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降低剖宫产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剖宫产率迅猛上升,如何将其控制在适当水平已经成为产科医生共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宫产的四个主要手术指征:难产;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臀位妊娠;胎儿窘迫。通过各种积极处理,减少具有相对剖宫产指征的剖宫产数,从而降低总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足月经产妇剖宫产终止妊娠的高危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前次阴道分娩单胎足月经产妇793例,其中剖宫产分娩115例(剖宫产组),经阴道分娩678例(阴道分娩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经产妇剖宫产的高危因素。结果:经产妇剖宫产率为14.5%,剖宫产第一指征顺位分别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胎儿窘迫、巨大胎儿、臀位、社会因素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臀位、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是经产妇剖宫产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置胎盘、胎儿窘迫、年龄40岁、巨大儿、臀位是经产妇剖宫产终止妊娠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前置胎盘、胎儿窘迫、年龄40岁、巨大儿、臀位是经产妇剖宫产的高危因素,加强孕前孕期产时个性化管理,以进一步降低经产妇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剖宫产指征原因分析,总结剖宫产率上升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59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情况。结果 了解到“过度诊断”,头盆不称诊断尺度较松,试产不够,社会因素等是手术指征上升的原因。结论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1623例指征分析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目的 探讨近年来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5年间1623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28.28%,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胎儿窘迫、头位难产、臀位、脐带绕颈、瘢痕子宫、社会因素为前6位主要指征。结论 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剖宫产率应从医患双方着手。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率增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控制剖宫产率 ,已成为当前产科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现对剖宫产率增高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以期能控制剖宫产率的上升。1 临床资料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总数为 12 6 6例 ,行剖宫产术 5 0 1例 ,剖宫产率为 39.49%。 4年的剖宫产率分别为 33.6 %、37.2 5 %、43.11%、44 .2 3%。 5 0 1例剖宫产术指征见表 1。表 1 前 10位剖宫产术手术指征指征n %胎儿窘迫 5 5 10 .98相对性头盆不称 5 310 .39臀位 40 7.84持续枕后 (横 )位 36 7.0 6羊水过少 36 7.0 6脐带绕颈 35 6 .86高龄初产 336 .47妊高征 30 5 .88…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近10年来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的变化趋势,为合理控制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5年、2008年及2011年在我中心分娩的872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结果:(1)近10年,剖宫产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53.59%升至63.82%,P<0.0001).(2)各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001).其中,胎儿宫内窘迫、头位难产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疤痕子宫、妊娠各种并发症或合并症所占比例显著上升;2002年高龄初产、珍贵儿等社会因素所占比例为14.39%,2005年最高达28.03%,2008年有下降趋势,2011年降为18.74%.(3)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剖宫产指征时,多数合并内科疾病,10年来其比例有显著上升趋势(2002年为64.66%,2011年为86.4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占比例显著下降,而合并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所占比例显著升高.结论:上海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10年间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有显著变化,其中产科因素指征逐年下降,而外科因素显著上升.本中心具有诊治产科疑难危重,尤其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的综合抢救优势.需继续控制无高危因素的社会因素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7.
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136例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胎儿窘迫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如处理及时 ,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如过度诊断 ,可增加不必要剖宫产率。为了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本文对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 136例进行了回顾分析 ,为判断诊断符合率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3月我院共行剖宫产 34 3例 ,其中以胎儿窘迫为指征 136例 ,占同期剖宫产率的 39 6 % ,居首位。平均年龄 2 7岁 (2 3~ 38岁 ) ,均为初产、头位、单胎。孕周≥ 42周 6例 ,余 130例均为足月妊娠 ;在 136例中属高危妊娠者过期妊娠 6例 ,中、重度妊高征 4例 ,高龄初产 2例、I…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8年来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年间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6~1999年为20.2%,2002~2003年上升至38.30%,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2)1996~1999年,剖宫产指征以胎儿宫内窘迫为第1位,难产为第2位;近2年来,社会精神因素跃为首位,胎儿宫内窘迫次之。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剖宫产术增加所致,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手术率的关键是要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减少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地区剖宫产率影响因素和指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国目前高剖宫产率的现状,以及不同地区剖宫产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全国24家城市医院产科分娩的4281例产妇各分娩方式(顺产、助产、有指征剖宫产及无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和常见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并比较近期母婴预后。结果:①总剖宫产率为57.84%,其中无医学指征者36.23%;顺产率39.99%,阴道助产率2.17%。②各地区分娩方式构成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华南地区剖宫产率最高,西南地区剖宫产率最低;职业劳动量小、文化教育水平高的人群剖宫产率高(P<0.01);≥35岁的高龄产妇有医学指征剖宫产率高于<35岁者(P<0.01)。③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因素主要为头盆不称(11.51%)、胎儿窘迫(11.31%)、胎位异常(臀位或横位)(6.99%)、巨大儿(5.25%)、妊娠并发症(6.06%)、骨产道狭窄(3.51%)等。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由多种因素导致。对手术指征的把握依地区医疗水平、群众生活背景、产妇职业、年龄、围生期发病率的不同而不同。不必要的剖宫产术并未减少产后出血率、新生儿发病率。医护人员应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医患沟...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目的 :总结近 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 10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剖宫产率逐年升高 ,1992年为 2 1.1% ,2 0 0 1年上升至 5 7%。② 1992~ 1999年 ,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 1位 ,而近 2年 ,社会因素占第 1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 ,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1.
近1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1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2年为12.1%,2006年上升至38.6%,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2)1992—2003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而2004年以后,社会因素跃为首位。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剖宫产术增加所致,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减少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5年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剖析近五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阴道助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羊水过少剖宫产率上升,而胎儿窘迫、产程异常剖宫产率下降;在各年度手术指征的顺位中,社会因素始终居前3位,且逐年上升至第1位.结论: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为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影响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1989年至2001年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产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同期产钳助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③2000年以前居于前四位的剖宫产手术指征是: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胎膜早破;1999年起珍贵儿指征已出现,2000年及2001年已跃居第二位;④2000年与2001年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指征居于第五位和第六位;⑤因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因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降低剖宫产率,准确剖宫产指征,使之更为合理,从而提高产科质量。我院3年来产科共收患者6483例,其中剖宫产为2244例,占产科总数的34.61%,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其中胎儿窘迫、头位难产、社会因素、妊娠高血压疾病、臀位、瘢痕子宫占前6位。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增高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20年剖宫产率和指征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升高原因。方法 抽样选择1980年~1999年20年我院剖宫产病例1579例,比较剖宫产率和手术指征变化。结果 80年代剖宫产率平均23.79%,90年代平均达41.1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证中,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逐渐下降,而胎儿宫内窘迫、高龄初产、巨大儿、社会因素逐渐上升。结论 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加强孕产期保健及管理,改变产时服务模式,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有望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011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我院剖宫产指征掌握情况,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1026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上半年剖宫产率46.5%,主要指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23.3%),社会因素(18.4%),头盆不称(18.3%),疤痕子宫(15.9%),臀位(9.9%),巨大儿(5.9%),宫缩异常(1.1%)。结论: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社会因素,已经成为我院剖宫产的主要因素,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需提高处理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能力,提高引产和阴道助产技术水平,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多方面努力;同时应对全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使产妇正确认识分娩是生理过程,增强分娩自信心,以降低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 1991年 1月 1日至 1997年 12月 31日在芝加哥伊州大学医疗中心剖宫产分娩的 2 945名妇女进行了年龄、产次、种族的分析。同期分娩总数为 146 89例 ,剖宫产率为 2 0 %。其中首次剖宫产 1731例 ,剖宫产率 11.8% ,再次剖宫产 12 14例 ,剖宫产率 8.3%。剖宫产指征在此期间无任何变化 ,其主要指征有 :难产 ,头盆不称 ,引产失败 ,产程停滞 ,持续性枕后位等 ,占 2 5 .5 %。胎儿窘迫占 10 .4%。臀位占 13.7%。其他 :再次剖宫产、双胎、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脱垂、横位等 ,占5 0 .5 %。结果显示 ,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有 :1年龄 :≥ 36岁妇…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四川省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现状及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随机抽取全省5个市进行调查,每个市随机抽取2个市级、2个县级、2个乡级助产服务机构进行数据收集,每个机构收集100份剖宫产病例,共对2824份有效问卷的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占剖宫产总数的46.03%;不能忍受自然分娩疼痛、认为剖宫产安全、对自然分娩感到恐惧是选择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低龄、初产妇、无妊娠并发症、入院至分娩时间≥24小时组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高(P<0.01),脑力劳动组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高于体力劳动组(P<0.05)。结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增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加强自然分娩的健康教育、推广应用分娩镇痛技术和处置难产技术以及政策支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003~2004年末我院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对709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47.3%。脐带绕颈、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头位难产、臀位、羊水少为前六位主要指征。结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使之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应提供有效的陪伴分娩和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市延庆县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分娩的病历资料,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各项相关数据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下降[2012年剖宫产率(39.03%)与2008年(53.94%)相比,P0.05];2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下降,随着剖宫产率的下降,产程异常为指征的剖宫产比例增加;3围产儿死亡率趋于稳定,并未随着剖宫产率的下降而升高,2012年围产儿死亡率(3.17‰)与2008年(2.9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结论提高助产技术及加强孕期宣教,可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