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速度因素对躯干等速肌力测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研究速度因素对躯干等速肌力测试的影响,探讨等速肌力测试用于躯干肌肌力评定的最佳速度参数。方法:健康男性30例,使用美国产BIODEXⅡAP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测定躯干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总功(TW)、相对总功(TW/BW)、功率(AP)和屈/伸比值(F/E),测试角速度分别选用60°/s、180°/s和240°/s,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的PT、PT/BW、TW/BW和A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0°/s组PT、PT/BW、TW/BW和AP同180°/s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180°/s组同240°/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速度对躯干肌肉的等速肌力测试的影响是明显的,进行测试和训练时,选择低速指标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训练对腰痛患者的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训练效果,探讨改善慢性腰痛的更优角速度。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男性慢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手段;B组、C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选取角速度为30°/s和90°/s的等速肌力训练,每周3次,共训练4周。训练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记录峰力矩和平均功率。结果训练后,B组和C组屈、伸肌峰力矩及功率均大于A组(P 0.05),C组屈、伸肌峰力矩小于B组(P 0.05),屈、伸肌功率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训练后,B组、C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t 4.098,P 0.01),且均低于A组(P 0.05),C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提高腰痛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和功率,低角速度(30°/s)等速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和正常健康青年腰部本体感觉及肌力的差异,并分析腰部本体感觉与肌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青年CNLBP患者纳入腰痛组,25例正常健康青年纳入对照组。采用CON-TREX等速系统测试其腰部本体感觉及腰部屈肌、伸肌肌群在60°/s角速度下的等速向心肌力。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AE)作为个体本体感觉评价指标,以各肌群的峰值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及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E)作为等速向心肌力观察的主要指标。并分析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与腰部肌力的相关性。结果:(1)腰痛组患者腰部前屈、后伸的AE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腰痛组患者伸肌肌群的PT及PT/BW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患者屈肌肌群的PT及PT/B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腰痛组F/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腰痛组腰部AE值与PT、PT/BW及F/E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青年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及腰部伸肌肌群肌力均较正常健康青年有所减弱,且青年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与腰部肌力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采用等速测力装置对躯干进行力学特征评估,分别选取躯干屈肌群及躯干伸肌群峰力矩作为评估指标,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步频、步速、步长等参数。治疗8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步频、步速及步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躯干肌等速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小虎 《中国康复》2018,33(4):293-296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在学龄期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0例学龄期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髋关节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同时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测定双侧屈髋峰力矩(PTF)、伸髋峰力矩(PTE)、双侧屈伸髋峰力矩体重比(PT/BW)。结果:30°/S角速度双侧峰力矩比较: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左右侧下肢PTF、PTE、PTF/BW及PTE/BW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左右侧下肢PTE、PTF/BW及PTE/BW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PTF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S角速度双侧峰力矩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左右侧下肢PTF、PTE、PTF/BW及PTE/BW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BBS评分治疗前后虽然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作为康复治疗中有效的肌力训练的手段,能够在痉挛型脑瘫患者上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等速测试指标评定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关节运动功能,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Ⅲ型等速测试仪对3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3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测试.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肘伸肌的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总做功量(TW)、力矩加速时间(AT)均高于左侧(P<0.05);与健康组比较,脑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速肌力的异常,患侧肘屈肌及伸肌的PT、PT/BW、TW、AT均下降(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健患侧上肢均存在力量的异常,可适当加强力量训练,重点在患侧上肢伸肌群;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等速测试不宜单独使用健患侧自身对照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PT)、屈伸肌的总功(TW),运用意大利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长、触地时长。结果:治疗6周后,2组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髋、膝和踝关节的屈曲、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均扩大(均P<0.05),步长和触地时长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评价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目的:通过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进行等速向心、离心肌力测试,定量评价患者腰屈伸肌肌力的变化,为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肌肉功能的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运用Cybex - 6000 型等速测力系统分别对30 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及30 例正常人在慢速(30°/s) 和中速(90°/s) 条件下进行腰屈伸肌的等速向心和离心肌力测试,评价屈肌与伸肌的峰力矩/ 体重比值,以及腰屈伸肌向心与离心的峰力矩/ 体重比值。结果:两种测试速度下,患者组与正常组相比,腰屈肌向心测试和屈、伸肌离心测试的峰力矩/ 体重值降低,伸肌向心测试的峰力矩/ 体重值较正常组显著下降( P< 0 .001) ;向心测试屈、伸肌峰力矩与体重比值显著增大( P< 0 .01) ,离心测试屈、伸肌峰力矩与体重比值增大;屈肌向心、离心测试的峰力矩与体重的比值降低,伸肌向心、离心测试的峰力矩与体重的比值显著降低( P< 0 .01) 。结论: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存在屈伸肌力的下降及失衡,需针对性地进行屈伸肌肌力训练,以恢复屈伸肌对腰椎主动稳定和功能性活动的作用,避免肌源性下腰痛的反复发作和牵延难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对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60例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6min步行测试(6MWT)、10m步行时间(10MWT)及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Ⅲ)。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所有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指标治疗后均较入选时改善(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QF-PT/BW)、腘绳肌峰力矩体重比(H-PT/BW)、股四头肌峰力矩(QF-PT)、腘绳肌峰力矩(H-PT)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QF-MMT)、腘绳肌徒手肌力分级(H-MMT)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WISCIⅡ、SCIMⅢ、10MWT和6MW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步行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等速肌力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周。于治疗前、治疗5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Lysholm膝关节量表对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进行评分,同时检测2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过程中膝关节屈肌及伸肌峰力矩(PT)。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在等速肌力训练过程中其膝关节屈肌、伸肌P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屈肌、伸肌PT值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膝关节屈肌、伸肌肌力,促使关节功能尽快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和腰椎曲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下背痛组和正常组的躯干肌力指标,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光片上测量腰椎曲度,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躯干屈肌:下背痛组PT/BW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TAE低于正常组(P<0.05),ER大于正常组(P<0.05)。躯干伸肌:下背痛组PT/BW和TAE均低于正常组(P<0.05),ER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下背痛组的F/E大于正常组(P<0.05)。下背痛组腰椎曲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 青年下背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肌力下降和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由腰背肌肌力下降所致的躯干肌肌力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患侧肘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Biodex System-4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7.083,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369,P0.05)。两组在60°/s、120°/s角速度时,肘屈肌、伸肌峰力矩、总功和平均功率均提高(t2.149,P0.05),观察组120°/s角速度时伸肌峰力矩,60°/s、120°/s角速度时伸肌总功和平均功率优于对照组(t2.027,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1例脑卒中中后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等速肌力训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伸肌、屈肌的峰力矩(PT)、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BBS)、膝过伸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患者伸肌PT、屈肌PT、FMA及BBS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5);2组患者膝过伸次数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减少,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针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膝过伸,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躯干生物力学的变化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和病后不愈的重要因素.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背肌力测试,以了解其躯干生物力学变化.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2001-02/2002-01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测试组,同期治疗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做对照组,均知情同意.方法利用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躯干的等速力矩进行测试.观察记录指标为腰背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到达峰力矩的时间(TPT)、0.2 s的力矩(T@0.2)、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同时测试了腰背屈/伸比值(F/E).结果利用SPSS 9.0软件包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腰背部屈肌、伸肌等速肌力评定结果.次要结局腰背部屈伸比值评定结果.结果各种收缩速度时测试组患者的屈、伸肌力量均显著下降,肌肉的爆发力和做功的效率指标也变化明显,屈肌力量的下降比伸肌力量的下降更严重.F/E评定测试组等速向心收缩60°/s,180°/s分别为57.99±5.68,65.74±8.12;对照组分别为95.25±5.18,83.03±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力学改变是明确的,康复治疗应在准确评定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彻底纠正这种力学平衡,打断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变化及其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23 例双侧KOA患者及14 名正常人进行膝屈伸肌等速肌力检查、五次坐-起试验(FTSST)、静态平衡测试、步态分析。KOA组还完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定。结果KOA组伸肌及屈肌峰力矩、峰力矩均值、平均功率、单次最佳做功及总功主患侧均小于对侧(P<0.05);峰力矩屈肌/伸肌(H/Q)百分比主患侧大于对侧(P<0.05)。组间比较,伸肌所有观察指标、屈肌平均功率KOA组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峰力矩H/Q 百分比KOA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KOA组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与FTSST、步行速度、步行距离、跌倒指数、VAS 评分、WOMAC-疼痛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屈肌等速肌力峰力矩与FTSST、步态参数、跌倒指数、VAS评分、WOMAC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KOA患者伸肌及屈肌等速肌力主患侧较对侧减弱,伸肌等速肌力较正常人减弱,膝伸屈肌肌力变化不同步。KOA患者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与膝关节疼痛、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杜建平  任薇  夏能能  许学猛 《中国康复》2020,35(11):594-599
目的:系统评价等速肌力训练对改善膝骨关节炎肌肉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8年8月至今CNKI、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搜集等速肌力训练改善膝骨关节炎肌肉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0项,样本量718例,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 Knee Scoring Scale, LKSS)(MD=9.41,95%CI[5.63,13.19],Z=4.88,P<0.05),伸肌群峰力矩PT(MD=20.31,95%CI[8.48,32.15],Z=3.36,P<0.05)、屈肌群峰力矩PT(MD=14.32,95%CI[3.37,25.27],Z=2.56,P=0.01)、VAS评分(MD=-0.64,95%CI[-1.20,-0.08],Z=2.24,P=0.02)、伸肌群TW(MD=86.63,95%CI[42.48,130.77],Z=3.85,P<0.05)、屈肌群TW(MD=57.85,95%CI[38.07,77.63],Z=5.73,P<0.05)等反映肌肉功能的直观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肌肉功能。但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上述确切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力的作用。 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胸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和心理疏导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IsoMed 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系统分别对2组患者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以及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进行评定,取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屈、伸肌群的PT、TAE以及H/Q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屈、伸肌群的PT[分别为(38.58±17.34)N·m和(63.26±16.91)N·m]、TAE[分别为(6.33±2.35)J和(12.32±5.24)J]以及H/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结论 早期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的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等速运动在膝关节创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单侧膝关节创伤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膝关节屈曲范围和屈伸肌肌力等速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训练,不采取其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两组训练前后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在60°/s、120°/s、180°/s测试速度下存在的差异。结果:训练前观察组患侧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在60°/s、120°/s、180°/s的测试速度下与本组健侧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在60°/s、120°/s、180°/s的测试速度下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等速运动治疗患有膝关节创伤的患者,提高了康复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躯干肌慢速等速向心收缩肌力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速度对躯干肌慢速等速肌力测试的影响,探讨用于躯干肌肌力评定的慢速等速肌力测试合理的速度参数。方法:健康受试者43例,使用美国产BiodexⅡ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测定躯干肌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总功(TW)、相对总功(TW/BW)和屈伸比值(F/E),测试角速度分别选用30°/s和60°/s。结果:伸展收缩测试时两组间的PT、PT/BW、TW和TW/BW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屈曲收缩测试时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F/E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躯干肌慢速等速测试中,速度明显影响伸展测试值,30°/s比60°/s等速测试似更能反映躯干肌的力学特征,而对屈曲测试值的影响并不明显,在慢速范围内,屈肌肌力测试值似处于稳定的峰值状态。  相似文献   

20.
徐卫华  赵彦  王鸿  王家祥  孙强 《中国康复》2016,31(5):365-367
目的:在超短波和温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等速训练对早中期髌骨软骨病患者进行康复的效果。方法:将58例早中期髌骨软骨病单膝自愿患者随机分成等速组30例和常规组28例。2组均采用超短波、温针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等速组用等速测力仪器进行康复训练,常规组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康复;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围度和角速度为60°/s时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等指标,同时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膝屈伸肌PT、伸肌PT患/健侧比值及患侧PT屈/伸比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同时等速组在患膝伸肌PT和伸肌PT患/健侧比值上较常规组提高更显著(P0.05)。2组患膝大腿腿围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等速组更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等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等速训练在早中期髌骨软骨病的康复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