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外翻是趾骨和第一跖骨之关节倾斜超过15°,常呈对称性,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内侧关节囊附着处因受牵拉,可有骨赘形成。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患者的要求、外翻的程度、医师的常用方法等。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足母)外翻.方法:先采用改良McBride术,包括收肌止点移位、第一跖骨头内侧(足母)囊炎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缝合矫正外翻,再行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矫正跖内翻治疗38例52足(足母)外翻,结果:优良率达98%,与改良McBride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外翻,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外翻。方法:先采用改良McBride术,包括收肌止点移位、第一跖骨头内侧囊炎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缝合矫正外翻,再行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矫正跖内翻治疗38例52足外翻,结果:优良率达98%,与改良McBride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外翻,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拇外翻,方法;先采用改良McBride术,包括每收肌止点移位,第一跖骨头内侧每囊炎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缝合矫正拇外翻,再行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矫正跖内翻治疗38例52足拇外翻,结果:优良率达98%,与改良McBride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拇外翻,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改良McBride法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外翻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8例中重度踇外翻患者采用改良McBride法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外翻截骨术式治疗,在一个背内侧“S”形切口内用改良McBride法行跖趾关节炎性滑囊及骨赘切除,内侧关节囊紧缩缝合,踇收肌止点切断,纠正踇外翻畸形;第一跖骨基底关节面上0.5 cm处做外侧“V”形截骨,对合截骨面克氏针固定,纠正跖骨内翻。结果共治疗38例62足,经1~3年随访,踇外翻畸形矫正满意,优良率为96.2%。结论对中度踇外翻可同时矫正踇外翻及跖内翻畸形,纠正第一趾序列异常,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外翻(囊炎)并非第一趾的单一病变,而是一个常伴有其余足趾畸形和症状的第一趾列复合畸形。其诊断标准为:①第一、二跖间角≥10°。②外翻角≥20°。③较明显的外翻畸形或伴有囊炎[1]。由于畸形和疼痛,常需手术治疗。尽管至今已有150余种手术方法[2],但合适的手术方法的选择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患者的年龄。②第一跖骨的长度、内收程度、矢状面的位置、矢状面的旋转。③籽骨的位置。④骨密度。⑤足的软组织情况。⑥第一跖趾关节的匹配情况。⑦退行性骨关节疾病。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两种拇内收肌腱止点重建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改良McBride手术矫正轻、中度拇外翻27例36足,拇内收肌腱缝合于第一跖骨头外侧关节囊组(A组)14例19足,经骨孔缝合于内侧关节囊组(B组)13例17足。结果   A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分别改善(14.9±3.7)°、(4.2±1.2)°,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5±5;B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分别改善(18.1±4.3)°、(6.4±2.6)°,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8±6。两组比较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重建拇内收肌腱止点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畸形临床疗效相近,但是经骨孔与内侧关节囊缝合法矫正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优于外侧关节囊缝合法。  相似文献   

8.
Mu外翻(hallux abducto valgus,HAV)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表现为第一跖骨头内移,Mu趾向外偏。严重Mu趾畸形,第二趾被Mu趾挤向背侧趾间关节屈曲形成垂状趾,而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由于经常受压、磨擦使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关节囊增厚,骨质增生,发生Mu囊炎,继发疼痛。其病理改变归纳为:①Mu外翻,跖趾关节脱位;②第一跖骨内翻,Mu囊炎;③第二、三跖骨头处肼胝;④第二趾呈锤状趾;⑤第一跖趾关节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翻的发生、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Farmer术式治疗先天性内翻3例,足内侧坚硬索条2例为挛缩纤维条,1例为起自第5跖骨内侧基底,与副趾相关节的软骨性跖骨,给以切除;切除副趾;其中转移Y形皮瓣2例,转移Y形皮瓣加游离植皮1例;结果转移皮瓣及游离植皮片全部存活,第1跖趾关节恢复直线关系。结论Farmer手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内翻;先天性内翻源自足内侧多跖趾畸形的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0.
(足母)外翻是前足的一种常见的畸形,近年来,外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足母)外翻临床主要特点是(足母)趾向外侧偏移和第1跖骨的内翻,第1跖骨头内侧的骨赞和(足母)囊炎,一些患者合并有第2趾的锤状趾畸形和第2跖骨头下的疼痛性胼胝。根据上述特点,作者采用了第1跖骨的斜行外移截骨,缩短了第1和第2跖骨头之间的距离,使前足变窄,紧缩内侧关节囊,纠正坶趾的外侧偏斜。共施行此手术于100足,优良率达94%,本文还讨论了坶外翻的病因、病理、手术方法和生物力学等问题。该手术方法的优良率高,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POP矫形钢板内固定结合截骨治疗重度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第一跖骨内背侧入路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B-POP矫形钢板置于跖侧固定截骨段26例。结果 26例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外翻评分标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优23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治疗重度外翻时选用B-POP矫形钢板来固定第一跖骨截骨段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截骨部愈合快,并发症少,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重动力技术治疗外翻畸形的疗效,探讨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6年至今,应用双重动力技术治疗79例外翻(139足)患者,女74例131足,男5例8足;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1岁。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疼痛和趾畸形,术前均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角度。外翻角(HVA)平均为32°(52°~16°),第一二跖间角(IMA)平均为11°(22°~6°)。均不同程度伴有锤状趾和跖骨头下胼胝。术后进行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间角(IMA)、疼痛缓解、畸形矫正比较,评定其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囊炎症状完全缓解,无疼痛。无外翻、囊炎复发病例。患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间角(IMA)明显减小。结论:双重动力技术矫正外翻畸形,是笔者经大量临床实例验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病,表现为第一跖骨头内移,拇趾外翻,第一跖趾关节内侧拇囊炎。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很多,我院自1998年~2006年共收治143例、152足患者,均采用了手术矫形治疗,经长期随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各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病,表现为第一跖骨头内移,拇趾外翻,第一跖趾关节内侧拇囊炎.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很多,我院自1998年~2006年共收治143例、152足患者,均采用了手术矫形治疗,经长期随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各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三截骨术治疗重度足拇外翻40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三截骨术治疗重度足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足拇外翻40例(54足)采取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滑囊及骨赘,松解拇内收肌腱斜头、外侧关节囊和跖籽骨间韧带,采用三截骨术治疗重度足拇外翻。结果:随访0.5~2.0年,平均1.5年,优:21例,良:15例,差:4例,优良率90.0%;其中2例因伴帕金森病术后复发,另2例术后过早开始下地负重行走,导致拇外翻畸形复发。结论:采用三截骨术(Austin+Akin+第1跖骨基底截骨手术)治疗严重足拇外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外翻畸形是骨科常见疾病。治疗方法很多,其中手术治疗,大多在第一跖趾关节处进行。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有关并发症相对增加,最近对纠正不足和过度矫正引起重视。田氏报道77例行McBride手术者,34例得到随访,8例出现(足母)内翻,呈“杈状趾”畸形;14例行骨赘切除、内侧关节囊紧缩术,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赘切除及软组织手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应用自制骨刀经皮肤小切口切除第1跖骨远端及趾骨近端的骨赘,用2-0不可吸收缝线在内侧关节囊紧缩缝合牵引固定跖趾关节,拇收肌腱切断,术后"8"字形绷带包扎。结果共治疗40例患者,74足,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足拇外翻畸形明显改善。随访8个月~5年,优良率为98.6%.结论骨赘切除及软组织手术治疗足拇外翻疗效可靠,简单易行,可作为基层医院矫正足拇外翻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拇趾外展外翻畸形是足部常见的结构性畸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拇趾向外侧偏斜,严重者向外侧半脱位.第一跖骨向内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向内侧明显突出,跖骨头和软组织受鞋的长期压迫和磨擦可形成骨赘、拇囊炎肿[1].文献[2]报道拇外翻的发病率从2%~50%不等,因地区和人种有明显差异.我院自2009年从北京望京医院学习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畸形技术后,共治疗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量及分析第一跖骨头外移截骨(Lindgren术式)治疗外翻术前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 30例47足外翻患者术前测量足底各部位的压力,然后行第一跖骨头外移截骨,术后8周取出内固定螺钉,进行术后足底各部位压力测定,随访平均15月.结果 术后与术前跖骨头下压力相比,两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P<0.05),且重度组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升高(P<0.01).结论 第一跖骨头外移截骨术治疗外翻,在矫形的基础上不破坏外翻足的生物力学环境,截骨保留内收肌的方法,降低了以往其他术式因术后应力性转移产生足底胼胝疼痛的发生率,从而恢复了趾第一序列的正常解剖,使内在肌的肌力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0.
高锋 《四川医学》2001,22(12):1136-1138
目的拇内翻畸形是少见医源性疾病,多为拇外翻畸形行拇囊炎切除术后所致,其原因为截除过多的第一跖骨头而使跖趾关节不稳,患者疼痛,足畸形.本文企图时第一跖骨头内侧植骨矫正拇内翻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30例医源性拇内翻患者,8例采用第一跖骨头内侧植骨术,随访8.6年(2~22年).拇内翻畸形的最初表现为拇趾疼痛、穿鞋不适.较典型的疼痛局限于拇内侧,由鞋帮压迫所致,步行后痛加重.术前拇指关节被动活动范围背屈72°(60°~80°),跖屈12°(10°~20°)内翻角1 8°.结果所有患者与内翻有关的疼痛术后全部消失,术后背屈63°(60°~70°),跖屈10°,跖趾关节外翻角为1 9°(1 6°~22°).没有复发或残留内翻畸形.结论第一跖骨头内侧植骨术效果满意,此技术成败与先前手术导致内翻角度的大小有关,内翻畸形完全可以纠正到中立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