论 miR145可能参与了胃息肉的癌变过程,其原因可能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关;miR145联合Mucin检测可能成为监测胃息肉癌变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病理上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1].非腺瘤性息肉直径多在1 cm以下,常伴有慢性胃炎,癌变机会很小;腺瘤性息肉直径多在0.5~2.0 cm,可发生癌变.胃息肉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 (PGⅠ、PGⅡ)含量及其比值(PGR)与胃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2例接受内镜下检查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并计算PGR,统计分析PGⅠ、PGⅡ、PGR与胃息肉病理分型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各病理类型息肉组中PGⅠ、PG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腺瘤性息肉组为著,其表达低于错构瘤性、增生性息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PGⅠ、 PGⅡ、PGR与息肉大小、位置密切相关.而PGⅡ在以上各分组的表达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G 浓度是判断胃息肉病理分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通过胃镜活检证实的胃息肉被纳入分析.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年龄、部位、大小、Hp状态方面的差异,不同性别胃息肉病理类型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胃息肉大小的差异.结果 纳入440例胃息肉.胃息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胃底腺息肉多见于女性,胃底腺、 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息肉分别为274、138、26、2例,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及幽门息肉分别为22、234、106、75、3例.<1 cm、1~1.9 cm、≥2 cm的息肉分别为392、40、8例.372例胃息肉经组织切片染色检测了Hp,其中Hp阳性的胃底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息肉分别为0、57、9、1例.不同部位的胃息肉存在大小的差异(P<0.05),各病理类型胃息肉的部位、大小及Hp状态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 胃息肉病理谱发生了改变,增生性息肉与Hp阳性相关,而胃底腺息肉与Hp阴性相关.掌握胃息肉的特点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指导治疗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胃息肉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息肉是消化道息肉中常见的一种,胃镜下见到的息肉是黏膜向腔内的局限性隆起,经临床观察,胃息肉可发生癌变,所以一经发现应及时早切除。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疼痛多发生于是腹部,为钝痛,无规律性与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并探讨血清PGⅠ、胃泌素17水平在胃息肉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08例接受内镜下检查治疗的胃息肉患者空腹血清PGⅠ及胃泌素17水平,统计分析PGⅠ、胃泌素17与胃息肉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及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年组血清PGⅠ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血清胃泌素17明显低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Ⅰ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不典型增生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1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息肉PGⅠ高于大息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息肉胃泌素17低于大息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I及胃泌素17水平与年龄、病理类型、息肉大小相关,检测血清PGI及胃泌素17水平有助于对胃息肉预后的判断,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胃息肉被发现,但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较高,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认为胃息肉的形成为浊毒、痰、瘀、虚相互兼夹致病,浊毒贯穿疾病始终,初期治疗以化浊解毒、消痰化瘀为主,后期以调阴阳、补气血为主,用之临床,效如桴鼓,炎性息肉可很快消除,对直径>2 cm的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李教授建议先行内镜下切除,再结合中药综合调理机体内环境从而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及癌变率,并举临床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检出的10 137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报告及临床资料.结果 10年间胃息肉的病理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增生性息肉所占比例由66.39%下降到43.05%(P<0.001),而胃底腺息肉由25.04%上升到48.47% (P <0.001);H.pylori感染率由57.78%下降到37.42%(P<0.05);异型增生发生率由3.79%下降到0.90% (P <0.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发生率由1.81%下降到0.56% (P <0.01).增生性胃息肉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由≤30岁组的73.62%下降到>70岁组的48.69% (P <0.001);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由31 ~ 40岁组的0.34%上升到>70岁组的6.28%(P<0.001);异型增生和HIN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分别是不超过60岁人群的3.89倍和4.75倍(P<0.001).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在胃底腺组(6.86%)明显高于非胃底腺组(3.54%)(P<0.001);胃底腺息肉组中H.pylori感染率(28.48%)明显低于非胃底腺息肉组(45.30%) (P <0.001);异型增生发生率在腺瘤性、增生性和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为60.47%、0.53%和0.20%;HIN发生率在腺瘤性、增生性和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为47.67%、0.07%和0.03%.胃息肉的数量及位置分布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年龄组、不同病理类型间均存在差异.结论 重庆地区10年间增生性胃息肉明显下降,几乎无恶变风险的胃底腺息肉已成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临床中是否有必要对所有胃息肉进行切除治疗,应结合息肉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及患者意愿后做出差异性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问:慢性萎缩性胃炎怎么治? 答: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  相似文献   

14.
娄文辉  张娜 《吉林医学》2007,28(8):1015-1015
目的:探讨老年胃息肉的病理分型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老年胃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表现、胃镜检查、病理分析、息肉切除和Hp检测,84枚胃息肉中腺瘤性息肉6枚(7.1%)、增生性息肉68枚(80.9)、错构瘤性息肉10枚(11.9%)。84枚息肉中64例行Hp检测,Hp阳性34例(40.4%)。结论:老年胃息肉应早期切除及进行病理分析,如Hp阳性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任莹 《当代医学》2021,27(15):103-105
目的 探究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胃息肉活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白光内镜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均存在胃息肉,并取出部分病理组织进行检测.依照病理检测结果采取息肉电切手术治疗,然后将切除后的息肉再次予以病理检测,比较2次检测结果以及最终病理检测结果.结果 白光内镜检查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显示,增生性29例,炎症性3例,错构瘤性58例,肿瘤性0例;息肉电切术检查胃息肉性质组织结果显示,增生性26例,炎症性5例,错构瘤性57例,肿瘤性1例;白光内镜检查胃息肉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11.11%,Ⅱ型占30.00%,Ⅲ型占51.11%,Ⅳ型占7.78%;息肉电切术检查胃息肉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12.22%,Ⅱ型占46.67%,Ⅲ型占35.56%,Ⅳ型占5.55%;90例患者实施电切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仅有1例患者属于肿瘤性胃息肉,且属于胃息肉山田Ⅲ型.结论 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检测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消化内镜依然存在漏诊、误诊现象,应提高消化内镜检测技术,进而提升镜检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符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大肠息肉、胃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发现的1 001例大肠息肉与1 219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大肠息肉和胃息肉的检出率、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及病理类型等。  结果  大肠息肉检出率(14.35%)高于胃息肉(8.15%, χ2=200.568,P < 0.001);2种息肉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P < 0.001)。胃息肉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 < 0.001),而大肠息肉男性高于女性(P < 0.001)。单发大肠息肉(91.71%)较单发胃息肉(73.17%)多见(χ2=232.500,P < 0.001);≥1.0 cm的大肠息肉(18.58%)较胃息肉(5.50%)多见(χ2=93.200,P < 0.001)。在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胃息肉癌变率较大肠息肉低(P < 0.001)。胃息肉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33.43% vs. 14.35%, P < 0.001),以多部位、多发以及较少癌变为特征。  结论  胃息肉与大肠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与普通人群具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级、随访、治疗等临床问题。方法:采用图像法DNA定量技术,对47例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细胞核进行DNA含量测定,并与15例无异型增生和10例残胃癌标本进行比较。结果:DNA含量(IOD、2cDI、5cER)及细胞核面积、周长、最大径和最小径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呈递增改变(P<0.01),而形状因子则呈递减改变(P<0.05);DNA含量直方图里规律性变化。结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具有不容忽视的癌变倾向,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与残胃癌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进行该项研究可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分级、随访、治疗及癌变预测提供客现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TNFR1表达在胃息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放大技术观察123例胃黏膜腺管开口,根据Sakaki标准进行胃小凹分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的TNFR1表达,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及不同胃小凹分型的TNFR1表达情况.结果 1、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基本形态与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之间关系密切(r=0.872,P<0.05);2、TNFR1的表达率在正常胃粘膜、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癌中分别为33.3%、42.1%、46.4%、87.5%、90.0%,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表达率与腺瘤性息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NFR1的表达率在胃小凹A型、B型、C型、D型、E型和F型中分别为23.9%、43.6%、44.4%、75.0%、83.3%、89.5%.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息肉性质的诊断与病理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TNFR1在可望作为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临床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分析了经胃镜和胃双对比造影检查证实的36例胃息肉病变.结果 36例胃息肉病变,单发27例,多发9例;共49个病灶,小于1cm 32个,大于1cm 15个,大于2cm 5个.增生性息肉32例,腺瘤性息肉2例;5例胃息肉并发胃癌.讨论胃息肉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胃双对比造影检查确诊.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密切,腺瘤性息肉有癌变的倾向被称为癌前病变;特别对病变大于2cm形态不规则并伴有萎缩及肠化的老年患者要高度重视,应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癌或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牛王兰 《甘肃医药》2009,28(5):397-398
胃息肉是由胃黏膜上皮增生所致,胃镜下见到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的局限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形态上分为:无蒂、亚蒂、有蒂息肉。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三类:(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2)腺瘤性息肉;(3)错构瘤性息肉。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窦部及体部,直径常小于2cm,一般无恶变倾向。增生性息肉有伴恶变倾向的是腺瘤样息肉,有些恶变早期的腺瘤样息肉病灶小、浅、很少浸润。而息肉镜下取材有局限性,不能反映全部息肉状态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