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永久性与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在血透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观察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透长期通路的效果,比较两种双腔留置导管的并发症。方法:我院1998年12月~2000年9月,行带涤纶套双腔深静脉留置导管手术24例,年龄30~81(平均60)岁,术前平均血透30.6个月,平均内瘘(和腹透置管)手术3.5次,留置通路经颈内、颈外或锁骨下静脉。随机观察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15例,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留置,年龄10~65(平均42)岁。以尿素清除指数KT/T和UUR为透析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带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入路分别有12例、8例和4例,长期留置导管已使用150个病人月,平均使用6.5(1~19)个月,使用长期导管血液透析共1812例次。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6例84次,发生率为2.3%透析例次;发生感染7例12次,发  相似文献   

2.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3.
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分析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3年3月新留置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使用时间大于6个月的患者111例,导管留置总时间为1090个患者月,平均已留置时间为9.8个月。所有导管均选用Quinton Permcath带cuff长期留置透析导管,插管部位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为左颈内静脉、髂外静脉。出现导管并发症(感染、血栓等)予对症处理。结果 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8.1%。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4.5%。111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5.4%,2例为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4例为真菌感染,1例治愈,3例拔管并重新置管。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9%,发生血栓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6d;20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通畅,成功率为95.2%,其中18例再次发生导管血栓,5例患者加服血小板抑制剂后能保持导管长期通畅,13例仍多次发生血栓,改服华法林后,9例有效,另4例改建内瘘或移植血管。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使16例患者的导管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6个月。结论 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留置和长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导管血栓形成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可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MST)用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将31例同期拟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MST置管,其中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进行。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8例(80.0%)、出现并发症(静脉炎)1例(10.0%)、满意度评分(2.76±1.43)分,对照组分别为11例(52.4%)、4例(19.0%;静脉炎1例,血栓形成2例,进入分支血管1例)、(1.93±0.41)分,两组比较P分别〈0.01、〉0.05、〈0.05。结论B超引导下MST用于PICC可减少静脉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期尿激酶治疗对改善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功能和提高透析充分性的作用。方法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小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例,导管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者13例。记录透析血流速,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和溶质清除指数(SRI)。每2周重复尿激酶封管,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个月者,透析血流速下降,Kt/V、SRI分别为1.12±0.22和57.2%±9.1%,较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者降低(P<0.05、P<0.01);经过定期尿激酶治疗,透析血流速、Kt/V和SRI与近期插管透析者比较无差异。结论定期尿激酶治疗,可以有效保持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功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7.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退出原因 ,延长其使用期限。  方法 :随访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 ,记录导管使用终点。  结果 :①实施深静脉留置长期带涤纶环导管术 1 39例次 ,其中 1 0例次为再次置管 ;经颈内静脉入路 1 0 4例次 (成功率 98% ) ,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 1 3例次 (成功率 81 % ) ,经锁骨下静脉 2 2例次 (成功率 95 % )。置管成功率 1 0 0 %。②导管使用期限 :平均 (1 4 5± 1 0 4 )个月 ,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 :>72个月 1例 ,>36个月 7例 ,≥ 2 4个月 1 8例 ,≥ 1 2个月 37例次 ,≥ 6个月 4 2例次 ,<6个月 30例次 (大部分在继续使用 ) ,其余失访。观察导管使用终点 6 5例次 ,约占 4 6 % ,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 3~ 4 6 (1 0 2± 8 3)个月。退出原因 :患者死亡 4 0例 ,其余为感染拔管、导管拔脱、血流不畅和肾移植。在导管使用终点 ,90 % (5 8/ 6 5 )的导管功能良好。③导管透析充分性 :1 1 4例患者透析后尿素下降率平均 70 % ,平均Kt/V达 1 5 5。与内瘘透析患者Kt/V =1 5 0±0 33(n =30 )比较无显著差别。④导管动静脉端反接对透析效果影响 ,比较 35例导管动静脉端正接和反接 ,血流量2 0 0~ 2 5 0ml/min ,单次透析正接Kt/V =1 5 5± 0 4 3,反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我科近三年来透析患者两种临时血管通路(颈内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临时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观察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1月149例血液透析患者两种临时血管通路(颈内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置管情况,对两种临时血管通路的留置时间、血流量大小、透析充分性、安全性、感染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有149例血液透析患者行临时深静脉插管,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0例,股静脉置管109例。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为(27.2±11.1)天,股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为(15.9±10.4)天,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可获得稳定的血流量,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充分性用KCV评价,KCV〉1.2为透析充分。颈内静脉置管组KCV均〉1.2,股静脉置管组有5例KCV〈1.2,可能与导管血栓形成有关,经导引钢丝疏通或尿激酶处理后KCV改善,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颈内静脉置管组发生误穿动脉1例,股静脉置管组发生误穿动脉4例,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血气胸、空气栓塞、明显血肿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相比两组无明显差异。置管后发生导管感染26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发生1例(2.5%),股静脉置管组发生25例(22.93%),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深静脉置管建立的临时血管通路均可获得稳定的血流量,透析充分性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颈内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要显著长于股静脉置管,而感染发生率则显著低于股静脉置管,故笔者认为颈内静脉置管是血液净化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胸腔静脉导管留置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6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法德  刘斌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262-1263
目的观察每周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静脉导管留置治疗胸膜粘连分隔的效果。方法渗出性胸膜炎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胸腔静脉导管留置,每周1次胸腔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0.9%氯化钠20ml;对照组常规胸腔穿刺仅注射0.9%氯化钠20Hd。两组口服化疗方案均为2SHRZ/4HR。结果治疗8周后,B超检查:形成纤维分隔、粘连及胸膜肥厚,治疗组3例,对照组12例(P〈0.01);胸水消失时间:治疗组(18.3±4.2)天,对照组(22.6±5.6)天(P〉0.05);胸膜厚度及肺功能FEV,%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静脉导管留置可以减少胸液分隔,粘连及多房的形成,减轻胸膜肥厚,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术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置静脉导管的方式将其分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36例)和CVC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次数、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中位数:14 d vs 7 d;z=-4.983,P <0.001),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1%(11/36) vs 41%(14/34);χ2=0.859,P=0.354]。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5例),而在B组中未观察到静脉炎的发生(χ2=3.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持续引流加胸腔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60例,随机分为引流组及穿刺组,每组30例。引流组胸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0,000U;穿刺组胸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10mg。两组均按同样方案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引流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2134±203ml,显著多于穿刺组的1356±213ml(P〈0.05);治疗后胸膜厚度为2.78±0.24mm,显著低于穿刺组3.24±0.29mm(P〈0.05);且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作肺静脉造影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3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无肺静脉造影组(n=18)和肺静脉造影组(n=16),无肺静脉造影组不作肺静脉造影,余步骤与肺静脉造影组相同,两组均在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心房及肺静脉,再分别行左、右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为肺静脉与心房完全电隔离。结果无肺静脉造影组消融术时间[(92.78±19.46)minvs.(106.44±20.18)min,P0.05]及X-线曝光时间[(11.47±4.32)minvs.(16.06±8.72)min,P0.05]少于肺静脉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心房三维重建时间[(6.22±2.65)minvs.(6.31±3.00)min,P0.05]、左、右侧环肺静脉消融时间[(21.61±7.66)minvs.(20.50±8.09)min,P0.05;(17.33±10.22)minvs.(17.48±7.86)min,P0.05]及即刻消融成功率[100%(18/18)vs.100%(16/1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作肺静脉造影,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房颤消融治疗,可达到相同消融效果,可节省消融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步骤、耗材和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接触标测与传统导管方法对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且伴晕厥的住院患者共29例,应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进行消融组10例,采用传统标测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对照组19例。结果两组手术消融的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但非接触标测组消融的部位减少[(3.3±2.1)个比(5.6±3.1)个,P0.05],手术时间[(73.4±34.6)min比(129.6±56.9)min,P0.05]、X线曝光时间[(13.2±7.8)min比(24.4±19.7)min,P0.05]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随访的复发率有降低趋势。结论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消融伴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比常规消融更可靠、省时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国产ColumbusTM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两次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环形标测电极和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使用Columbus系统构建左房和肺静脉电解剖结构后行房颤消融。另取10例使用CaaoXP系统辅助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必的线性消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建模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4)minVS(9±4)min;(13±3)minVS(4±5)min;(35±8)minVS(33±9)min,P均〉0.05]。实验组总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35±20)minvs(120±17)min,P〈O.05]。两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术后至少1年的随访时间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患者复发。结论国产Columbus三维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  相似文献   

15.
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气胸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兴华  张芳  黄玉蓉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05-160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气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各种病因的气胸病例中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气胸的病例2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1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引流和反复多次的胸腔穿刺抽气治疗,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出现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11例患者均得到根治性治愈,治愈率达100%,鼹种方法相比:胸膜腔气体吸收时间(3.24±1.76天 vs 10.14±2.72天),胸膜反应(0% vs 11.76%),住院费用(1291.52±716.59元 vs 1736.49±1211.43元),各项指标对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人治疗气胸简单易行,出血少,创伤小,抽气过程中可随意控制抽气速度,可反复使用,治疗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右室流出道尖峰电位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39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初步定位心律失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将患者分为尖峰电位标测组(n=20)和起搏标测组(n=19)。尖峰电位法的消融靶点为激动最提前的尖峰电位。结果尖峰电位组20例患者中有3例因未能标测到尖峰电位,故转为单纯起搏标测组,成功率为94.1%(16/17)。单纯起搏标测组中1例未能诱发心律失常,1例因并发症终止手术,1例消融失败,成功率为95.0%(19/20)。两组的成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尖峰电位组操作时间(55±20.1 mins)和X线透照时间(27±12.5 mins)均低于起搏标测组(分别是72±27.8 mins;36±14.1mins。P均<0.05)。结论尖峰电位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标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溶栓并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16)岁,急性下肢缺血病程平均(7±4)d,平均糖尿病病程(8±6)年。根据下肢动脉血栓部位与腹股沟韧带关系,将患者分为中央型(8例)、周围型(22例)及混合型(16例)共3组,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导管溶栓治疗的差异,并观察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多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周围型血栓患者导管溶栓尿激酶用量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280±40)、(350±60)、(360±40)万U,F=184.47,P〈0.05],周围型血栓患者溶栓持续时间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52±12)、(76±20)、(72±14)h,F=1203.39,P〈0.05];而中央型与混合型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溶栓后的残余狭窄均予以腔内介入治疗。治疗完成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0.31±0.15)、(0.95±0.31),t=15.312,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范围越广,导管溶栓药量越大,溶栓周期越长;导管溶栓结合腔内治疗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注射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诊断为Ⅲ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注射组(P组,15例)与肾上腺素间断静脉注射组(Ⅰ组,15例)。P组全麻诱导前30min开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Ⅰ组仅在诱导期根据血压变化间断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记录桡动脉置管后(T0)、诱导后2min(T1)、4min(T2)、气管插管前(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时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诱导期麻醉药物与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T2、T3、T5时间点,P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I组(P0.05)。T2、T3、T4、T5时间点P组的脑电双频指数值显著低于I组(P0.05)。两组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咪达唑仑用量明显高于I组[(0.17±0.01)mg/kgvs.(0.13±0.02)mg/kg,P0.05],而肾上腺素用量小于I组[(46.1±3.8)μgvs.(50.0±5.3)μg,P0.05]。结论全麻诱导期持续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增强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对麻醉药物耐受性,更有利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