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良妊娠结局的现状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山东省潍坊市2家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就诊的孕产妇共计698人,通过查阅产妇病例、新生儿出生记录、现场询问和随访获得产妇和新生儿父亲的一般情况、孕期及分娩情况等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妊娠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15.09%;产妇营养状况好为妊娠结局的保护性因素(OR=2.28,95%CI:1.47~3.54,P〈0.05);而高龄产妇、有长期服药史、产妇异常孕产史、妊娠合并症、细菌或病毒性感染、有害因素接触史、羊水异常、胎盘异常等8个因素为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鼓励育龄妇女在最佳生育年龄段生育;注意孕期营养均衡;减少农药等有害因素的接触;加强孕期及分娩时的健康监护工作,特别是注意预防感染和妊娠合并症,防止胎盘异常和羊水异常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的生理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出生缺陷的患儿147例,以医院为基础的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对产妇的一般情况、既往生育史、孕期异常状况及患病情况等资料,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产妇、怀孕次数多、自然流产次数多、早孕反应严重、孕前和孕期有疾病史均为出生缺陷可能的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早孕反应严重(OR=2.197,95%CI:1.634~2.954)、孕前有疾病史(OR=2.089,95%CI:1.037~4.206)、孕期有疾病史(OR=1.562,95%CI:1.021~2.390)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孕前-围孕期保健,加强围孕期健康教育,重视严重早孕反应的预防和全面治疗,鼓励新婚夫妇进行婚前和孕前体检,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身体状况的产妇进行孕期保健指导,从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及其接触水平与不良生殖结局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天津、包头24所医院873名护士1021次妊娠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群组研究,接触组(350名,433次妊娠)孕前及孕期有明确抗癌药接触史,对照组(523名,588次妊娠)孕期及孕前均不接触抗癌药。应用暴露指数评估护士接触抗癌药的水平。结果 接触组自然流产率(14.1%)、先天畸形率(2.82%)及妊娠剧吐发生率(18.9%)、妊娠贫血发生率(10.2%)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0.76%、12.7%、5.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显示,接触抗癌药自然流产(OR.2.29,95% CI=1.46-3.59)、先天畸形(OR.3.63,95%CI=1.07-12.36)及妊娠贫血(OR=1.77,95%CI=1.03-3.05)的危险显著增加(P<0.01,P<0.05)。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的接触水平-反应关系的趋势χ^2检验,自然流产及先天畸形均随抗癌药接触水平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其χ^2值分别为3.86和14.62(P<0.05,P<0.001)。结论 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妊娠剧吐、妊娠贫血)及不良妊娠结局(自然流产、先天畸形)的危险增加,其不良妊娠结局随抗癌药接触水平的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生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异位妊娠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65例异位妊娠发生破裂患者和118例异位妊娠未发生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法。结果产次(DR=5.362,95%CI:0.843~9.785)、妊娠部位(OR=3.757,95%CI:0.458~6.857)、异位妊娠史(OR=3.785,95%CI:0.753~5.978)、异位妊娠史包块直径(OR=1.478,95%CI:0.742—2.424)是异位妊娠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妊娠部位、异位妊娠史、包块直径是异位妊娠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异位妊娠患者早期提高警惕性,避免发生破裂大出血导致严重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常州市武进区健康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的3538名健康人群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人群血尿酸水平为(326.69±90.30)μmol/L,男性(356.76±81.90)μmol/L,女性(253.97±64.6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4,P <0.001);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6.26%。男性20.54%,女性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6,P <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2,95%CI :1.01~1.03)、男性(OR =1.40,95%CI :1.01~1.95)、超重(OR =2.59,95%CI :2.09~3.20)和肥胖(OR =3.82,95%CI :2.89~5.05)、高血压(OR =1.45,95%CI :1.12~1.87)、总胆固醇(OR=1.17,95%CI :1.05~1.32)、甘油三脂(OR =1.19,95%CI :1.12~1.27)、血肌酐(OR=1.04,95%CI :1.03~1.05)、尿素氮(OR=1.18,95%CI :1.10~1.28)、谷丙转氨酶(OR=1.01,95%CI :1.01~1.02)均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年龄、超重和肥胖、高血压、血酯异常、肝功能异常等均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应加强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与儿童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采取两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宝鸡市区1029名0~14岁儿童进行哮喘危险因素调查,利用χ2检验分析过敏性家族史与儿童哮喘的关系。结果按照性别分层,男童中一级亲属哮喘史(OR=17.83,95%CI:2.36~134.77)、一级亲属其他过敏史(OR=1.92,95%CI:1.06~3.49)、二级亲属哮喘史(OR=4.18,95%CI:1.55~11.29)、二级亲属其他过敏史(OR=3.87,95%CI:1.27~11.79)均与儿童哮喘相关;女童中一级亲属哮喘史(OR=4.58,95%CI:1.28~16.02)、二级亲属哮喘史(OR=3.87,95%CI:1.41~10.66)与儿童哮喘相关;根据合并ORM-H,一级亲属哮喘史(ORM-H =7.94,95%CI:2.77~22.73)、一级亲属其他过敏史(ORM-H =1.80,95%CI:1.14~2.84)、二级亲属哮喘史(ORM-H =4.03,95%CI:1.98~8.19)、二级亲属其他过敏史(ORM-H =2.36,95%CI:1.11~5.00)也均与儿童哮喘相关。结论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儿童应尽量避免其他哮喘危险因素,以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心理、职业和饮食习惯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2010-2012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2471人,按性别相同、年龄±5岁1∶1匹配选取健康人群2471人。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检出12个相关因素。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有害职业史(OR =1.731,95%CI:1.337~2.242)、常吃腌制蔬菜、煎炸烹饪(OR =1.889,95%CI:1.398~2.551)、重盐饮食(OR =1.457,95%CI:1.169~1.818),婚姻生活差(OR =2.007,95%CI:1.111~3.623)、精神压抑(OR =1.274,95%CI:1.003~1.617)和缺乏自我调节(OR =1.460,95%CI:1.189~1.793)等7项因素为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结论 桐乡市恶性肿瘤的发病与多种暴露因素有关,精神心理因素已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西城区育龄妇女不良生育史的发生情况及与夫妻双方生活习惯的关系,为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2005—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12191位有生育意愿育龄妇女的不良生育史,夫妻双方生活习惯、危险因素接触及患病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不良生育史发生的因素。结果研究人群的不良生育史发生比例为2.1%,其中自然流产史发生比例为1.6%;妻子挑食,丈夫吸烟、饮酒者自然流产史发生比例高;夫妻至少一方接触毒物,妻子挑食,丈夫饮酒者死胎死产史发生比例高;夫妻至少一方吸烟,丈夫接触毒物者宫外孕史发生比例高,与无上述因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妻子挑食(OR=1.2,95%CI:1.0~1.4)、丈夫吸烟(OR=2.0,95%CI:1.4—2.8)者发生自然流产史的风险高;妻子挑食(OR=1.2,95%CI:1.0—1.4)、丈夫饮酒(OR=2.0,95%CI:1.4~2.8)、丈夫接触毒物(OR=6.3,95%CI:2.3—17.3)者发生不良生育史风险高。结论不良生育史的发生与夫妻生活习惯有关,预防不良生殖结局的发生应将夫妻双方均作为目标人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及流产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剖宫产术后再孕者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终止妊娠情况分为终止妊娠成功组(56例)和终止妊娠失败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存在的差异。结果56例终止妊娠成功率为65.12%,30例终止妊娠失败率为34.88%。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次数(t=-6.3307,P=0.000,OR=2.2677,95%CI=1.2653~4.7762)、停经时间(t=-5.5174,P=0.000,OR=3.6371,95%CI =1.8873~8.9321)、胚囊最大径线(t =-21.4629,P =0.000,OR =2.2689,95%CI =1.2931~4.5574)、子宫后位百分率(χ2=14.2356,P=0.000,OR=3.4642,95%CI=1.7432~9.8873)、胚芽百分率(χ2=4.5458,P=0.033, OR=3.6721,95%CI=1.9832~11.8732)及盆腔炎发病率(χ2=8.5831,P=0.003,OR=3.4571,95%CI=2.0412~10.6532)在两组间差异显著,是剖宫产术后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剖宫产后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失败率较高,且妊娠次数、停经时间、胚囊最大径线、子宫后位百分率、胚芽百分率及盆腔炎发病率均为导致终止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l:1配对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对201例0-6岁腹股沟疝患儿与对照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及0R值的95%CI。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便秘史(OR=3.520,95%CI:1.238。10.015)、啼哭不安史(OR:6.532.95%CI:2.651~16.091)、母亲孕前1个月和孕期前3个月腌制品摄入史(彻=2.529,95%CI:1.271.5.031)及贫血史(DR:6.809,95%CI:2.530~18.322)、儿童腹股沟疝家族史(OR=11.250,95%CI:4.766~26.553)与儿童腹股沟疝的发病存在显著联系。结论儿童便秘史、儿童啼哭不安史、腹股沟疝家族史、母亲孕前1个月和孕期前3个月贫血史及腌制品摄人史是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孕妇的住院资料,分娩足月活产儿5639例、早产儿540例,分为足月产组(≥37周孕龄)和早产组(<37周孕龄),比较早产组和足月产组发生早产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教育年限(≥16年)(OR=0.61,95%CI:0.48~0.78)、家庭平均月收入(>3000元)(OR=0.62,95%CI:0.50~0.78)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而母亲妊娠合并症,比如妊娠期糖尿病(GDM)(OR=3.97,95%CI:1.70~9.2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OR=4.43,95%CI:3.35~5.87)、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CP)(OR=4.88,95%CI:3.25~7.32)是早产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②按早产的病因分类,本研究中340例为自发性早产儿,余200例为医源性早产.经分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足月产相比,经产妇(OR=2.66,95%CI:1.87~3.76)、GDM(OR=4.52,95%CI:1.42~14.38),尤其是HDP孕妇(OR=14.19,95%CI:10.10~19.93)更易发生医源性早产,而ICP孕妇更多出现自发性流产(OR=12.875,95%CI:12.75~13.00).结论 应及早识别早产潜在的高危因素,加强围生期管理,以减少早产的发生,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住院治疗的471例ICP孕妇纳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ICP孕妇的孕周(χ2=38.834,P=0.000)、发病时间(χ2=21.470,P=0.000)、多胎妊娠(χ2=19.529,P=0.000)、合并高血压(χ2=10.963,P=0.001)、合并糖尿病(χ2=7.098,P=0.008)、合并乙肝(χ2=5.879,P=0.015)、ICP既往史(χ2=7.193,P=0.007)、生化指标(TBA:χ2=23.410,P=0.000;ALT、AST:χ2=6.114,P=0.013;TBIL:χ2=8.204,P=0.004;DBIL:χ2=5.361,P=0.021)水平与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病时间(OR=2.92,95%CI=1.37~6.22)、多胎妊娠(OR=2.29,95%CI=1.42~3.71)、合并高血压(OR=2.41,95%CI=1.09~5.33)、合并糖尿病(OR=1.95,95%CI=1.07~3.56)、TBA水平(OR=2.05,95%CI=1.05~4.01)是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其中发病孕周是ICP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妇发病时间、多胎妊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TBA水平是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对ICP孕妇的胎儿加强监护及采取治疗,结合孕周、病情变化评估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合适的分娩方式,可改善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试管婴儿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高危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试管婴儿孕妇合并GDM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试管婴儿孕妇648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合并GDM 112例,非GDM 536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试管婴儿孕妇GDM的危险因素。试管婴儿孕妇合并GDM的妊娠结局分析以106例试管婴儿孕妇合并GDM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120例试管婴儿孕妇非GDM和120例自然受孕GDM孕妇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从纳入的112例试管婴儿合并GDM孕妇中选取,排除资料不全病例,最终纳入研究组共106例;按照实验对照1:1:1原则,排除年龄、双胎等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干扰,对照组试管婴儿孕妇非GDM、自然受孕GDM组分别纳入了120例,分析三组妊娠结局、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试管婴儿孕妇的GDM发生率为17.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65,95%CI:1.06~2.58)、孕前BMI≥24 kg/m2(OR=1.55,95%CI:1.004~2.38)、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OR=2.25,95%CI:1.40~3.61)史、糖尿病家族史(OR=2.96,95%CI:1.61~5.44)、接受胚胎移植次数≥3次(OR=2.25,95%CI:1.40~3.60)、睡眠时间≤6 h(OR=1.94,95%CI:1.14~3.31)均为试管婴儿孕妇GDM的独立危险因素,日活动量≥1 h(OR=0.55,95%CI:0.35~0.86)为试管婴儿孕妇GDM的保护因素。试管婴儿孕妇合并GDM的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试管婴儿非GDM、自然受孕GDM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试管婴儿孕妇及早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足够睡眠,能有效预防GDM的发生;试管婴儿孕妇合并GDM产生多种不良妊娠结局,需加强孕期监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北京市通州区妇女妊娠期孕期睡眠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妇女孕期睡眠障碍的预防,促进母婴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通州区妇幼保健院门诊产检的单胎孕妇开展问卷调查,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收集孕期睡眠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 结果 被调查1889例孕妇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6.1%,其中孕早、中、晚期检出率分别为14.4%、11.9%和20.2%。多因素分析发现,被动吸烟(OR=3.61,95%CI:1.84~7.09)、年龄<35岁(OR=1.65,95%CI:1.08~2.53)、居住在城市(OR=1.38,95%CI:1.06~1.80)、早产儿分娩史(OR=3.18,95%CI:1.41~7.17)、自然流产史(OR=2.01,95%CI:1.26~3.20)、人工流产史(OR=1.50,95%CI:1.08~2.0)、孕早期(OR=1.08,95%CI:0.74~1.56)、孕晚期(OR=1.94,95%CI:1.40~2.70)、自我认为健康状况不佳(OR=6.30,95%CI:2.25~17.63)、接触放射线(OR=2.29,95%CI:1.38~3.79)与孕期睡眠障碍有关(均P<0.05)。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妇女孕期睡眠质量不应忽视,尤其是孕早期和孕晚期。被动吸烟、不良生育史、接触放射线等因素与睡眠不佳有关。应加强对睡眠问题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提高睡眠质量,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孕早期环境因素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影响,为防治先心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和湘雅二医院治疗的无先心病家族史的0~7岁湖南籍的汉族先心病患儿为病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先心病病例和对照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摄入叶酸(OR=0.340,95%CI:0.178~0.649)、饮牛奶(OR=0.660,95%CI:0.460~0.947)、食用肉类(OR=0.771,95%CI:0.583~0.867)、妊娠反应(OR=0.457,95%CI:0.271~0.770)可预防先心病的发生;感染(OR=2.736,95%CI:1.462~5.121)、用药(OR=2.735,95%CI:1.483~5.044)、化学毒物接触(OR=2.764,95%CI:1.065~7.177)、重大精神刺激(OR=2.211,95%CI:1.022~4.782)是引起先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妇加强孕早期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感染、用药,防止化学毒物的接触,可预防儿童先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8 264例住院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 - 2018年12月在海南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8 264例,参考2010年国际妊娠糖尿病研究协会(IADPSG)制定的GDM诊断标准分为GDM组(n = 1 207)和非GDM组(n = 7 057)。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 264例孕妇发生GDM 1 207例,GDM发病率为14.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 = 2.337,95%CI:1.512~5.480)、孕前BMI≥25 kg/m2(OR = 3.193,95%CI:2.485~10.108)、孕次≥3次(OR = 2.104,95%CI:1.382~4.927)、产次≥3次(OR = 1.862,95%CI:1.204~3.218)、流产次数≥2次(OR = 2.902,95%CI:2.114~7.913)、高能量摄食(OR = 5.714,95%CI:4.526~12.685)及饮食不规律(OR = 3.319,95%CI:2.905~10.794)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35岁、孕前BMI≥30岁、孕次≥3次、产次≥3次、流产次数≥2次、高能量摄食及饮食不规律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孕妇加强GDM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antineoplastic drugs,ADs)医护人员不良妊娠结局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改善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方法对深圳市3家医院23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接触组119人(孕次153次),对照组116人(孕次156次)。获取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自然流产、胚胎停止发育、畸胎及死胎)发生率,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接触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接触组22名医护人员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5%,接触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是对照组的8.543倍(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接触年限增加(OR=1.181,95%CI=1.004~1.389,P=0.044)是医护人员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参与医院开设课程(OR=0.185,95%CI=0.036~0.954)、科室培训(OR=0.056,95%CI=0.005~0.633)及同事间交流学习ADs相关危害知识(OR=0.094,95%CI=0.015~0.605)、处理ADs时使用N95及以上口罩(OR=0.127,95%CI=0.021~0.782)、佩戴双层乳胶手套(OR=0.071,95%CI=0.008~0.612)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职业接触ADs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应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改善职业安全现状,最大化减少ADs带来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