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障碍患者行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常规IVF—ET治疗877周期,其中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期间开展短时受精并对受精障碍周期行早期补救ICSI的546周期作为研究组,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期间未开展短时受精、早期补救ICSI的331周期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通过IVF后6h观察卵母细胞是否排出第2极体评估受精,对完全未受精和低受精周期中未见第二极体排出的成熟卵母细胞立即行早期补救ICSI,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研究组中行早期补救ICSI的70周期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指标与同期179个常规ICSI周期相比较。结果研究组通过早期补救ICSI,受精率、周期冷冻率、优质胚胎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O.01),因受精失败取消移植率显著降低(P〈O.01)。早期补救ICSI周期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与常规ICSI相似,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常规ICSI,≥3原核(PN)异常受精的比率较常规ICSI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VF后6h行早期补救ICSI能提高常规IVF卵的利用率,并获得与常规ICSI相似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体外受精后6h应对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体外受精(IVF)后6 h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half ICSI应对受精失败的优劣。方法16例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采卵当日选取4个卵母细胞行ICSI,其余卵行常规IVF(half ICSI组);39例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在常规IVF后6 h补救ICSI(6 h补救ICSI组),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指标。结果6 h补救ICSI组的受精率和冷冻胚胎比率显著高于half ICSI组,(分别为P0.01、P0.05);两组的卵裂率和优质胚胎比率无显著差异,妊娠率、种植率和累积妊娠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IVF后6 h补救ICSI可应用在所有IVF周期,ICSI指征明确;half ICSI只能应用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工作中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在优先选择IVF后6 h补救ICSI的前提下,结合应用half ICSI,可提高受精失败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受精完全失败的体外受精 (IVF)周期及时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CSI)进行补救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 :取精卵共培养 16~ 18h后受精完全失败的 16个周期 ,及时将所有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进行补救ICSI。 结果 :行ICSI后 ,卵母细胞异常受精率为 17.9% ,正常受精率为 4 2 .7% ,正常卵裂率为79.6 % ,种植日优质胚胎率为 2 9.7%。 16个周期共移植胚胎 5 4个 ,平均每个周期种植 3.4个。共获得 3例妊娠 ,临床妊娠率 18.8%。 结论 :补救性ICSI是否有临床应用价值 ,主要与可供行补救ICSI的卵母细胞数量和取卵当日卵母细胞的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常规IVF失败后补救ICSI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常规IVF周期中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 2 5 %时 ,应用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 (ICSI)技术进行再受精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在我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接受IVF ET治疗5 4 6个周期中 ,精子参数正常者行常规IVF ,受精失败或受精率低于 2 5 %行补救性ICSI 17个周期。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治疗 ,取卵后 4~ 6h受精 ,16~ 18h后观察 ,发现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 2 5 % ,立即行补救ICSI,16~ 2 0h后观察受精情况。 结果 :10个周期受精率低于 2 5 % ,共有未受精卵 112个 ,其中MⅡ 期 89个 ;显微注射 89个 ,受精 5 0个 ,受精率 5 6.2 % ;共有 5例妊娠 ,3例单胎 ,1例双胎 ,1例流产 ,其移植胚胎包括来源于第 1d受精卵和补救性ICSI后受精卵 ;2个周期有冷冻胚胎 ,1例妊娠。 7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 ,共有未受精卵 79个 ,其中MⅡ 期 4 7个 ;显微注射 4 7个 ,受精 2 9个 ,受精率 61.7% ,5个周期有胚胎移植 ,1例妊娠。 结论 :补救性ICSI是常规IVF周期受精失败后的可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与部分(Half)-ICSI两种授精方式在体外受精(IVF)助孕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6个常规IVF发生受精失败的移植周期。其中30个周期为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早补救ICSI组),46个周期为Half-ICSI授精方式(Half-ICSI组)。分析受精情况、胚胎质量、种植率、妊娠率、抱婴回家率、出生缺陷和卵母细胞利用情况。结果早补救ICSI组与Half—ICSI组的双原核(2PN)受精率、多PN受精率、1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妊娠率、抱婴回家率、出生缺陷无显著差异(P〉0.05)。但早补救ICSI组卵母细胞利用率高于Half-ICSI组,平均受精卵数分别为(6.30±2.96)和(4.20±1.75)(P〈0.001),胚胎数分别为(6.20±2.89)和(4.11±1.68)(P〈0.001),冷冻胚胎数分别为(3.20±2.76)和(1.56±1.68)(P〈0.01)、冷冻周期率分别为76.67%和50.00%(P〈0.05)。结论在常规IVF完全受精失败的周期,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与Half-ICSI授精方式的受精率、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类似,但前者有更好的卵母细胞利用率和更多可利用胚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后判定为完全受精失败患者于不同时间行补救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行短时授精后完全受精失败的补救ICSI周期。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07个周期,根据IVF授精后行补救ICSI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授精后4~5 h(A组,n=55);B组:授精后5~6 h(B组,n=219);C组:授精后6~7 h(C组,n=117);授精后>7 h(D组,n=216)。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结局指标。结果4组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50.91%vs.59.14%、63.14%、56.80%)(P<0.05);D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低于其他3组,且与B组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短时授精发生完全受精失败的周期,授精后4~7 h行补救ICSI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结局,其中授精后5~6 h行补救ICSI的临床结局最好,应尽量避免授精后7 h行补救ICS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中心行首次IVF治疗的5 029个取卵周期,IVF受精4~6h后根据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判断受精与否,对半数以上卵母细胞未受精的患者实施补救ICSI,其余患者继续行常规IVF,比较补救ICSI组(n=413)及常规IVF组(n=4 616)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结局,并计算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临床结局的贡献值。结果早期补救ICSI组原发性不孕患者的比例及不育年限显著高于常规IVF组,输卵管及盆腔因素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IVF组,基础FSH显著低于常规IVF组,窦卵泡数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均0.01);补救ICSI组获得了较多的卵母细胞数[(9.65±5.20)vs.(8.89±5.48)个]及成熟卵数[(8.36±4.56)vs.(7.88±5.01)个](P0.01),但受精数[(6.22±3.70)个]与优质胚胎数[(2.94±2.76)个]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分别为(7.05±4.74)个、(3.40±3.03)个](P0.05),同时多原核(≥3PN)胚胎率(5.85%)也显著低于常规IVF组(8.26%)(P0.01);两组患者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双原核(2PN)受精率的贡献值为4.25%,对优质胚胎率的贡献值为3.67%,对临床妊娠率的净贡献值为2.72%,总贡献值为3.49%。结论早期补救ICSI取得了和常规IVF相似的临床结局,有效提高了首次IVF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是针对IVF周期受精完全失败或低受精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对体外受精能力缺陷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令波  冯婷  陈娟  钱云  刘嘉茵  张燕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12):895-896,899
目的:评价前一周期行体外受精(IVF)失败和受精率低后,改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受精效果。方法:行ICSI治疗的113例患者136周期分为两组:因严重少弱精子症而行ICSI的106个周期(组1);因前次常规IVF受精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0%而改行ICSI的30个周期(组2)。比较两组间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的差异,并对第2组受精率的分布进行分析,以了解改行ICSI后受精效果的改善情况。结果:改行ICSI后,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显著性(70.49%vs72.02%;38.28%vs38.81%)(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7%和40.00%,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改行ICSI后,大部分周期(70.00%,21/30)的受精率都在50%以上,平均受精率为79.79%,受精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结论:IVF受精失败和受精率低可以通过行ICSI而获得较好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部分卵子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必要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98个治疗周期患者的同胞卵分别实施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浆内单精子注射,对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分析.结果 (1)IVF组受精率47.08%,ICSI组受精率86.61%,两组比较,ICSI组高于I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8周斯妊娠率41.05%,种植率26.07%;(2)IVF组全部受精失败19例,占19.39%,低受精(受精率≤25%)7例,占7.14%,不受精和低受精总和占26.53%,ICSI组没有不受精患者;(3)IVF不受精组由于移植了ICSI组胚胎妊娠率31.58%,而IVF/ICSI均受精组妊娠率43.42%,IVF组不受精组妊娠率低于IVF/ICSI均受精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8周期IVF组可利用胚胎203枚,胚胎利用率57.18%,而ICSI组可利用胚胎519枚,胚胎利用率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不孕人工授精3次以上未孕、疑有IVF受精障碍患者和男性精液临界值的患者应及时行同胞卵IVF和ICSI,避免全卵受精失败和受精率低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卵泡发育阻滞患者采用未成熟卵体外成熟(IVM)培养治疗结果。方法常规IVF治疗患者11例,在促排卵过程发生卵泡发育阻滞时,取卵行IVM培养成熟后,卵母细胞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以获得受精卵并最终实现胚胎移植。统计分析未成熟卵的成熟率、卵母细胞的受精率、胚胎的发育情况及临床结果。结果共获取卵母细胞128枚,其中成熟卵21枚,行ICSI后15枚正常受精,获10枚正常卵裂胚胎,全部移植3例,均未妊娠;107枚未成熟卵,经IVM、ICSI和体外培养后,成熟率、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分别为72.9%、75.6%、78%及39.1%,胚胎移植后3例临床妊娠(新鲜周期2例,冻融周期1例)。结论常规IVF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发育阻滞的卵泡在体外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仍有成熟、受精、继续发育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临床妊娠。IVM技术是改善IVF中发生卵泡发育阻滞患者结局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